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超声介入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复发/转移性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复发/转移性肝癌经皮超声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76 例复发/转移性肝癌患者,其中 49 例(64.5 %)治疗前血甲胎蛋白(AFP)升高,经无水乙醇注射后2~4周36.7 %(18 /49 )AFP降低或降至正常水平;68例(89.5 %)注射后肿瘤直径不再扩大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病理证实瘤细胞有变性坏死.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7.4 %、88.2 %和72.4 %. 结论 该方法适用范围广,临床效果明显,操作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2.
笔者搜集了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资料完整的 5 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 (经 CT检查确诊其梗阻原因、部位、性质、经手术病理和其它方法检查证实 ) ,兹将其 CT检查方法、影像处理及影像分析与鉴别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0例中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 2 6~6 5岁 ,平均 4 5 .5岁。病程 15~ 70天。大部分有不同程度黄疸、腹部不适、腹胀、腹痛 ,皮肤瘙痒。个别有不同程度恶心 ,呕吐。进行性黄疸 35例 ,腹部扪及包块 2 1例。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增高。1.2 方法 :采用美国 PICKER— 12 0 0 EX专家型全身…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经皮测黄疸仪作为胆红素浓度的动态监测和筛查工具,有研究已经证实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呈较高的正相关,但对测定部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对新生儿的额部及胸部经皮测胆红素值与血清胆红素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提高经皮测黄疸的可信度和准确度.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1~12月在我科住院且目测有黄疸表现的新生儿148例,男98例、女50例,出生日龄0~28天、平均14.5天,其中足月儿82例、早产儿56例、过期产儿10例.  相似文献   

4.
李晓霞 《河北医学》2003,9(10):943-944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 ,每个新生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表现 ,其中一部分会产生高胆红素血症 ,而高胆红素血症有导致核黄胆的危险。因此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是预防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措施。临床采用思密达治疗 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新生儿科 1 999年 1月~ 7月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治疗的 80例新生儿 ,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 4 0例 :男 2 2例 ,女 1 8例 ,日龄 5~ 2 8d ,平均 1 2 .5d ;对照组 4 0例 :男 2 1例 ,女 1 9例 ,日龄 5~ 2 7…  相似文献   

5.
胸膜间皮瘤14例临床分析邱琳(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膜间皮瘤较少见自1983年至1993年经病理证实的14例胸膜间皮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4例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7~65岁之间,平均55岁,均无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12例有不同程度的胸...  相似文献   

6.
祝玉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56-57,59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早期体重下降与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10月因高胆红素血症入我院新生儿科的82例足月纯母乳喂养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院时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18.6±3)mg/dL,31例出现体重下降。Pearson相关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下降程度成正相关(P〈0.05)。体重下降程度超过出生体重7%的患者,其重症高胆红素血症(≥20mg/dL)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体重下降不明显者(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下降程度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足月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黄疽是其常见的合并症状。一般说来,原发性肝癌所合并的黄垣大致可分为肝细胞性黄疽和阻塞性黄疽。两者无论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直到处理、预后等都有所不同。现就我院1996年1月~1998年5月期间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阻塞性黄疽患者的处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原发性肝癌患者14例,均为男性,年龄36~72(平均55)岁。经血液生化检查及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其中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以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血总胆红素40…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常见。我们对1992年1月~1997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2例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中男28例,女24例。日龄1~d34例,8~28d18例。第一胎46例,第M胎6例。并发肺炎30例,败血症16例,脐炎15例.肠炎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核黄疽3例。1.2实验室检查首次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为205~、n。。l/L18例,256.5~pmol/L28例,3420~427.spmol/L6例。52例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8例伴有结合胆红素升高。13诱发因素围生期因素20例(38.5%);感染因素17例(37/);母乳性黄疽11例(Z…  相似文献   

