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抑郁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有报道心理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抗抑郁药在明显伴有抑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重再摄取抑制剂(triple reuptake inhibitors, TRIs)抗抑郁药物的结构设计及其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相关文献,综述了TRIs的化学结构、抗抑郁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发展方向等内容。结果 TRIs能同时抑制5-羟色胺(5-HT)、多巴胺(dopamine, D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E)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其抗抑郁活性与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有关,并在大量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之上形成了TRIs的药效团模型,为后续的化合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指导。结论 TRIs作为多靶点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特异性更强,作用更快,不良反应很少,可以弥补传统抗抑郁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足,是新型抗抑郁药物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4.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且发病率高。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状态(焦虑与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内科常规治疗(抑酸药和/或促胃动力药),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治疗,治疗时间均为8周。以自制FD症状评定量表(FDS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4%(40)高于及对照组64.5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是一个理想的FD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2006年5月美国洛杉矶召开的消化疾病会议,对1999年制订的FD罗马Ⅱ诊断标准做了修改,正式发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标 相似文献
7.
帕罗西汀、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西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 方法 5 6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8例予以西沙必利 5mg ,3次 /d ,帕罗西汀 2 0mg ,1次 /d。B组 2 8例予以西沙必利 5mg ,3次 /d ,疗程均为四周。 结果 A组显效率 5 3 6 % ,有效率 35 7% ,总有效率 89 3%。B组显效率 2 1 4 % ,有效率39 3% ,总有效率 6 0 7%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帕罗西汀、西沙必利联合治疗FD优于单用西沙必利。 相似文献
8.
<正>消化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人体的自身免疫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nhosis,PBC)、 相似文献
9.
10.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始用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具有对5-羟色胺(5-HT)选择性高,对其他递质影响小,尤其对心血管系统和胆碱能作用较少,而半衰期普遍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好等优点,逐渐受到医患青睐,成为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已占据世界抗抑郁药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截至2008年底有8种畅销抗抑郁药销售额合计超过全球抗抑郁药市场的80%,而SSRIs类药物包揽了前4名。然而,我国的抗抑郁药市场长期以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为尽快提升我国抑郁症人群治疗水平,充分开发抗抑郁药物市场,对SSRIs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详尽的、前沿的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的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疗效欠佳。为寻求更有效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6月用多潘立酮片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常规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失败者4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经检查血生化和内镜等排除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患者占消化科门诊的20%~40%,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0%~30%[1],机制不明。研究表明,发病主要与胃肠动力学障碍、胃感觉障碍有关[2,3],主要为进餐后胃底松弛障碍、胃电节律紊乱、胃窦无力和排空功能减慢、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功能失常等,与精神心理因素、内脏感觉过敏、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有关[3]。作者综述了FD的多方面治疗进展,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6,(2)
抑郁症是哺乳期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关于哺乳期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的安全性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本文就哺乳期常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安全性研究作一综述,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石革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3):172-175
目的:抑郁症是神经内科的常见和多发病,伴随着对抑郁发病机制的解译,治疗新药不断问世,本文介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展和临床应用的侧面。方法:采用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及结论:作为抗抑郁药中的一支奇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展迅猛,对5-HT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标志一个新的里程的开始,从而在解除抑郁症上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内科常见而又多发的疾病。本文首先研究了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其次分析了中医辩证论治研究。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由多种因素所致。现已公认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胃肠运动障碍、胃酸分泌异常、内脏感知过敏、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近年来,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消化不良患者较健康人有更多的神经质、焦虑和抑郁表现。 相似文献
20.
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由于对抗抑郁药的药理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步研制开发出多种新型抗抑郁药,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不但为抑郁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及选择,而且抗抑郁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还可用于治疗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