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u YQ  Guo L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6):2536-2537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其一出现就展示了诱人的前景,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就应用这一新技术的注意事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丽菲  夏宁  梁瑜祯 《医学综述》2006,12(9):544-546
干细胞具有多重分化活性及高度自我更新潜能。在特定微环境下,能定向分化为具有成血管活性的内皮细胞,在治疗没有流出道的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萍 《医学综述》2007,13(10):775-777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下肢缺血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对下肢缺血患者采用单纯下肢动脉腔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果所有患者静息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  谷涌泉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10-1811
糖尿病下肢缺血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临床征候群,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为常见;(2)发病年龄更小;(3)没有性别的差异;(4)多个节段发生病变;(5)病变发生在更远端(主动脉一髂动脉几乎不累及)。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血管重建或介入的方法来达到恢复缺血肢体血流灌注的目的。但是,当肢体的远端动脉呈弥漫性闭塞无法进行上述方法治疗时,将面临截肢的可能。我科2006年3月~5月间用自体骨髓血干细胞(marrow blood stem cells, MBSC)移植对3例此类病人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下肢动脉缺血患者(9条患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后,有6例患者静息痛缓解或消失,溃疡愈合,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距离延长,3例患者效果不佳。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扫描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9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术前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检查(ABI)、双下肢动脉放射性核素扫描,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放射性计数比值明显增高者10例(33%),有所增高11例(37%),无效9例(30%).结论 双下肢动脉放射性核素扫描结果 对比提示,症状改善患者肢端动脉的血流灌注速度及单位时间灌注量均有所增加.双下肢动脉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作为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一种客观检查,与血管造影及三维图片动脉CT造影(3DCTA)比较,具有经济、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热点,它能够促进缺血下肢的新血管生成,适用于内科疗效不佳、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而无法进行下肢搭桥的患者及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这种方法临床操作简单,虽然存在移植安全性、远期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等问题,但其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且发展空间广阔。本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0)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1.
方青波  戈小虎 《农垦医学》2009,31(3):208-210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于2008年3月-2008年6月进行兔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实验研究。建立新西兰雄兔右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其分为4组:实验1组(7只)单纯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骨髓动员,实验2组(7只)取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右后肢缺血部位,实验3组(7只)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骨髓动员组,4组(7只)为生理盐水注射组,于动物模型制备后第5周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4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的新西兰雄兔缺血右后肢缺血部位动脉较其他组明显增多,CD34免疫组化标记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雷诺氏病等疾病,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血管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无实质性改进,疗效也不理想[1],往往导致患者肢体坏死而被迫行截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治疗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了APBSCT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下肢缺血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临床征候群.内科的药物、血管旁路移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等在糖尿病下肢缺血中不断应用,但对于年老体弱、经常伴有心脑血管病变,无法承受手术搭桥或血管介入治疗等刺激及缺乏远端动脉流出道的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血管再生的新技术,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救治方法.如何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围手术期的对症护理成为自体骨髑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在本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时进行护理评估,与医生密切配合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下肢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2年刚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尽管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rhG-CSF皮下注射3种方法对糖尿病兔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效果.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用四氧嘧啶(alloxanate,ALX)诱导糖尿病后,结扎兔右后肢股动脉,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A组(rhG-CSF动员组),B组(rhG-CSF动员+局部千细胞移植组),C组(局部干细胞移植组),D组(PBS对照组).治疗28 d后全麻,4组均以右侧股内侧正中部位为中心等距离取局部肌肉组织,制作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结果 ①A、B、C组均使局部缺血组织微血管数量增加,B组微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②A、B、C 3组局部缺血组织VEGF的表达量均增加,但B组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rhG-CSF动员后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用rhG-CSF治疗和单纯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分离及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利用流式分析法检测CD34+细胞数;利用内皮细胞集落培养法观察干细胞的内皮分化能力;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率及下肢血管新生率观察移植治疗效果。结果分离纯化的骨髓液中CD34+细胞浓度为(4.499±0.612)×105/mL,单个核细胞(MNC)浓度为(3.051±0.803)×107/mL,内皮形成集落数为(9.02±3.11),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新生率达31.25%。结论分离纯化的骨髓干细胞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移植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近1年来,我们为5例下肢缺亦性疾病病人行原位大隐静脉移植手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对象为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抽取骨髓液后在血管外科专属干细胞工作室分离单个核细胞,细胞总量达到1×109 L-1以上.移植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移植后1 d起服中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冷感评分、踝肱指数(ABI)以及溃疡创面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周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下降,2周时又有回升,术后1月再下降.ABI在术后逐渐升高,术后1月平均升高0.23.3例有溃疡的患者创面明显缩小,2例有严重坏死者术后1月行截趾,创面1期愈合.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合用中药可以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等因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溃疡或坏疽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却难尽人意,尤其是对于闭塞远端无流出道,末端闭塞或节段性多发性闭塞而又缺乏侧支血管替代者,常规的药物、血管搭桥或腔内介入等治疗方法疗效均欠佳,患者往往被迫行截肢(趾)手术,这是许多国家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北京宣武医院于2003年在我国率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这一国际先进技术。5年来,共医治病人300多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现已在国内不少医院开展或正筹备开展。本院自2007开展该项技术以来,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对其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现综述如下。1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1.1干细胞的自身特性有高度分化和增殖功能的相对原始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及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G-CSF动员3种方法对糖尿病兔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兔,用四氧嘧啶(ALX)诱导成为糖尿病兔后,均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1组不进行治疗作对照(A组),余3组分别用G-CSF动员(B组)、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C组)及G-CSF动员联合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D组)进行治疗.28 d后均以右侧股内侧正中部位为中心等距离取局部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上述A、B、C、D 4组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1)分别为(22.0±6.0)、(35.8 4±7.5)、(38.1±7.2)和(48.7±9.1)个/高倍视野,VEGF蛋白表达水平(2)分别为(8.87 4-1.51)%、(11.83 4-1.65)%、(12.32±1.34)%和(17.13±2.73)%,局部干细胞移植(1)和G-CSF动员(2)对微血管密度和VEGF的表达有影响(F1分别为50.599、35.930,F2分别为39.846,25.435,P均<0.001,但F1x2分别为2.256,0.437,P>0.05).结论:G-CSF动员和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均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