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小清  于见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66-1066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2.
<正> 气属阳,阳虚则寒。《素问·刺志论》:“气虚者,寒也”。但到了金元李东垣却提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的气虚发热理论,和《内经》气虚则寒的认识不同,成了中医界长期争论的课题,直到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为了更好地发掘有关内伤发热的理论,特将个人所得材料分四方面进行综述。一发热机制问题内伤虚损,有阴阳气血的不同。内伤发热,也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的区别。对于气虚发热机制的探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从气虚引起的气机升降失  相似文献   

3.
甘温除大热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立。笔者临证应用薄有体会,仅将一得之见,聊述于下。甘温除大热的机理发热是一临床常见证候,原因可分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有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内伤有阴虚、血虚、阳虚、气虚、气血阴阳两虚以及瘀血、痰阻、积滞之异。根据“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精神,区别发热致病的原因进行辩证论治,就会取得较好疗效。甘温除大热主要针对气虚发热而用。气属阳,气虚则阳亦虚,本应恶寒,何以发热?《素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相似文献   

4.
气虚怎可发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生热?中医基础理论论述气虚生热甚少,或述而不详,以至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至今不甚明了。因此,阐明气虚发热的渊源,搞清气虚发热的机理,研讨气虚发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气虚怎可生热?从阴阳学说分析,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之热?阳虚过盛,阴盛格阳,可见之真寒假热证,然气虚毕竟不能等同于阳虚,因气虚之阳不甚亏也,寒不盛,也不可能出现真寒假热之象。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虚生热”确难甚解,即有解者,亦仅涉皮毛而已。至于深入考究,为数甚少,以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者甚众。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园 《河北中医》2000,22(5):395-396
目前,一般认为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本法由李东垣秉《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旨意而创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笔者认为内伤发热可由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所引起。阳虚者辛热为法,阴虚者甘寒养阴,此外,都可运用甘温除热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阴阳两虚发热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方。这3首方剂都以甘温补虚的药物为主组成,显然,由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只能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兹对3方病机、立论、…  相似文献   

7.
浅析《素问·调经论》阴阳虚实寒热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一阴阳平衡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病理状态变化。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不同证候,故张介宾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此即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机。今之所言的这四种病机虽然可致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但与《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显著不同。试析如下。1“阳虚则外寒”与“阳虚则寒”“阳虚则外寒”,是指外邪袭表产生表证恶寒之机理。此…  相似文献   

8.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779-781
探讨谦斋关于脾胃理论的学术思想 ,结论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 ,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结合脾胃病的划分原则 ,提出辨主脏的思维方法 ;将中气虚病理演变分为 4个阶段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阐明气虚发热的机理是血分亦虚 ,多兼外邪 ;内湿以脾胃并重 ,将湿阻辨证分 3个层次 ;中气滞是作用不及 ,胃肠气滞是作用太过 ;对气虚发热定性为寒的反思 ,气虚应为凉、阳虚则为寒 ;甘温除大热的“大热” ,既可指高热 ,又可指久热 ;阴火为脾虚下流肝肾之湿 ,闭塞其下郁遏阳气化火上逆。  相似文献   

9.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10.
张笑非  张笑珍 《中医杂志》1998,39(10):636-636
病有其常,亦有其变。阳虚生寒为其常,阳虚见热乃其变。当生寒而反见热,故称阳虚假热。1 阳虚假热病机为气阻阳浮关于气虚、阳虚发热之病机,以我之见,气机阻滞、阴盛阳浮,阴阳格拒便可概括其病机。阳虚气弱,推动无力,脏腑功能衰退,气机不畅,阻于内,郁而发热。气虚、阳虚为功能减退,而生命活动无止,气血生化不停,虚弱之阳仍行其温煦之功,但竭其推运之力,正因其虚弱而推动无力,致气机不畅,内生之热不能正常外散。阳虚假热,早有定论。但因众医家  相似文献   

11.
郭维琴教授将大动脉炎诊断为"无脉证",认为病因为外感寒邪。初期邪客于脉,日久阴阳不足,阳虚则寒凝血瘀,阴虚则脉络空虚,终末期阴阳亡脱而死。郭维琴教授在临床上将大动脉炎分为邪气入侵、阳虚寒凝、阴虚血阻、气虚血瘀4型进行辨证施治,4型之间可以互相兼夹,临床中可以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2.
刘完素是金代著名医家,在其著作《三消论》中认为消渴是由于心肾关系失调而导致的上下俱热证,得出"肾本寒,虚则热"的结论,反对以温药治疗消渴。近日笔者接诊一名伴有消渴及小便不利的长期顽固发热患者,经西医多方治疗无效,在反复思虑后辨为阳虚发热,以引火归原法治愈。笔者认为"肾本寒,虚则热"中的"虚"不但指阴虚且包括阳虚,阳虚亦可致热,亦可消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兹就温阳法在治疗由寒邪(包括外寒及因阳虚所生的内寒)引起的发热病中的运用作如下探讨: 一、寒邪、阳虚与发热之间的关系《素问·热论篇》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主收引,寒邪犯表,闭塞腠理则郁而发热。此种为寒邪引起的表热实证。若阳气内虚,无力卫外则易感受外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而发热,这种又为寒邪所致的表虚发热。若阳气虚极,阴寒内盛,就会格阳于外,也会发热;如果阳虚损及阴,造成阴阳俱虚,则阳无所依,浮越于外,也会发热。关于寒邪、阳虚与发热的关系见下图: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5.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16.
<正> 汗在临床辨证上的重要性,早已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兹仅就辨汗与阴阳盛衰、疾病的传变转归,辨汗出部位与疾病属性的关系分述如下: 一、辨阴阳盛衰:汗是阴阳盛衰的鉴别要点,《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阳气有馀为身热无汗,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阳气有余,即邪在阳分,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因而无汗;阴气有余,即邪在阴分,阴盛则阳虚,阳虚不能卫外固表,故多汗身寒。如果是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恶寒也。这种无汗、多汗、发热、发冷,系邪气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名中医夏中和治疗肺癌"邪伏阴分"的阴虚发热、"元气损伤"的气虚发热、"阴盛格阳"的阳虚发热病案三例,均疗效显著。通过对此三案例辨证经过,组方用药的整理、分析,阐明了阴虚发热中邪伏阴分之"邪气"的区分、气虚发热中"脾气"与"肾气"的轻重、阳虚发热中阳虚与阴盛的轻重及阴阳俱虚的"相对性",不仅展示了细腻的辨证技巧,而且对晚期肺癌发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热法始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氏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将甘温补益的药物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发热 ,这种治法称之为甘温除热法。当代名医蒲辅周就内伤低热产生的机理 ,曾提出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阳气者 ,烦劳则张”的理论相关。蒲老认为 :“‘烦劳则张’,实为阳虚 ,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 ,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 ,以致低烧”(《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6:54)。从上分析可知 ,甘温除热法的适应证是以脾胃气虚为主 ,导致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9.
肺的虚证,一般多指气虚与阴虚,对肺阳虚却少有论述。肺的实证,一般多指寒、热、燥、湿诸邪犯肺,对瘀血阻肺也少有论及。诚然,气虚和阳虚在总体上都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衰退和抗病能力减弱,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衰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机能衰退)进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进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之方法。甘温除热法为后世治疗内伤发热提供了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