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溃疡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明显增加,其机理不明。作者通过对24例肝硬化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自由门脉压及其中13例基础胃酸分泌胃(BAO)的观察,发现71%的患者存在的高胃泌素血症,均呈低胃酸状态;且门脉压愈高,胃酸愈低。作者认为肝硬化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高发的主要原因为门脉高压致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胃泌素促胃酸分泌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下肢静脉性溃疡与踝关节活动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下肢静脉性溃疡与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关系,笔者选取患有单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10例,用量角器分别测量患肢及健肢踝关节的活动幅度;用彩超仪分别测量双下肢在休息及足部运动状态下腘静脉血流量,结果示患肢踝关节的活动度显著小于健肢,差异有显著性(t=12.728,P<0.001);患肢在休息及活动状态下腘静脉血流量也显著低于健肢,差异有显著性(t=3.244,P=0.010/ t=4.58,P=0.001);提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与踝关节活动度缩小及腘静脉血流量减少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物衍生膜在治疗皮肤溃疡及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0月采用生物衍生膜修复皮肤溃疡及缺损创面10例,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0例中1例单纯使用生物衍生膜治疗无效,经创面分泌物培养证实为真菌感染,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创面愈合;余9例创面在3d分泌物减少,1周后创面开始缩小愈合。患者均获3个月~1年随访,7例外伤及感染创面均愈合,无复发;3例截瘫褥疮创面愈合后有反复。结论生物衍生膜具有皮肤屏障保护、抗炎、减少渗出及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等作用,为临床修复皮肤溃疡缺损创面提供了新的人工组织替代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慢性胆囊炎与十二指肠球和溃疡均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术中发现有些病例胆囊与十二指肠球部紧密地粘连在一起.是胆囊的炎症侵犯了十二指肠球部.还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侵犯了胆囊、还是互为因果,为此我们对一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2例.女9例、年龄.42~81岁,均有轻重不同的反复发作的返酸、嗳气、夜间及脂肪餐后疼痛史.男性患者症状重.消瘦明显.嗜烟酒.术前胃镜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女性患者症状轻、肥胖,除1例患者因急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证实为为胆囊十二指肠内座外,其余均作匕超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伤性皮肤溃疡表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抗VEGF抗体及CD34抗体染色6例皮肤溃疡患者的溃疡活检标本。结果 正常人表皮VEGF基本无染色;将整个皮肤溃疡标本分为正常部、周边部、边缘部及中心部:正常无染色;周边部表皮上层VEGF明显染色;溃疡组织边缘部在表皮下层明显表达VEGF;溃疡组织中心部表皮无染色。CD34染色显示真皮毛细血管增生,管腔扩张,以周边部和边缘部真皮毛细血管增多显著。结论 外伤性皮肤溃疡表皮分泌VEGF,促进血管新生和管腔扩张,对溃疡的愈合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风湿免疫疾病合并皮肤溃疡患者的伤口处理措施及综合护理经验。方法对49例风湿免疫疾病合并皮肤溃疡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护理模式,建立伤口档案,科学处理皮肤溃疡问题,加强营养支持及护理,给予积极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利用慢病管理平台实行延续护理。结果5例肢端坏疽患者局部创面无扩大;44例身体其他部位溃疡患者伤口全部真性愈合,其中存在外阴溃疡患者换药6~12次,中位数为8次;下肢溃疡患者换药9~20次,中位数为14次;骶尾部溃疡患者换药次数5~13次,中位数为9次。结论实施多学科协作的综合伤口延续护理管理,可加快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皮肤溃疡愈合过程,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共88例,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不同,研究人员将8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治疗,对照组39例,行开腹修补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的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MTL、GA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的治疗效果相同,但腹腔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应激反应更小,术后胃肠功能及胃肠动力恢复更快,患者预后效果显著,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8.
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449例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的治疗体会。全组449例患者除3例外,溃疡均见于内踝部。通过血管造影可明确引起溃疡的原发疾病。因疾病的发展最终导致深静脉高压而致溃疡,故通过种种手术降低下肢深静脉高压是治疗溃疡的关键;而溃疡周围的交通静脉及浅静脉结扎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术;巨大溃疡可游离植皮或游离皮瓣移植加速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9.
