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复表麻在局麻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内窥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 ,是目前临床鼻科医师仍在探讨的问题。自1999年 2月~ 2 0 0 0年 10月间 ,我们对 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 ,术中采用反复表面麻醉的局麻方式 ,麻醉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76例 ,男 43例 ,女 33例 ,年龄 10~ 73岁 ,病程 0 5~ 14年。 71例行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清除开放术 ,5例行全鼻窦开放术。其中 5 8例加行鼻息肉摘除术 ,2 3例加行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部分切除术 ,10例加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9例加行双径路上颌窦囊肿、息肉摘除术。1 2 麻醉方法1 …  相似文献   

2.
孟俐 《现代护理》1998,4(9):41-41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新技术,我院于1997年8月运用鼻内窥镜开展鼻内手术,治疗对例病人,其中包括具息肉摘除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筛窦根治术,上颌窦、蝶窦开放术,鼻腔泪囊吻合术等。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对例患者(38侧),其中女性7例,男性14例;年龄20一历岁,慢性副鼻窦炎、鼻息肉17例,鼻中隔弯曲2例,慢性阻塞住泪囊炎2例。手术中实施全麻14例,局麻7例。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病人因长期反复患病,困扰日常生活和工作,希望早期治疗,但又恐惧手术,思想情…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上颌窦囊肿手术 ,多需行上颌窦根治术 ,而鼻内窥镜下单纯下鼻道“开窗”进路 ,可能存在窦腔“死角”问题 ,从而不能干净清除病变 ,我科于 1998年 2月 1999年 5月 ,通过鼻内窥镜下双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 (特别适应上颌窦内下、内上壁囊肿 ) 3 0例 ,疗效满意 ,从而为上颌窦囊肿手术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3 0例 (3 3侧 )中 ,男 13例 ,女 17例 ;年龄 165 8岁。单侧 2 7例 ,双侧 3例 ,其中含牙囊肿 1例 ,根尖囊肿 2例 ,多发性囊肿 4例 ,伴有上颌窦炎、钩突肥大者 1例 ,术前患者均有头痛或鼻腔…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额窦病变的处理通常采用鼻外切口和鼻额管一额隐窝区置扩张一引流管的方法,但传统方法的缺点是遗留外鼻瘢痕与畸形,额窦引流不能维持长久。我们采用硬管鼻内窥镜,取鼻内法或鼻内与额部钻孔双进路法,对24例额窦病变进行了功能性外科处理。1临床资料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32岁。急、慢性额窦炎17例19侧,额筛窦囊肿6例,额窦骨瘤1例。既往接受过鼻息肉摘除术8例次,鼻中隔纠正术3例,上颌窦根治术6例,鼻外进路额窦手术4例(术后出现额窦囊肿1例)。24例病人术前均经前后鼻镜检查、硬管鼻内窥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额窦炎伴有…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下切割吸引器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科自 1 998年起 ,经鼻内窥镜用切割吸引器行上颌窦囊肿摘除 2 1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1例 ( 2 9侧 )中 ,男 1 4例 ,女 7例 ,年龄 1 9~ 5 8岁 ,平均 3 6岁。全部经CT扫描诊断为上颌窦囊肿。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鼻塞、面部胀满不适等 ,其中 3例伴鼻中隔偏曲并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采用表麻加局部浸润麻醉 ,先用 2 %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充分麻醉、收缩鼻腔粘膜 ,再用 2 %利多卡因行鼻丘、下鼻道前部及唇龈粘膜处浸润麻醉。先在鼻内窥镜下行钩突切除 ,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至直径 1cm以上。确定上颌窦囊肿位置后 ,…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对治疗鼻息肉、鼻窦炎效果较好,它能彻底清除鼻腔和具窦内的病变,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鼻窦的牛理功能,提高治愈率,但其也会因各种并发症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加强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996~1997年间52例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亚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4岁。其中鼻息肉34例,慢性鼻窦炎8例,上颌窦炎和筛窦炎6例,上颌窦囊肿4例。本组有出血2例(38%),眼内血肿1例(2%川匡周瘀血2例(38%)、脑脊液鼻漏1例(2%)。2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本院自 1995年 3月至 1998年 3月对慢性上颌窦炎施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FESS) ,处理上颌窦口病变有困难时将其按不同术式手术 ;即上颌窦自然开口成形术 (成形组 )和经典上颌窦根治术 (经典组 )。并随访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 2例 ,成形组 84例 ,男 5 0例 ,女 34例 ,平均年龄 18~ 5 5岁 ,病程 1~ 15年。其中慢性上颌窦炎 2 7例 ,上颌窦息肉 31例 ,上颌窦囊肿 2 6例 ;经典组 78例 ,男 4 8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 15~ 5 2岁 ,病程 1~ 13年。慢性上颌窦炎 2 9例 ,上颌窦息肉 30例 ,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8.
由于鼻腔、鼻窦解剖复杂 ,存在变异 ,发病原因及影响愈合的因素较多 ,手术方式多样 ,常导致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我科 1998年 7月至 2 0 0 2年 3月对 75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 ;我们运用了整体护理程序 ,强调心理护理 ,在术前术后认真评估病人 ,及早地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与结果1 1 临床资料本组 75例中 ,男 4 7例 ,女 2 8例 ,年龄 8~ 72岁 ,平均 34 8岁 ,既往曾行鼻息肉摘除术 32例 ,上颌窦根治术 2 4例 ,鼻内镜手术 15例 ,4例行下鼻道开窗术。术…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需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软骨 ,不但破坏了鼻中隔的生理解剖结构而且还易造成鼻中隔软弱、鼻中隔穿孔及鼻外形改变等并发症。 1999年以来 ,我们对鼻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作了几点改进 ,现将资料完整的 4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例 ,男 3 0例 ,女16例 ,年龄 15~ 60岁 ,平均年龄 3 5岁。其中中隔偏曲合并鼻甲肥大者 15例 ,合并单纯性鼻窦炎者 12例 ,合并鼻窦炎、鼻息肉者 14例 ,合并上颌窦囊肿者 5例 ,均在行鼻中隔矫正术同期行鼻腔鼻窦手术。鼻中隔偏曲类型 :“C”型偏曲者 2 5例 ,“S”型偏曲者 8例 ,…  相似文献   

