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颐性分析4例PH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肝动脉造影表现.结果4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均为B细胞表型.临床主要表现均有右上腹部疼痛,其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3例合并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1例为肾移植术后2年.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3例手术后LDH降至正常.4例CT平扫肝内病变为边界欠清的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实质期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周边或伴分隔状轻度强化.4例肝动脉血管造影均表现为肝内轻度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纤细,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未见“抱球征”及明显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PHL的临床、CT及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其诊断.血清LDH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PHL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PHL患者,均经病理穿刺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分析CT、MRI诊断PHL的准确率,对PHL影像图中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结果经CT共检出27例PHL,其中2例误诊为脂肪肝、1例误诊为肝内转移瘤,诊断准确性为90.00%,于CT平扫影像图中可见PHL病灶呈低密度阴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呈肝段分布,而在CT增强扫描中可见病灶出现轻度强化,病灶内部有血管穿过,血管无明显包绕、狭窄等受累情况。经MRI共检出29例PHL,有1例误诊为肝内转移瘤,诊断准确性为96.67%;在MRI图像中,T1WI序列扫描可见病变呈低信号,T2WI序列扫描可见病变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明显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MRI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而门脉期病灶出现轻中度强化。病理穿刺检查结果显示,30例PHL中,有2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其免疫组化结果为:CD3(散+)、CD10(-)、CD20(+)、CD43(散+)、CD79a(+)、CK(-)、Ki67(50%+)。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采用CT、MRI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诊断时可根据CT、MRI表现,并结合免疫组化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后病理证实的PHL8例,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同时进行了CT及MRI检查。分析PHL的CT及MRI表现。结果 PHL8例,其中单发7例,多发1例。CT表现: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表现:T1WI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DWI呈特征性的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1例出现不规则坏死;4例显示血管穿过病灶,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单发病例中1例呈肝段分布,误诊为脂肪肝,多发1例误诊为转移瘤。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结论 PHL呈乏血供肿瘤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内有血管穿过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即血管漂浮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3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MRI检查。对患者所得影像图片进行分析,以病理活检为基准,对比CT、MRI检查对PHL检出正确率。结果 CT检查对PHL检出正确率为53.84%,MRI正确率为76.9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病变均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为轻度强化。MRI图像可见,T1WI呈稍低或明显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DWI为特征性高信号。肿块中心有坏死者T2WI为中度或明显高信号。1例患者为轻度强化,并有“血管漂浮”征出现。CT及MRI检查增强后多为轻度强化。结论 PHL为罕见疾病,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中显示其为乏血管肿瘤,增强扫描多为轻度强化表现,CT、MRI检查对其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确诊仍需依靠穿刺活检或病理检查等。  相似文献   

5.
林坚  张朝桐  梁启堂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DSA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18个FNH的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 16例18个FNH病灶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除中央瘢痕外病变实质呈显著均匀强化,门静脉期14个下降到稍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其中8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3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后出现强化.3例血管造影均显示FNH的供血动脉来自肝动脉系统,供血动脉明显增粗、扭曲,进人病灶中心后呈离心性放射状供血.结论 典型FNH的CT扫描特征为增强后动脉期病变强化明显且均匀,中央低密度瘢痕在延迟期可强化.血管造影显示病灶为肝动脉供血,供血动脉主干进入病灶中心后呈轮辐状向四周分支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含脂肪节细胞神经瘤(FCG)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FCG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9例均为单发,后下纵隔及腹膜后各4例,右侧肾上腺1例。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含脂肪的混杂密度影,CT值约为-120.7~-43.4 HU;6例局限于肿块的周边,其余呈结节状或片状弥漫性分布。瘤内脂肪组织在T1WI和T2WI上呈高信号,压脂相上其信号变为低信号。神经组织在CT平扫上呈软组织密度影,在MRI 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CT增强扫描5例肿块呈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各2例;在MRI增强扫描上轻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1例。5例腹部肿块CT和(或)MRI三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特征。 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内脂肪存在是一种少见表现,通过CT值测量和MRI压脂相可明确其内脂肪的存在。了解该种现象,CT和(或)MRI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其好发部位可提示FCG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造影在小肾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肾动脉狭窄或原因不明的小肾患者进行血管造影。结果 血管造影诊断为肾动脉狭窄性肾萎缩12例,表现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肾性肾萎缩17例,表现为肾动脉开口部与主干起始部间突然变细,呈“喇叭状”,主干及其分支均匀性变细;肾发育不全3例,表现为肾动脉主干、分支均匀变细,肾内动脉分支密集。结论 肾动脉造影在肾动脉狭窄性肾萎缩、肾性肾萎缩和肾发育不全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穿刺抽吸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 本组6例肝结核患者共检出病灶9个,4例为单发,1例为2个病灶,1例为3个病灶.CT平扫所有病灶均呈低密度影.3例患者病灶内或边缘有"粉末状"钙化,为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形式的强化.结论 肝结核的CT表现虽不具有特征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CT表现,肝结核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穿刺细菌培养诊断或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的CT和MRI表现,其中15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11例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余4例同时经CT,MRI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结果共34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27例,多发病灶3例。增强CT 24个病灶脓肿壁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肝脓肿在MRI平扫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而在T1WI上表现在稍低信号。灌注成像上时间-信号曲线呈"速升-缓升"样变化,脓肿壁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CT、MRI影像能较好地显示细菌性肝脓肿的特征,若注意发现和抓住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 HCH)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共21个非典型HCH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区域改变.结果平扫有13个病灶呈非均匀密度表现.