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阳性者与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阳性者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肺炎支原体专用液体培养基进行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IgM。结果:将23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A、B两组,A组为起病〈7d,B组为起病≥7d,两组皆作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与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A组中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和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和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阳性率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在早期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较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小儿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选取160例于我院进行诊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依据发病时间长短将全部患儿分为两组:病程超过1周者98例,纳入观察A组;病程≤1周者62例,纳入观察B组;两组患儿均分别进行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结果观察A组患儿肺炎咽拭子培养阳性率为11.2%,支原体MP-IgM抗体阳性率为4.1%,二者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B组患儿二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原体MP-IgM检测方面,观察A组的阳性率显著低于观察B组的阳性率(P<0.05),在肺炎咽拭子培养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结论儿童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对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早期患儿,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快速培养法与血清肺炎支原体被动凝集法在临床中不同时间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6例临床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培养组和被动凝集组各38例。分别于2组患者病程5d内及病程7d后取快速培养组患者的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取被动凝集组患者的血清做被动凝集,观察并比较不同检测时间内2组患者阳性率。结果病程5d内快速培养组患者阳性率44.74%高于被动凝集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7d或被动凝集组阳性率97.37%高于快速培养组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检测时间,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对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时间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将研究组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按入组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1组和2组,另设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进行MP-IgM检测,对比分析3组MP检测结果、阳性率及MP阳性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MP-IgM阳性率为3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1组及研究2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年龄越大MP-IgM阳性率越高,二者呈正比;研究1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研究2组,两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二者关系密切,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可常规检测MP-IgM,且应用抗肺炎支原体药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可显著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5.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CVA患儿作为观察组.9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CVA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CVA组MP-IgM阳性率为37.21%,对照组MP-IgM阳性率为2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CVA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及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均高于MP—IgM阴性的CVA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研究组)和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儿嗜酸粒细胞、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免疫球蛋白E(IgE)及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肺功能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的MP-IgM阳性检出率为42.35%,高于对照组的14.00%(P<0.05);研究组MP-IgM阳性患儿的嗜酸粒细胞、血清IgE水平均高于MP-IgM阴性患儿(P<0.05);研究组急性期患儿MP-IgM阳性率为60.87%,缓解期患儿的阳性率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儿MP-IgM阳性者的FEV1、FEV1%均低于阴性者(P<0.05)。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的MP-IgM阳性表达与FEV1、FEV1%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699,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多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同病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肺炎患儿114例,在病程5 d内分别进行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及被动凝集法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A组,54例)、非肺炎支原体肺炎组(B组,60例);A组患儿在病程7~10 d用两种方法 复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 的阳性率.结果 114例中,病程5 d内的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阳性率分别为42.1%和23.7%(P<0.05),灵敏度为83.33%和50.0%,特异度为95.0%和100%,ROC曲线下面积为89.2%和75.0%.A组病程7~10 d复查,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阳性35例(64.81%),被动凝集法检测支原体抗体阳性54例(100.0%)(P<0.05).结论 合理选择检测时机,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MP)的三种检测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不同年龄、病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均行MP咽拭子快速培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P-IgM半定量检测和痰MP-DNA-PCR检测,对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93例患儿中,MP咽拭子快速培养和血清MP-IgM半定量检测检出MP阳性各47例(MP阳性率24.35%),痰MP-DNA-PCR法检出MP阳性8例(MP阳性率4.15%%)。咽拭子快速培养法和痰MP-DNA-PCR法检测不同年龄段患儿MP感染的阳性率无差异;年龄越大,血清MP-IgM检测法检测阳性率越高。三种方法检测不同病程阶段MP感染阳性率均无差别。结论联合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可以提高MP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价值比较。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015年收治的108例肺炎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快速血清学检验,观察组给予微生物培养检测,观察比较两种方法支原体的阳性率,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经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观察组患者阳性率为77.78%,对照组患者阳性率为70.37%,观察组支原体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108例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经检测之后,年龄在4-7岁之间,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阳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76.47%,与各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检测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5.23±1.34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6.34±0.28天,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比较,微生物培养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具有较高的诊确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江苏医药》2012,38(13)
