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影像导航系统对提高髋臼假体植入精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对髋臼假体植入位置精度的影响。方法2004年2月~2006年4月收治23例(26髋)髋关节病变患者,采用在无影像手术导航下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进行治疗。男14例,女9例;年龄28~55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3髋),股骨头坏死6例(7髋),骨性关节炎14例(16髋)。随机分为两组:计算机导航组11例13髋,在无影像手术导航下行THA;对照组12例13髋,采用传统THA。设定髋臼最佳植入股骨外展角45°,前倾角为15°。术后测定假体植入的角度。结果术后无骨折、脱位、感染及坐骨神经损伤。计算机导航组的髋臼前倾角为15.4±1.4°,外展角为45.5±1.3°;对照组髋臼前倾角为13.9±7.6°,外展角为43.7±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计算机导航组的角度值比对照组更接近和集中于设定值。23例均获随访10~40个月,平均26个月。Harris评分计算机导航组为85~100分(平均95分),优11髋,良2髋;对照组为75~100分(平均92分),优9髋,良3髋,中1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可以精确地植入髋臼假体,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髋臼骨缺损时全髋置换术髋臼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等原因致髋臼缺损的178例(215髋)行全髋置换术或翻修术,应用非骨水泥假体臼,采用加深髋臼、上移髋臼、大型髋臼填充或结构植骨等方法重建骨性髋臼,其中男62例、女116例,178例中162例随访12个月-10年,平均62个月。结果: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40例,良69例,中50例,差3例。结论:各种髋臼骨缺损应根据X线拍片及CT加以明确,观察其运动中心、上移程度,对髋臼重建方法的选择特别有意义。非骨水泥假体重建成功与否有赖于假体稳定并尽量多与宿主骨接触并避免或减少结构性植骨。  相似文献   

3.
假体置换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髋臼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行人工全髋置换治疗的疗效。方法:12例(14髋)因髋臼发育不良所引起的严重骨关节炎患作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优4例,良6例,中2例。结论:对髋臼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只有当疼痛影响生活质量,功能障碍非常明显而保守治疗无效时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4.
髋臼的形态特征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臼的形态特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综述了以往对髋臼形态学研究的结果,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髋臼帽定位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帽定位器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医疗器械,目前使用的定位器定位角度人为误差较大。作者设计了髋臼帽定位器,可以同时较精确地控制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复合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髋臼骨缺损时全髋置换术髋臼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等原因致髋臼缺损的178例(215髋)行全髋置换术或翻修术,应用非骨水泥假体臼,采用加深髋臼、上移髋臼、大型髋臼填充或结构植骨等方法重建骨性髋臼,其中男62例、女116例,178例中162例随访12个月~10年,平均62个月.结果根据MerleD'Aubigne评分方法,优40例,良69例,中50例,差3例.结论各种髋臼骨缺损应根据X线拍片及CT加以明确,观察其运动中心、上移程度,对髋臼重建方法的选择特别有意义.非骨水泥假体重建成功与否有赖于假体稳定并尽量多与宿主骨接触并避免或减少结构性植骨.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的广泛开展,因各种原因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日渐增多。THR的近期疗效满意是一致公认的,而长期随访资料显示假体松动、骨溶解是当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磨损、炎症等引起的骨溶解与缺损给翻修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需要彻底清除残留骨水泥,或需要拔出假体,也可造成骨残端进一步缺损或骨折。解决骨缺损的问题成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重要环节,也是翻修手术的难点。本就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作一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对连续204例使用表面多孔金属髋臼杯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进行了7~10年的随访报告。本文对这些关节置换的15~l8年远期结果进行评估。研究中入选的142例髋关节中,136例(96%)仍然使用原来的髋臼。142例中的3例因为无菌性松动而失败。10例(7%)因为过度磨损或治疗骨溶解而需更换组配型髋臼内衬。将因松动而需翻修或有松动的放射学证据者定为失败,髋臼金属杯的l5年生存率为99%。尽管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骨溶解和再次手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非骨水泥髋臼重建的l5年生存率是优异的。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与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3-01—2015-01采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4例(26髋)髋关节疾患。采用Kawamura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骨长入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平均16(6~28)个月随访,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6.6±10.2)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88.3±6.3)分,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表现:2例术后发现透亮带,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固定稳定,未出现明显假体移位、假体周围骨溶解征象。其中21髋发现在假体与界面之间有明显骨长入征象。并发症:4例术中出现股骨距裂缝骨折。结论采用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骨长入明显,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福兴  李程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99-702
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示踪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该技术亦被称为计算机手术导航,计算机导航极大地提高了人工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近两年,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欧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从其初期的应用报告提示该系统可以极大地改善术中,术后下肢的力学对线,辅助术中软组织平衡调节,改善术后关节的活动范围,取得了很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髋臼位相参数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骨性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方法及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R)中髋臼精确安置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20具(40髋)骨盆标本髋关节正位X线片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测算值与骨盆标本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实际值相比较,以证明该测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骨盆标本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算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数值与实际值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算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方法是准确客观的,该方法简单易行,从而使THR术中髋臼假体的安置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髋臼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方法。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4例26个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按照Perner分型,其中Ⅰ度10髋应用普通髋臼假体置换,Ⅱ度9髋选用螺旋臼假体,Ⅲ度5髋及度Ⅳ2髋选用小号髋臼假体,真臼部位安置髋臼假体,均为生物型固定,无结构性植骨。