10.
60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43岁;慢性副鼻窦炎并鼻息肉Ⅱ型5例、Ⅲ型16例,鼻中隔偏曲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平均41岁;慢性副鼻窦炎并鼻息肉Ⅱ型4例、Ⅲ型14例,鼻中隔偏曲10例,上颌窦囊肿2例。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后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治疗组于手术后4小时开始口服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对照组术后4小时肌内注射布桂嗪(强痛定)0.1g,当晚及次日晚分别重复注射1次。疗效评定:记录2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8、20、32、44小时…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囊肿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世川  成宝红 《华西医学》2003,18(4):539-540
上颌窦囊肿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一般不需治疗 ,如伴有症状 ,通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既往 ,多采用上颌窦根治术。近年 ,随着鼻内窥镜的普及 ,多采用鼻内窥镜下 ,上颌窦开放囊肿摘除。但是由于囊肿的生长部位不同 ,囊肿的内容物不同 ,有时不能彻底清除病灶 ,造成术后复发。我们对 2 9例上颌窦囊肿 ,采用 2种手术方式 ,探讨最有效的术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9例以头痛、头昏为主诉的上颌窦囊肿患者中 ,男 17例 ,女12例。平均年龄 4 4岁。 2 9例均拍CT片 ,显示伴有不同程度的副鼻窦炎 ,其中单个囊肿 2 1例 ,2个以上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的特殊优势。方法  2 8例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患者伴或不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均实施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及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等。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鼻中隔居中 ,鼻腔通畅 ,无并发症。结论 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具有术野清晰、安全、微创、便于教学等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下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慢性鼻窦炎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作者对鼻中隔偏曲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在鼻内窥镜手术的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 ,并对比观察了单纯鼻内窥镜手术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 ,男 4 6例 ,女 34例 ,平均年龄 37.5 (19~ 6 5 )岁 ,病程平均 14 (3~ 35 )年 ,均合并有鼻中隔偏曲。随机分为两组。①试验组 (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及鼻内窥镜手术 ) 4 0例 ,男 2 4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35 .5 (19~ 5 5 )岁。按照 1997年海口会议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 :Ⅰ型 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鼻内窥镜手术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的观察 ,探讨慢性上颌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4 0例 ,清除中鼻道病变及异常结构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照组 35例术中切除中鼻道病变及异常结构的同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术后随访 1年以上。结果 :两组病例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χ2 =0 .0 3 P >0 .0 5 ) ,治疗组减少手术操作 ,减少并发症。结论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手术中主要清除窦口周围异常结构及病变 ,上颌窦自然开口如无明显狭窄不必扩大  相似文献   