目的 比较肺炎支原体(MP)的三种检测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不同年龄、病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均行MP咽拭子快速培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P-IgM半定量检测和痰MP-DNA-PCR检测,对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93例患儿中,MP咽拭子快速培养和血清MP-IgM半定量检测检出MP阳性各47例(MP阳性率24.35%),痰MP-DNA-PCR法检出MP阳性8例(MP阳性率4.15%%).咽拭子快速培养法和痰MP-DNA-PCR法检测不同年龄段患儿MP感染的阳性率无差异;年龄越大,血清MP-IgM检测法检测阳性率越高.三种方法检测不同病程阶段MP感染阳性率均无差别.结论 联合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可以提高MP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和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微生物快速培养鉴定、快速血清学)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0例资料,按照检验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采用快速血清学检验法,而观察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检测则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法,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检测法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和不同病程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为62.22%(P<0.05),<2岁患儿阳性检出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为50.00%(P<0.05),>5岁患儿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程<7 d患儿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P<0.05),≥7 d患儿阳性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鉴定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法,可将其作为鉴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P感染同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具有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本科治疗的100例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A组)与100例缓解期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MP-IgM(外周血的支原体抗体)与IgE以及EOS(嗜酸粒细胞),并对比AB两组患者MP-IgM的阳性率以及上述三项指标的计数。结果 A组患者MP-IgM的阳性率为34.0%,B组为8.0%,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P-IgM呈阳性的患者IgE与EOS计数,同MP-IgM呈阴性的患者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同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具有密切的关系,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MP-IgM的常规检测,能够辅助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赵辉  赵冰  王群  王宁  薛宏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8):112-113,11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快速鉴定培养基在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鉴定培养基对6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标本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148例,总阳性率为24.7%;男性阳性例数为76例,阳性率为25.3%,女性阳性例数为72例,阳性率为24.0%,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年龄组中,0~15岁组、16~35岁组、36 ~70岁组阳性例数分别为123例、16例、9例,阳性率分别为61.5%、8.0%、5.0%;0~15岁组阳性率与16~35岁组、36~70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35岁组与36~7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快速鉴定培养基检测结果准确、简便、快速,尤其对0~15岁患者检出阳性率高,可作为一般实验室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bronchial asthma in children)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ELISA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有26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49%;而4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7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3.369,P=0.002),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EOS)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8.548,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咽拭子支原体培养方法,检测180例喘息性疾病息儿MP阳性率。同时设无喘息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4例为对照组。结果:喘息组MP阳性71例,阳性率3039.4%,对照组阳性34例,阳性率为18.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关系密切,对反复喘息患儿一定要注意到MP感染的可能,及时予咽拭子支原体培养及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与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关系的临床关系。方法50例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小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结果根据MP-IgM检测结果,在MP-IgM阳性率上,观察组共有12例被检测出阳性,阳性率为24.0%,而对照组只有2例被检测出阳性,阳性率为4.0%,观察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部分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一定关系。当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性支气管炎后,除了反复咳喘还没有其他特异性诊断症状。所以,对MP-IgM进行免疫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成为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诊疗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7.
黄育坤 《北方药学》2020,(3):191-192
目的:调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病原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培养肺炎支原体,统计不同季节、年龄及性别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并分析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对1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咽拭子标本培养,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28.75%,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均低于春季、夏季及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夏季及秋季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0~1岁、2~3岁及4~6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1岁、2~3岁及4~6岁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女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叶性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21.88%,其次为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吉他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8.75%、17.50%、15.63%、1.88%及1.2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季节、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进行咽拭子培养和药敏检测,以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检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60例和临床缓解期50例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同时检测急性期组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5(IL-5),比较MP-IgM阳性和阴性者EOS、ECP、IL-5水平差异。结果 MP-IgM阳性率急性期组显著高于缓解期组,急性期组MP-IgM阳性患儿EOS、ECP、IL-5显著高于阴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莫炜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85+187
目的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对比7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与75名健康儿童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中,59例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为阳性,16例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78.7%,远高于健康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1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是健康儿童的4.9倍,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有很大关系,可能是导致诱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1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中临床证实的6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咽拭子、血清标本,分别经肺炎支原体核酸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和血清学检测(IgM)、肺炎支原体培养,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三种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阳性率分别为87.1%、72.6%、45.2%,其中PCR法与血清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培养法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法与培养法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具有比培养法、血清法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早期的感染,对于临床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