结果随访0.5~3.5年,假体与骨床结合牢固,患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针对髋臼病变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类型髋臼假体置换,配合术中的正确操作能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评估髋臼假体位置,术后随访假体位置的两个重要参数。髋臼前倾角的测量目前仍无统一标准。该文就近期文献中髋臼前倾角的定义、测量时骨盆参考平面、各种测量方法、髋臼角安全范围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评估髋臼假体位置,术后随访假体位置的两个重要参数。髋臼前倾角的测量目前仍无统一标准。该文就近期文献中髋臼前倾角的定义、测量时骨盆参考平面、各种测量方法、髋臼角安全范围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内陷的处理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继发性髋臼内陷症21例28髋,男12例17髋,女9例11髋;年龄26~68岁,平均56.3岁;原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9例14髋,强直性脊柱炎6例8髋,感染4例4髋(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各2例2髋),髋臼骨折畸形愈合2例2髋;轻度髋臼内陷6髋、中度髋臼内陷12髋、重度髋臼内陷10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单纯植入生物型臼杯6髋,打压植骨后直接植入生物型臼杯18髋,直接植入骨水泥杯2髋,打压植骨后骨水泥杯固定2髋。结果术后21例28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8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4.1)分,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5±3.3)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优22髋,良6髋,优良率100%。臼杯平均外翻角(42±3.5)°。植骨均骨性融合,无臼杯再次内陷及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屈曲增加(64.3±4.5)°,外展增加(20.5±3.5)°,内旋增加(16.5±2.5)°,外旋增加(19±2.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所有假体均获得骨性稳定。术前股骨头内陷3~30 mm,平均13 mm;术后股骨头内陷0~5 mm,平均2 mm。人工股骨头旋转中心外移3~28 mm,平均10.5 mm。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植骨与髋臼融合,无髋臼再次内陷。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时,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可获满意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分析华南人髋臼前倾角,为设计适合华南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115例患者及志愿者(男63人,女52人)作为研究对象,按身高和性别不同分组。对各组研究对象骨盆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人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三维模型;采用Imageware软件测量髋臼模型前倾角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得华南人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为16.37°,与我国其他地区人群及欧美人存在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髋臼前倾角较女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倾角大小与身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精确测得华南人髋臼前倾角,为华南人髋关节解剖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为设计适合华南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华南地区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初始不稳定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6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髋臼假体初始不稳定行髋臼翻修术的19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55~79岁,平均67.2岁。左髋9例,右髋10例。应用骨水泥型髋臼假体7例,非骨水泥型12例。初次置换术后3周~6个月行翻修术,平均4.5个月。分析髋臼假体初始不稳定的原因,比较翻修术前后髋臼假体骨覆盖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髋臼假体初始不稳定与髋臼的处理、假体的选择及放置角度、骨水泥操作技术不当等有关。翻修术后l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7周后自行恢复;1例髋臼前壁轻微骨折,3个月后骨折愈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血管损伤、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73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髋臼假体初始不稳定。髋臼假体骨覆盖率由初次置换时的67.9%±5.5%提高至翻修术后87.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2,P=0.003)。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4.4±4.6)分,较术前的(56.5±9.3)分显著提高(t=11.380,P=0.005)。结论术前详细计划、选择合适的假体、妥善处理髋臼、按合理角度植入髋臼假体有助于获取良好的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缺损的翻修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的翻修疗效。方法对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的患者实施翻修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资料。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 a。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1分。末次随访时13髋均获得良好的稳定性,未出现松动及移位,髋臼周围未见透亮线,假体生存率100%。按照Anderson骨长入影像学评价标准,髋臼杯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长入。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更换较大直径臼杯,选择同种异体颗粒骨结合金属骨小梁模块置入,或髋臼加强杯翻修是解决髋臼侧骨缺损的有效手段,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使用自制髋臼假体角度导向器辅助安装,对提高髋臼假体置入角度准确率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90例(98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设定髋臼最佳置入外展角为40°,前倾角为20°。患者随机分导向器组(50髋)和对照组(48髋),其中导向器组手术中采用自制金属髋臼假体安装导向器辅助下进行髋臼假体的安放,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手术,没有借助任何定位导向安装设备,完全靠徒手安装。术后拍骨盆前后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并将测量的外展角与前倾角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安放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结果]导向器组:手术中安装导向器时间为40 s~1 min 30 s,髋臼前倾角为14.54°±5.25°,外展角为41.82°±3.61°;对照组前倾角为17.49°±8.47°,外展角为39.26°±7.19°。将外展角、前倾角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角度导向器可以提高置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术中操作方便,安装导向器耗时短,可以反复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臼内陷技术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采用髋臼内陷技术行THA治疗39例DDH患者(39髋)。记录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中心内移距离、臼杯内突率、髋关节中心高度、臼杯覆盖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臼杯松动、骨长入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3. 4±1. 5)年。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32~55(43. 3±15. 5)分提高到82~98(91. 2±11. 8)分;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1~5(3. 1±1. 1) cm下降到术后0~2(0. 6±0. 3) cm。术后髋关节中心高度2~3(2. 4±0. 8) cm,髋关节中心内移1~4(2. 5±0. 9) cm,臼杯内突率21%~64%(42. 3%±12. 5%),臼杯覆盖率81%~100%(96. 7%±5. 2%)。至末次随访,假体均获得骨长入性固定,未发生臼杯松动。结论采用髋臼内陷技术行THA治疗DDH,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