胃壁内折返神经纤维选择性切断术治疗十二脂肠球部溃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切断胃壁内折返神经纤维的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断胃壁内折返神经纤维的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并发狭窄和急性穿孔的患者65例,61例获随访,随访期5~16年。结果 本手术降低了最大胃酸分泌量(maximumacid ortput,MAO);术后1~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218,P〈0.05);术后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作者介绍了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其中5例重度出血)的治疗体会。从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治疗诸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昏迷,脑内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及脑干损伤时,容易并发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在原发病发生后的72小时之内者,称为急性期出血;发生在1周以上病情趋向稳定者,称为恢复期出血。采用多种综合治疗,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全层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猪糖尿病体表溃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有活性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皮肤在修复猪糖尿病体表溃疡中的效果。方法:体外构建有活性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皮肤;采用6只2.5~3月龄约克猪建立糖尿病溃疡模型;彻底清创形成48个创面(直径50mm),随机分为三组:A(组织工程皮肤)组,B(自体皮肤)组,c(空白)组;术后1、2、3、4、6、8、12周观察皮片存活率、创面收缩率及组织学变化。结果:A、B组移植后皮片与创面紧密贴合、生长良好;A、B组皮片存活率无明显差别(P=O.667);A、B组收缩率与C组有明显差别(P<O.01);A组皮片可见表皮和真皮两种成分,且两种成分不断改建,12周时其组织学表现接近正常皮肤。结论:全层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体表溃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外科措施及时处理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保留肢体,减少伤残。方法2004年7月-2007年7月,内外科协作治疗36例DF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3~82岁,平均57岁。糖尿病史3个月~27年,平均12年;DF病程1个月~2年,平均7个月。Wagner分级:1级3例,2级12例,3级10例,4级7例,5级4例。踝及跟部溃疡9例,足内侧溃疡14例,足外侧溃疡8例,窦道形成5例;溃疡范围4cm&#215;2cm~18cm&#215;9cm。所有创面分泌物均培养出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围手术期对患者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抗感染,改善患者营养状况。1级DF扩创后植皮尽早修复创面;2级DF清除沿深筋膜与肌间隙蔓延的深部脓肿;3级DF对窦道扩创、清除死骨与破坏关节,采用邻近筋膜瓣填塞消灭死腔,对溃疡形成者扩创后采用邻近岛状皮瓣移位修复创面;4级DF切除坏疽足趾后残端创面行皮瓣移位修复;5级DF通过介入与血管外科治疗,再通闭塞、狭窄的血管,改善肢端血供,再进行低位截肢。采用单纯植皮治疗15例,筋膜瓣移位修复5例,皮瓣移位修复12例,经介入与血管外科治疗后二期行低位截肢治疗4例。结果2例术后因足部、肺部、泌尿道感染控制不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患者保肢成功,成功率达94.4%。植皮治疗术后皮片存活率达86.1%;2例皮瓣术后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植皮修复创面;1例2~5跖趾关节解脱患者术后残端创面不愈合,再次Syme截肢治疗。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8个月。3例原位溃疡复发,5例其他部位新发溃疡,余患者病足均能满足站立、行走功能要求。结论外科治疗是DF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针对各级DF的特点进行积极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溃疡愈合,减少截肢率。  相似文献   

13.
黄爱飞 《腹部外科》1999,12(3):114-115
目的:总结25例低位十二指肠穿透溃疡大出血的手术经验。方法:降部前壁穿透溃疡大出血2例,行溃疡切除,T字型缝合法;球部后壁15例,行改良Nissen氏法;降部前壁并球部后壁5例,联合用上述两法;球部后壁穿孔2例,行Lahey氏法;球部前壁严重疤痕并后壁巨大穿透溃疡大出血1例,行十二指肠残端-空肠Roux-Y吻合法。结果:均手术治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彻底探查胃十二指肠,选择适当术式,开放式处理残端,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新天  蒋米尔 《普外临床》1996,11(4):244-244,249
本文报道449例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的治疗体会。全组449例患者除3例外,溃疡均见于内踝部。通过血管造影可明确引起溃疡的原发疾病。因疾病的发展最终导致深静脉高压而致溃疡,故通过种种手术降低下肢深静脉高压是治疗溃疡的关键;而溃疡周围的交通静脉及浅静脉结扎是必不可少的手术辅助手术;巨大溃疡可游离植皮或游离皮瓣移植加速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5.
