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性粘多糖(neutral mucopolysaccharide NM)对缺血再灌注沙土鼠红细胞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和免疫粘附功能(red cell immune adherence,RCIA)的影响,进一步探讨NM对防治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 采用蒙古种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红细胞β-EP(RBC-β-EP)以及RCIA,观察两者相互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滤过指数(RBC-IF)、红细胞C_3b花环率(RBC-C_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观察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变化对红细胞变形性(RCD)的影响。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RBC-IF增高,RBC-C_3bRR下降,RBC-ICR上升,表明脑梗塞患者RCD和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且RBC随着RCIA功能下降其变形能力也有所降低。提示脑梗塞时RBC免疫功能改变也是影响RCD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ELISA和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研究了蒙古沙土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后CaM的含量和分布变化。ELISA测定结果;结扎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后,CaM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再灌注20分钟,CaM含量较缺血10分钟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表明,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每个视野胶体金颗粒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在缺血神经元突触附近,可见胶体金颗粒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研究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损伤和GPⅢa的表达。方法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通造成灌注模型 ,由颈动脉注入FITC标记血小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体软脑膜微血管中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用CD61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血管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GPⅢa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即刻 ,软脑膜细静脉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 ,呈星点状分布 ;再灌注(30~60)min ,可观察到小动脉和细动脉内皮形成的空泡和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1~6)h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GPⅢa表达增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浅低温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后海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酸(AMP)含量和羟自由基(OH·)产生以及延迟性神经元死亡(DND)的影响。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10min。应用高效液相结合电化学检测器测定海马OH·含量,高效液相及紫外检测器测定ATP、ADP、AMP含量,组织学检查判断DND。结果:缺血再灌96h,浅低温+缺血再灌组DND数目明显少于缺血再灌组。缺血再灌6h,浅低温+缺血再灌组海马2,3-二羟基苯甲酸(2,3-DHB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但在缺血再灌48和96h,3组间2,3-DHBA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脑缺血再灌6h,3组间ATP、ADP、AMP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再灌48和96h,浅低温+缺血再灌组海马ATP、ADP、AMP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组。结论:浅低温可能通过改善脑缺血后细胞能量代谢而减少DND。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素的某些调节作用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RBC)免疫理论,其所依据的主要事实是:(一)人体大约有95%的循环C3b受体在RBC 表面;(二)RBC 和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形成免疫粘连(RCIA);(三)RBC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是白细胞(WBC)的500~1000倍;(四)RBC 能粘连自体胸腺细胞和T 细胞;(五)RBC 能加强吞噬性WBC 对微生物的吞噬等。近年来发现,RBC不仅对免疫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而且对细胞素(cytokine)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CD61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血管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GPIIIa糖蛋白的表达. 方法: 本研究用夹闭沙土鼠一侧颈总动脉、 30 min后再通造成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由颈动脉注入FITC标记血小板,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体软脑膜微血管中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结果: 再灌注后即刻, 软脑膜细静脉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 呈星点状分布; 再灌注30~60 min, 可观察到小动脉和细静脉内皮形成的空泡. 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1~6 h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GPⅢa表达增强. 结论: 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对大鼠心缺血再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卵巢切除后,随机分成C组(I/R假手术组)、 I/R组和 I/R+E2组(17β-雌二醇预处理).17β-雌二醇预处理2周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氯化三苯甲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范围,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的蛋白表达. 结果 17β-雌二醇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体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减弱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c-Fos的表达. 结论 雌激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原癌基因c-fos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分娩可以引起复杂的应激过程,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精氨酸加压素(AVP)和β-内啡肽(β-EP)在分娩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妊娠、分娩不同阶段孕、产妇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样免疫活性物质(ir-AVP)和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β-EP)的含量,观察其动态变化规律并对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β-内啡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β-EP通过何种阿片受体亚型介导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抑制中作用,以期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角度探讨创伤后免疫紊乱的机制.实验以正常大鼠脾细胞为靶细胞,以代表T细胞免疫功能的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IL-2的分泌及IL-2R的表达为观察指标,采用离体实验的方法,分别用β-EP抗血清、δ、κ高选择性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NTI)、Nor-BNI、及μ相对选择性受体拮抗小剂量naloxone(NAL)为工具药进行研究.实验首先通过测定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同时相血浆β-EP对脾细胞增殖功能、IL-2分泌及IL-2R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观察休克血浆经β-EP抗血清预处理后对脾细胞功能的作用,以证明β-内啡肽是否直接参与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受抑中的作用.实验第二部分用1-1000nmol/L的NTI、Nor-BNI及1-100nmol/LNAL体外作用于含休克血浆的脾细胞培养体系,观察脾细胞功能的变化,以探讨β-EP通过何种受体介导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抑制中作用.结果表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即刻(0h)至休克后6h血浆β-EP水平显著升高,休克血浆非常显著地抑制正常大鼠脾细胞功能,休克血浆β-EP含量与脾细胞增殖功能、IL-2分泌及IL-2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β-EP抗血清显著降低休克血浆对脾细胞功能的抑制,结果直接证实了β-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免疫抑制中有重要的作用.δ、κ受体拮抗剂NTI、Nor-BNI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逆转休克血浆对脾细胞功能的抑制,小剂量NAL无作用,提示创伤性休克后β-EP可能主要通过与δ、κ受体结合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未观察到与μ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连续测定成年Wistar大鼠由腹腔一次注射绵羊红细胞诱发抗体应答过程中,垂体前叶(AL)、神经中间叶(NIL)和下丘脑等部位B—内啡肽样免疫反应性物质(ir-β—EP)的含量。结果发现:ALir—β—EP的含量呈现随直接空斑形成细胞(PFC)水平反相波动的趋势。免疫后第3天、ALir-β-EP含量明显下降(P 0.05);PFC反应高峰时(免疫后第5天)、AL和NILir—β—EP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含量下降了38%和32%,统计学处理、P均小于0.01。据此证实免疫效应物质能影响垂体β-EP的分泌与释放,提示在免疫-神经内分泌环路中、β—EP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12.