出现4种非典型动态增强模式:Ⅰ型(5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Ⅱ型(13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向心性强化,但不能完全填充整个病灶;Ⅲ型(2例)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呈离心性强化;Ⅳ型(1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HCH邻近区域的改变:有7个病灶可见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al-portal verous shunt, APVS),4个病灶可见肝包膜回缩(hepatic capsular retraction, HCR).以上非典型CT表现的出现在不同大小的病灶中有差别.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出现与HCH本身的病变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非典型表现对H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脏周围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HCS临床、CT和MRI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7年间资料完整的FHCS21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5岁。主要以胰腺炎、盆腔炎、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和腹痛查因就诊。采用16层螺旋CT机先作全肝连续平描,再经肘静脉以4-5ml/s速率注入100ml碘海醇,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MRI扫描仪为西门子1.5T超导型,行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成像,再经肘静脉注入总量0.1mmol/Kg Gd-DTPA,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6例显示肝包膜增厚和包膜下积液,增强CT动脉期16例(100%)显示肝包膜均匀性强化和增厚,其中线型3例(18.8%),宽带型5例(31.3%),混合型8例(50%),局限型11例(68.8%),广泛型5例(31.3%)。4例累及到局部肝实质,动脉期呈斑片状或楔状强化。T1WI 3例显示稍高信号的肝包膜增厚,T2WI可见1例稍高信号肝包膜增厚和3例局部肝实质斑片状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5例均可见轻度强化,其中局限型3例,广泛型2例;线型3例,宽带型2例。静脉期5例较动脉期强化明显;平衡期5例强化基本消退。结论FHC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男女均可发病,可继发于腹部和盆腔各种炎症。CT和MRI可清楚显示肝包膜增厚、肝包膜和局部肝实质强化等特征,结合临床比较容易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6例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1例行MRI平扫。结果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6岁,中位年龄31.5岁。8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位于纵膈4例,右前胸壁1例,腹膜后1例,盆腔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个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有散在斑点状钙化,1例有点状钙化,1例有囊变坏死等特征;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并持续至静脉期和延迟期,其中1例肿块周围或内部可见增粗的血管影;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结论 Castleman病较少见且易误诊,常表现为良性肿块特征,部分病灶伴有钙化,了解其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检出本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转移瘤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0例肝转移瘤的CT影像资料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都经手术和(或)穿刺病理证实,均进行了腹部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见42例病灶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8例病灶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增强CT扫描见35例(70%)病灶表现为门静脉期明显的环形强化,即典型的“牛眼征”;8例(16%)病灶CT表现为动脉期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7例(14%)病灶CT表现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以上肝转移瘤的CT表现均以其病理特点为基础的,并与癌灶的大体观相一致.结论 肝转移瘤的原发灶以消化道为主,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特征性CT表现是门静脉期病灶明显的环形强化,故CT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细菌性肝脓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CT表现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穿刺细菌培养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21例24个病灶的影像学表现.21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6.2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15例加倒延迟扫描.3名高年资医师使用统一标准对24个病灶CT征象进行评阅.结果 24个病灶中18个(75%)位于肝右叶.病灶直径为1.4~9.3cm,平均4.5 cm.19个(79.2%)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22个(91.7%)病灶边缘光整、清楚.平扫均为低密度,CT值小于20 Hu.增强CT 22个(91.7%)脓肿壁可见环形强化,13个(54.2%)显示单或双环特征,18个(75%)病灶内呈蜂窝或网格状、纤条状强化,18个(75%)病灶周围或上、下层面显示区域性强化.“气液面“征显示率低,仅2个(8.3%).结论 肝脓肿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多样,若注意发现和抓住影像学特征,密切结合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不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HAML的临床和CT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CT表现。结果 9例HAML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均为低且不均匀密度,本组9例病灶中能检出脂肪密度8例,在脂肪密度区可以见到网线状、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有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有渐进性持续强化的特征,7例可以见到中心血管影。结论病灶内含脂肪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具有早期及持续、渐进性强化表现、病灶中心可见增粗的供血血管影是HAML的特征性CT表现,CT对HAM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有病理结果并有完整CT图像的患者资料,用FUJI FILM工作站对图像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和密度并进行冠状位重建,分析其CT平扫及强化特征。结果 17例患者全部做了三期增强扫描及冠状位重建。所有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密度表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分叶征及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均呈明显强化,以门脉期出现强化最大值为常见,5例动脉期可见小血管影。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重建及临床可作出诊断或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预后特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的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分析1975―2019年国内相关文献,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诊治和预后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无特异临床表现,在外院误诊为肝血管瘤。我院行MRI检查见肿瘤呈恶性表现并可见血管漂浮征,考虑恶性可能。予肝多发肿瘤切除+肝十二指肠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表现:肿瘤由大片细胞质少、核具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无明显包膜,周边肝组织受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滤泡区细胞大部CD20(+),生发中心细胞CD10(+)、Bcl-6(+)、Bcl-2(-)、Ki-67(80%)。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肝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检索到的91篇国内文献共报道376例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为(48.8±9.6)岁,男女比例为1.69∶1。影像学检查以单发病灶多见,乏血供肿瘤表现,以血管漂浮征为特点。146例(38.8%)患者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35.1%)患者发生误诊,最终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好(中位总生存时间:36.4个月vs 20.7个月,P=0.009);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好(52.0个月vs 30.0个月,P=0.049),手术联合术后化学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单纯化学治疗和手术患者好(45.6个月vs 23.9和7.7个月,P=0.016)。结论 原发性肝淋巴瘤作为一种少见肿瘤,临床特征不典型,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一旦确诊应采取手术联合化学治疗或综合化学治疗方案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