15.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绝大部分病人伴有上颌窦炎。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慢性鼻窦炎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作者通过对慢性鼻窦炎Ⅱ型Ⅱ期病人在去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的基础上 ,1侧扩大上颌窦口 ,另1侧不扩大上颌窦口 ,观察术后上颌窦口的情况 ,来探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1998年3月~2001年3月资料完整病例44例 ;男性28例 ,女性16例。年龄18~70岁 ,平均35岁。均可见双中鼻道和/或鼻腔息肉样物增生。鼻窦CT显示均为双上颌窦筛窦炎。诊断均为双慢性鼻窦炎Ⅱ型Ⅱ期。术前均作双上颌窦穿刺冲洗…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炎等鼻科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眼眶纸样板损伤时有发生。本文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作者自1994年8月~1998年3月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491例计727侧。发生眼眶纸样板损伤22例计22侧,伴眶脂脱出11例,眶内出血1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右侧14例,左侧8例。鼻窦炎13例,鼻息肉伴鼻窦炎9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18例,内窥镜加上颌窦根治4例。术后伴发同侧眶周皮下气肿3例,同侧眼睑瘀斑或肿胀8例。22例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2周内勿用力扳鼻。术后取出鼻腔填压物后及时清理术腔…  相似文献   

17.
谭爱荣  栗晓东  王淑珍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F0003-F0003
【例1】男,70岁。因头痛半年来我院就诊。行鼻内镜检查发现左侧鼻中隔中后部有一约1·0 cm×1·5 cm大小淡红色肿物,质软,以鼻息肉收往院。在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摘除肿物,术后病理报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头痛减轻,随访3年无复发。【例2】女,62岁。因左侧鼻塞伴头痛3年入院。查体:外鼻无畸形,左侧鼻腔充满灰白色新生物,质软,不能窥及左侧鼻腔结构,右侧鼻腔未见异常。鼻窦CT示:左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软组织影,邻近骨质未见受侵。入院诊断:①左侧鼻息肉;②左侧上颌窦炎。行左侧上颌窦穿刺,抽出白色脓性物10 ml,并于鼻内镜下表面麻醉加局麻…  相似文献   

18.
鼻-鼻窦常规手术与内窥镜手术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将1996年8月~1998年8月2年间所作的47例71侧鼻腔鼻息肉摘除术为鼻息肉摘除组(Ⅰ);以51例上颌窦根治术及筛窦开放术为鼻窦手术组(Ⅱ);43例73侧内窥镜鼻-鼻窦手术为内窥镜组(Ⅲ)。比较分析鼻-鼻窦常规手术与内窥镜手术的疗效,发现Ⅰ-Ⅲ,Ⅱ-Ⅲ组间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现3组术腔上皮化率高,并发症少。强调指出内窥镜手术中钩突和额隐窝完全切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鼻内窥镜手术278例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78例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前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与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术毕正确处理各种手术器械、仪器;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本组明确诊断、治疗双侧鼻息肉111例,单侧鼻息肉60例,上颌窦病变19例,鼻中隔偏曲78例,上鼻道乳头状瘤10例.认为鼻内窥镜手术具有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仔细、创面小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013年8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排除相关手术禁忌证后施行手术。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引导完成。术后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一般不用止血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85例鼻阻症状全部缓解,仅部分患者多涕、头痛、头闷胀、鼻痒、喷嚏等症状未能完全得到减轻。按疗效评价标准可分为:治愈67例(78.82%),好转18例(21.18%)。36例合并有单侧或双侧鼻窦炎、鼻息肉,18例合并有单侧或双侧上颌窦囊肿的患者中,治愈39例(72.22%),好转15例(27.78%)。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具有直观、微创、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且该术式在矫正鼻中隔时可以同时进行鼻息肉、鼻窦炎、鼻窦囊肿手术,术后既可以保护鼻中隔自身的生理功能,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