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通过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42例患者,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66个颅内动脉瘤,再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随后用多技术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66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单个动脉瘤者57例,两个动脉者3例,3个动脉瘤者1例。动脉瘤的形状、位置、大小及与颅底骨质的关系与DS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颅内动脉鲻MSCTA检查,其中35例患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进行对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50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动脉瘤40例42个,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35例患者行DSA检查,发现动脉瘤28例30个,动静脉崎形1例,1例MSCTA发现动脉瘤,而DSA检查阴性;另有1例手术证实有动脉瘤,而MSCTA和DSA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MSCTA检查对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不失为一种安全、无创、快捷、可靠的检查方法,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64-CTA在脑动脉瘤中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3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行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IP、MPR等技术重组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31例CTA中共检出33个动脉瘤,单发29例,多发2例,有1个病灶较小CT报告阴性。CTA表现与经过DSA检查或经过手术的患者对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够迅速、准确、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诊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以DSA和手术为金标准,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的方法,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层厚0.625mm,应用后处理技术三维重建。结果30例患者患颅内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9例正常。10例动脉瘤患者同时行脑血管DSA检查。与CTA检查结论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为临床提供精确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和运城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图像资料、自身状况和合并颅内病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并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的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80例确诊88个颅内动脉瘤数,手术治疗28例,其中,26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介入栓塞治疗52例,其中,48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三个颅内动脉瘤。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个肿瘤误判,其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100.0%、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2%。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06~2020-05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脑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结果:80例受检者经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为87.50%(70/80)、特异性为75.00%(12/16)、灵敏性为90.63%(58/64)。结论:MS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分支、动脉瘤形态及数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疑有颅内动脉瘤的71例患者进行DSA造影和64层螺旋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的成像效果;并以DSA为标准,分析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成像效果:在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方面,两种方法 均获得清晰图像,CTA除1例漏诊外,检查结果 均与DSA相符;但对于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CTA显示效果优于DSA.诊断学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与DSA相近的结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曹小宏  张华  龚毅 《江西医药》2010,45(1):54-55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和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颅脑动脉瘤成像诊断进行优缺点比较的优势与限度。方法分析我院经.DSA数字血管造影确诊的30例患有颅内动脉瘤并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MRA和CTA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DSA确诊前已行MRA检查。8例DSA确诊前已行CTA检查.还有12例DSA确诊前同时接受了MRA和CTA两项检查。结果经DSA数字血管造影证实的AN患者中,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23/25),MRA为81.5%(22/27),并且CTA可发现直径2.1mm以上的动脉瘤,而MRA可发现直径2.9mm以上的动脉瘤。结论CTA、MRA各有特点及适用范围,临床应用中要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发挥影像检查的最佳效用.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在初诊时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检查,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与诊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2.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采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率高,且诊断时间短,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军  陈凯  梁明柱 《中国医药》2009,4(8):604-6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资料,其中动脉狭窄14例,动脉闭塞2例,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12例,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结果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可显示,其中大脑前、中动脉清晰显示5级分支。动脉狭窄14例,CTA均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闭塞2例,CTA清楚显示中断部位、形态、范围。脑动脉瘤9例,CTA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与其及载瘤动脉关系。动静脉畸形12例,CTA均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静脉畸形1例可显示左顶叶静脉畸形。烟雾病1例,CTA显示各动脉的闭塞部位及侧支血管团形态。40例患者中,5例动静脉畸形及1例烟雾病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证实,6例动脉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经手术证实。结论CTA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应用分析。方法 18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病例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其中DebakeyI型68例,DebakeyⅡ型22例,DebakeyIlI型99例,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与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进行比较符合率100%。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能够明确诊断;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避免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并且降低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风险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7例患有AD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MSCTA进行检查,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重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影像技术对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 MSCTA能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AD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协助临床上及时制定相应的方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董玉姝  张春志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18-119,12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手术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8例的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且所有患者后期均经过数字减影处理。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133个,常规CT血管成像漏诊14个,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全部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的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颅底处的动脉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可以快速、无创、准确地做出诊断,是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首先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共76个动脉瘤中:70个行瘤颈夹闭术、4个行动脉瘤包裹术、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出院时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手术疗效:58例恢复良好、3例中度病残、2例重度病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结论CT、MRI、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显微手术夹闭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成熟、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能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rder to improv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Methods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wenty cases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ed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urther with MRI,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of video (MRA) to identify the reasons,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and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d 12 cases(60%). Second, due to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4 cases (20%)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therosclerosis in 3 cases (15%), while one case (5%) was moyamoya disease. Twelve cases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found endovascular aneurysm after DSA imaging and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reached the dense embolism. 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a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 SAH, further examined with MRI,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RA to identify the cause, the 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inspection, aneurysms found by DSA imaging a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The program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program of spontaneous hemorrhage,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X线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骶骨骨折、单纯骶髂骨关节脱位、髂骨翼后部骨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漏诊患者中,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骶骨边缘压缩骨折1例、骶骨横行骨折3例、骶髂骨关节前后韧带损伤2例、骶髂骨关节前后脱位2例、髂骨翼后部纵行骨折3例、骶骨侧骨折1例、骶髂关节骨折髂骨侧骨折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