经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进一步探讨腹腔镜高选迷切的操作方法及治疗效果,作者选择10例具有典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且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迷走神经后干切断加胃小弯前壁浆肌层切开缝合术(Taylor术)。手术前后作胃液分析及胃排空试验。手术操作:(1)采用带气囊胃管在食管上下移动,以利定位;(2)将高位胃小弯向左侧牵拉以显露食管右后壁,游离并切断迷走神经右后干支;(3)用Endo-GIA35mm腔内线型切割吻合器分次钳闭,完成胃小弯前壁浆肌层切开缝合。结果:所有病例近期症状明显改善,均停止服药,体重增加,无胃潴留。胃液分析平均BAO、MAO、PAO分别由术前的6.0mmol/L、18.5mmol/L、23.8mmol/L,降至术后的2.8mmol/L、7.8mmol/L、11.5mmol/L(P<0.01)。胃半排空时间术前46.1分钟,术后延长至77.2分钟(P<0.01)。胃镜随访7例溃疡愈合,2例缩小。可以认为腹腔镜Taylor术对患者损伤小,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大手术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及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手术后出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DUP)及出血(DUH)的报道少见。近年来我院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99年8月至2001年9月,我院收治大手术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3例及出血2例,均为男性,年龄26~63(平均39)岁。发生于大手术后3~10d。1例有明确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原发病为颈椎椎管狭窄、脊髓性颈椎病1例;颅脑外伤并左胫骨骨折1例;颈髓损伤并颈椎骨折1例;颅脑外伤并脾破裂1例;梗阻性黄疸、胆结石1例。原手术类型有:2例颈椎手术(颈椎前后路减压/成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颅…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摘要.患者,女,65岁,回族,因“反复恶心、呕吐、间歇性腹痛2个月”于2004年12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10月8目开始出现全腹刀割样绞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到他院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胆囊结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酶、制酸等治疗后腹痛缓解。复查血尿淀粉酶正常,但仍经常性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内含胆汁胃内容物,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消化内科治疗。入院查体:T36.60℃,P80次/min,R20次/min,BP120/80mmHg,慢性病容,心肺阴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区轻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稍弱。入院后经营养支持、抑酸、护胃、止呕、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中医中药等治疗3个月后,仍有呕吐,并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溃疡患者溃疡局部加胃寞切除并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协同治疗效果。方法依胃横轴行溃疡灶纵切横缝局部切除,并做保留幽门的胃窦切除行胃十二指肠吻合26例,术后均口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21d。实行经管护士负责制,每位护士负责1~3例患者。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心理、生理、社会、家庭护理等.做到全身心的了解并落实治疗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5年.26例患者HP感染均为阴性,定期胃镜复查无渍疡复发。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防止复发.且保留幽门.符合人体生理,术后并发症少;而饮食、心理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塞来昔布用于老年和伴有溃疡出血史患者安全性的相关文献。塞来昔布治疗引起上消化道溃疡性出血的短期危险性显著低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与未服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相同;用于既往有溃疡出血史患者时,其出血复发的比率与双氯芬酸加奥美拉唑相似。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子卫  韩文妙 《腹部外科》1998,11(5):198-199
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内科治愈率日渐增加。但是,球部溃疡穿孔发生率并未降低。而且,溃疡急性穿孔通常发病急骤、病情严重,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关于球部溃疡急性穿孔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虽有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溃疡急性穿孔病例的报道,但适合非手术治疗的病例很少,有些病例还可能冒延误手术时机的风险;此外,非手术治疗后再复发溃疡症状或穿孔的可能性也存在。故临床上对球部溃疡急性穿孔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一、常用手术方式自1892年VonHeusner首先采用单纯穿孔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