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肝病科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就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40)与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观察组,n=40)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血清胆红素(TBIL)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病情康复,促使患者预后改善,以保障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00mg和能量合剂分别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疗程60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硫普罗宁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疗程60d。观察肝功能复常情况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肝,加速肝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肝安、门冬氨酸钾镁、肝炎灵、肝炎冲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疗程30天,观察患者食欲、乏力、黄疸等方面的变化及肝功能复常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x2=14.03,p<0.01),除个别病人出现低热和皮疹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威佳)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10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威佳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ALB较治疗前升高,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威佳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6例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和观察组(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每组各33例,治疗4周,对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以及肝功恢复比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降低,肝功恢复正常比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用药治疗总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TBi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高于对照组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用药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显著,可使肝功能指标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缩短药物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20天为1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2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5例药品不良反应(1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硫普罗宁。  相似文献   

8.
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37例,发现治疗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谷丙转氨酶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研究组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肝功能ALT、TBIL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8.27%,研究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可降低肝功能指标ALT、TBIL水平,效果较常规保肝治疗更为确切迅速。  相似文献   

10.
薛萌 《中国实用医药》2014,(36):139-14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干扰素α-1b联合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干扰素α-1b治疗。两组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6个月和12个月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6个月和12个月的ALT复常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干扰素α-1b联合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13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促肝细胞生长素。结果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6%)明显优于对照组(68.8%)(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肝复肽)治疗有重型肝炎倾向的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确定有重型肝炎倾向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60-10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55.3%,无效5.3%,对照组明显效23.3%,无效2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有重型肝炎倾向的病毒性肝炎,可预防和控制重肝炎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45例中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予以胸腺肽α1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鳖甲软肝片,2组均同时予以综合保肝、降酶、利尿治疗。治疗16周后观察2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腹水吸收等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ALT、AST、TBiL、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LB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P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水吸收总有效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腺肽仅。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中晚期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且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4.
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肝5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加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促肝细胞生长素120 μg,静脉滴注,qd,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胸腺肽80 mg,静脉滴注,qd.对照组50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胸腺肽80 mg,静脉滴注,qd,同时给予5%葡萄糖250 mL加维生素C 5.0 g,维生素K1 20 mg,静脉滴注,qd.两组疗程均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SB)、B型超声波下门静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ALT复常46例(92.0%),对照组27例(54.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TSB复常39例(78.0%),对照组26例(5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促肝细胞生长素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缓了门静脉压力.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加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肝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复常率、复常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急性黄疸型肝炎(AIH)、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慢性重型肝炎(CSH)、肝炎后肝硬变(LC)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门冬氨钾镁在小儿重度黄疸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8例小儿重度黄疸型肝炎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门冬氨钾镁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改善,临床体征好转时间。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6%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TBIL、ALT低于治疗前,ALB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乏力、腹胀、肝区叩痛等临床症状的复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门冬氨钾镁治疗小儿重度黄疸型肝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联合丹参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方法:将90例住院的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及临床显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价廉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PT、TBiL、AST和ALT生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4%)高于对照组(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配伍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采用基础护肝治疗、调节免疫、活跃微循环、对症及防止并发症治疗。治疗组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60mg、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天1次静脉滴注,乳果糖起始量为每次20g,每天3次,然后个体化调整至排解软便每天2~3次,避免腹泻,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时患者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便秘)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BiL、Alb、P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2%和92.3%高于对照组的15.4和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肝肽与乳果糖联用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提供了较好选择方案,同时提示三者联合治疗可能有助于阻断慢性乙型肝炎向重型肝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eAg转阴率和HBVDNA转阴率。观察治疗后的肝功能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8周时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48周时的HBV-DNA转阴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8周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A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