9.
1999年8月~2007年7月,我科应用耳内窥镜治疗或辅助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89例(98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9例(98耳),男54例,女35例,12~72岁,病程3个月~35年,有8例为乳突根治术后复发患者.均有反复耳痛、耳漏、耳鸣、耳胀满感、听力下降及不同程度的鼓膜穿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危险分层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03月~2010年02月期间住院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iography,CAG)证实的冠心病(Cornary heayt disease,CHD)患者108例,其中UAP患者62例,NSTEMI患者46例,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重氮酸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水平。对血清胆红素水平与UAP组、NSTEMI组及正常对照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UAP、NSTEMI组TB、I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TB、IB水平与UAP、NSTEMI患者危险分层呈负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代谢紊乱可能参与了CHD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UAP、NSTEMI斑块稳定程度即危险程度有关,它可能是判断UAP、NSTEMI危险分层的另一个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红素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分析105例脑梗塞和10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胆红素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2次评分,分为恶化组和好转组.结果:脑梗塞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出血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含量与脑梗塞组、脑出血组的短期预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塞组和脑出血组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分析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变化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肝硬度值(LSM)变化的相关性,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确诊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HBV)患者150例。所有病例均行2D-SWE检查,同时记录临床及实验室血生化指标。胆红素变化与肝硬度值变化的相关分析,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1例ACLF-HBV患者获得有效LSM纳入研究分析。以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为病情分组依据,胆红素下降组和胆红素未下降组。胆红素下降组的2D-SWE肝硬度值下降了5.1(2.2~6.6)kPa,与肝硬度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有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红素未下降组其2D-SWE肝硬度值上升了6.2(1.2~12.8)kPa,与肝硬度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有ALT,TB。胆红素下降组,随胆红素下降,肝硬度值下降,患者达临床好转标准,平均住院时间为(30±15)d,反映病情好转;胆红素未下降组,随胆红素上升,肝硬度值呈增加趋势,至随访终点,4例死亡,6例行肝移植治疗,其余患者未达临床好转标准。胆红素未下降组,6例患者行肝移植治疗。随访终点移植前,患者胆红素高于20倍正常上限值,2D-SWE肝硬度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病理结果显示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伴结节状增生,毛细胆管内淤胆。【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致胆红素持续升高,肝硬度值明显升高,反映患者病情加重;反之,肝硬度值持续下降,反映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3.
由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或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称为Mirizzi综合征,我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380例胆囊结石病例中,发现Mirizzi综合征3例。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38岁~72岁。均有胆囊结石,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反复发作胆管炎病史。病程4a~12a。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清胆红素升高,ALT、AKP升高,B超检查有2例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伴肝总管上段增宽;1例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3Mirizzi综合征类型I型:胆囊管或胆囊颈嵌结石引起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患者临床、血清学及病理特点,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6例AIH-PBC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免疫学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IH-PBC患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见症状为乏力、皮肤瘙痒和黄疸,肝功能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不同程度升高,部分患者出现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IgG和IgM升高,伴随自身抗体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AIH-PBC患者可见肝小叶界面炎,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伴随不同程度小胆管病变,胆管肉芽肿性炎.结论 AIH-PBC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具有AIH和PBC两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病理学上同时存在肝小叶炎症和小胆管损害.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病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远慧  张亲友 《广东医学》1995,16(9):591-59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病因分析及治疗广州铁路中心医院儿科(510080)黄远慧,张亲友本科自1989年4月~1994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200例,现将其病因及治疗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9例,女刀例,男:女...  相似文献   

16.
胡绿荫  杨冀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8):1005-1006,1020
目的探讨近年来上海市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9年上海市38例外周血涂片阳性疟疾病例资料,进行镜下形态学分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肝功能、血常规)、治疗效果(治愈例数和再燃例数)和特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8例中20例为境外输入,主要来自非洲国家,外省市输入12例,本市散发仅为6例。病例临床表现较为多样性,大部分无明显的规律性发热,查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间日疟与恶性疟患者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红素存在显著性差异。青蒿琥酯联合伯氨喹、氯喹疗法较青蒿素单一疗法和氯喹、伯氨喹联合疗法治疗效果好。结论上海市疟疾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建议相关部门注意对外来人员的普查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临床治疗采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ACT)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其冠心病组又根据冠脉病变的部位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实验室检查测定各组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结果 ①冠心病组总胆红素(11.32±2.81)μmol/L和间接胆红素(8.56±1.91)μmo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冠心病多支病变组总胆红素(10.11±1.09)μmol/L和间接胆红素(7.34±1.66)μmol/L水平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及范围负相关,提示低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冠心病的一项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内环境的影。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儿童医院新生儿科13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生化、血常规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同时,血清钾、钠、氯、钙离子、血小板、白细胞、碳酸氢根浓度均由不同程度下降(P〈0.01);血糖、血清磷有升高(P〈0.01);血红蛋白、pH则在换血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外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显著疗效,对内环境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不对机体构成严重危险。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卒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能力。因此研究其病因并加以预防有重要意义。我们对1991年10月~1997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贝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本组174例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并经头颅CT或【和」MRI证实。174例中,男132例,女42例,年龄42~87岁,<55岁15例(8.6%),55~岁27例(15.5%),60~岁93例(53.5%),>70岁39例(22.4%)。发病至人院…  相似文献   

20.
冯爱娟 《重庆医学》2007,36(8):712-713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2~2006年诊治的4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NAFLD患者有44例(91.7%)肝酶学异常,12例(25%)轻度胆红素增高,12例(25%)血脂异常.22例(50%)B超检查有脂肪肝的表现.12例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皆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变和程度不同的小叶内炎症,部分病例有点状坏死和纤维化.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有肝酶学指标和血脂的异常,B超是最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