按Langendorff技术灌注鼠心脏,观察L-精氨酸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NOS)组织活性变化和心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分为非缺血性心脏灌注及完全缺血30min后再灌注30min两类,缺血灌注类大鼠在缺血开始时分别用L-精氨酸(1 mmol/L),D-精氨酸(1 mmol/L),NOS抑制剂L-NNA(1 mmo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假手术组(Sham);rHuEPO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I/R)。每组依据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再分6 h、24 h、3 d、7 d 5个小组。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IL-1β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IL-1β蛋白表达量和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rhEPO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量和凋亡细胞数则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 rHuEPO很可通过下调IL-1β的表达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动脉法制备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双重染色,电镜下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和计数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密度。结果硒处理组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损伤减轻,凋亡细胞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及凋亡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存在对脑缺血耐受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免疫等实验技术,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三个层次观察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变化。结果发现:脑缺血后6h、9h组大鼠垂体重量明显减轻;其下丘脑和垂体激素分泌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脑缺血后血浆CRH、ACTH和CORT浓度呈一致性先短暂升高后持续下降,T细胞增殖能力、T细胞克隆形成率和IL-2活性明显下降,且上述改变缺血9h组重于6h组。当脑缺血恢复再灌注时,缺血3h再灌注组比缺血6h再灌注组恢复快。以上结果表明:①脑缺血再灌注时,HPAT轴先出现一短暂的激活过程,继而很快转入抑制状态;②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免疫功能受抑制;③缺血后恢复再灌注早,HPAT轴受损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肾的功能、形态以及过氧化物酶V(PrxV)、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变化,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的影响及PrxV、CAT、SOD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首先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通往大鼠肝左叶、肝中叶的血管和胆管蒂30 min,然后松开血管夹恢复肝血液供应,制造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损伤再灌注6 h后取血、肝和肾。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含量采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含量采用酶耦联速率法测定。采用H-E染色观察肝、肾的形态学改变。肾组织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抗氧化酶PrxV、CAT、SOD mRNA表达水平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测定。结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血清ALT活性、SCr和BU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肾组织均明显受损。肾组织内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rxV、CAT、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肾的形态和功能受损,抗氧化酶PrxV、CAT、SOD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抗氧化应激作用,对肾具有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对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状态下对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大鼠心脏和通过钳夹大鼠心脏冠状动脉旋支制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心肌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正常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MMP-1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显示正常心脏的MMP-1主要分布于心肌的细胞间质.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反应.缺血30min心肌MMP-1反应无明显变化,缺血60min,酶反应浓度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30min,MMP-1的阳性反应增强,缺血-再灌注60min后,MMP-1反应区出现大面积融合.2,定量分析显示,缺血30min,MMP-1无显著性改变(P>0.05);缺血60min,出现显著性改变(P<0.05);缺血-再灌注30min,有显著性改变(P<0.01);缺血-再灌注60min,出现高度显著性改变(P<0.001).3.Western blotting 显示,缺血30min、60min肉眼观察无明显变化.缺血-再灌注30min,MMP-1条带开始增宽,缺血-再灌注60min,MMP-1条带显著增宽.结论 1.正常情况下MMP-1由毛细血管内皮、心内膜的内皮、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泌;在缺血、再灌注情况下心肌细胞具有分泌MMP-1的潜能.2.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MMP-1的含量逐渐增多,再灌注可进一步增加MMP-1的含量,这可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胶原迅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和方法在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缺血预适应(PC)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理.结果家兔肢体I/R后RBC变形能力明显降低,PC可以减轻I/R引起RBC变形性的改变,即RBC最大变形指数(DI)max、积分变形指数IDI与对照组相比都未见显著差异;并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发生.结论PC对家兔I/R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测定妊高征 (PIH)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 (RCIA)调节因子活性 ,探讨PIH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原因。方法 :测定 40例PIH患者和 30例正常孕妇的RCIA促进因子活性和抑制因子活性及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RBCC3bR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RBCICR % )。结果 :与正常孕妇相比 ,PIH患者RCIA抑制因子活性明显升高 ,RBCC3bRR%及RBCICR %明显降低 (P <0 .0 1) ,RCIA促进因子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PIH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原发低下 ,其原因可能与RCIA抑制因子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炎症反应、抗凋亡以及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有保护性作用。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通过单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构建患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剂量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剂量组。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小管和间质病变减轻。缺血再灌注组和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Bcl-2和Bax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但缺血再灌注组更明显;缺血再灌注组Bcl-2/Bax比值较假手术组低,而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Bcl-2/Bax比值却较缺血再灌注组高;两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Caspase-3表达高于假手术组而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结果表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与细胞凋亡相关,Bcl-2/Bax及Caspase-3起了重要作用;低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能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