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均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予以修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0cm×14cm,蒂长5cm~8cm。结果本组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7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边缘表层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术后5例经3个月至4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弹性佳,外观较满意,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设计容易,操作简便,无需牺牲知名动脉,不需吻合血管,且皮瓣可获得较长蒂部,旋转灵活,皮瓣成活率高,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下胫前、踝部、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且皮瓣有部分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下胫前、踝部、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水泡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6例皮瓣经8个月~2年(平均16个月)随访,皮瓣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4.
方镇  卓巍  李进悦  黄明 《淮海医药》2011,29(5):385-387
目的 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3年10月~2009年9月对12例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或跟腱外露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创面面积最大6 cm×8 cm,最小3 cm×4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9例伤口一期愈合,2例有浅表感染,1例因骨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14例患者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和(或)钢板外露.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血运丰富,不损伤主要血管,安全可靠的特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在小腿后外侧设计逆行切取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对26例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逆行转位修复,皮瓣血管蒂长度最长16cm,皮瓣面积最大可达18cm×12cm。结果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远端皮缘浅表坏死。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满意。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便,成功率高,可做为足跟、踝、足背中部以近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合适供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9例小腿近段及足踝部位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结果皮瓣全部顺利成活,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感觉恢复,色泽正常,无溃疡,功能良好。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可理想修复胫前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芳  杨忠庆 《云南医药》1997,18(6):446-447
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赵晓芳雷云坤方睿才杨忠庆踝周围及跟部皮肤缺损,深部组织外露一直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称较难处理的问题,随着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发展,近年来利用带腓肠神经及伴行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上述部位皮肤缺损的临床报...  相似文献   

9.
邹勇  张晓峰  刘兵  胡以信  陈雷  陈诚 《安徽医药》2013,17(10):1743-1744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以胭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中点的连线为轴线,外踝上5-6em为皮瓣蒂旋转点,切取范围上界不超过小腿中上1/3交界面,两侧不超过小腿侧中线,旋转点至受区创缘的最近距离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筋膜蒂宽至少3~4cm,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5cm×8em-13em×20em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术后3例出现皮瓣远端局部张力性水疱,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月,皮瓣色泽及外观良好,负重行走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正>2002年以来,我们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蒂部进行改进后转位修复足跟、踝及足背皮肤缺损,临床应用7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供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足踝部骨外露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的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设计切取以腓动脉终末穿支远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以外踝尖上1~3cm处为皮瓣反折点,根据创面的大小设计皮瓣切取范围,切取皮瓣旋转覆盖创面。结果本组共38例,小腿远端25例,足跟部8例,足踝部5例,皮瓣最大面积20cm×10cm,最小3cm×2cm。除1例皮瓣因供区皮肤有挫伤而致皮瓣边沿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经1~5年的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伤性骨外露并软组织缺损,伴有死腔者,可一并切取携带腓肠肌肉的皮瓣,有良好的充填死腔作用,皮瓣血供可靠,切取转移方便,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对39例小腿、足踝部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筋膜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3.0cm×8.0cm,最小为4.0cm×1.5cm。结果:本组3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12~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迅速,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移植成活率高,供区损伤小,是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肖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9,(10):1463-1464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18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方法。其中有6例皮肤远端达到跖趾关节,皮瓣面积6cm×7cm~15cm×17cm。结果:18例皮瓣中,12例皮瓣远端在跖趾关节近端者完全成活,6例皮瓣远端达到或超过跖趾关节者有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3例皮瓣远端小隐静脉与大隐静脉或足背静脉吻合者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部、小腿、足背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切取面积5cm×7cm~10cm×14cm。结果术后26例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出现回流障碍经拆线、切口引流,皮瓣血运改善。术后18例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有一定的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1~15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适应证明确,操作简便,无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需要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易于封闭,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顺行腓肠神经岛状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应用顺行腓肠神经岛状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12例(男10例,女2例),创面都有深部组织外露,切取皮瓣面积8cm×5cm~15cm×10cm,蒂长8~15cm,蒂旋转角度大于80°,经皮下隧道转位皮瓣。结果本组12例获得3~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有触痛觉,足跟外侧及足背外侧有皮肤感觉异常,但不影响生活、工作。结论该皮瓣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实用的好方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皮瓣质地及外观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行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6例,切取面积最大12cm×7cm,最小5cm×3cm。结果皮瓣远端坏死1例,经植皮后痊愈,其余35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皮瓣血运、弹性及质地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有感觉,手术切取操作简便,不损伤主干血管,是修复儿童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16例(A组)采用低旋转点皮瓣,轴点在外踝尖上1~3 cm处;27例(B组)采用轴点在外踝尖上5~7 cm。术后5 d,评估两组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2例,有水泡或淤血3例;B组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3例,有水泡或淤血4例。两组疗效相仿(P>0.05)。结论两种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