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彩琴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1006-1008
目的:探讨头颅亚低温结合肝素持续加泵静脉滴注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76例,常规对照组36例给予控制血糖、血压、降脂、降颅压、脱水,活血化瘀,促进脑细胞代谢等一般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实施颅脑局部亚低温的前提下结合肝素持续加泵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72h、7d、14d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亚低温结合肝素持续加泵静脉滴注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不仅能保护脑组织降低致残率,同时又可避免全身降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使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降低,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胡鹏  赵云雁  郭笑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45-1146,1155
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凯时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5d。对照组应用丁咯地尔注射液,余药相同,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时注射液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改善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3例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11例,视物不清8例,意识障碍19例,肢体瘫痪11例.所有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多发性病灶.经各种方法治疗后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5例,恶化3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成像有助于早期确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脉尖综合征(RB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头颅MRI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人多数预后好,治疗应针对卒中病因尽早溶栓、抗凝、扩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症。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枕叶、丘脑、脑干病灶为主。主要病因为栓塞及血栓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临床治疗,除对脑梗死治疗外,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本病愈后较差,病死率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病,临床上较为罕见,预后差,如能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则可改善预后。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3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死亡,自动出院1例。结论意识障碍,眼部体征最有特征性意义,头颅MRI检查双侧丘脑内侧对称蝶形病变可确诊。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椎基底动脉尖是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5条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的分叉部.一旦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相应供血区域(如中脑、丘脑、小脑、枕和颞叶)多发缺血改变.本病临床少见,且诊断困难,笔者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且极易误诊误治,本文通过对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回顾,分析,发展早期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从而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和视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病灶多发、幕上幕下同时受累和双侧受累为特征。主要病因可能是栓塞和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少见,近年随着磁共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本病逐渐被基层医师认识.笔者于2004年1月~2010年7月,共诊治脑梗死患者2000余例,发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2例患者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降纤、脱水、活血化淤、脑保护等综合治疗。结果 32例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晕、意识障碍(包括一过性意识障碍)者26例,占81.2%。所有病例MRI检查均提示基底动脉尖端血管供血区两个及以上长T1长T2信号。32例患者中26例好转出院,其中痊愈3例(9.3%),23例(71.8%)遗留有一定的后遗症,死亡6例(18.7%)。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波动性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MRI检查对诊断的敏感性高,以丘脑病变多见。早期诊断、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位改变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丘脑及中脑病变为多见,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其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主要依靠核磁共振的改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胡林壮  李淮玉 《安徽医学》2011,32(3):326-32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因、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对我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2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均急性起病,早期诊断MRI优于CT。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需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血管解剖、病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2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DWI资料。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特殊的血管解剖特点;主要病因是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其危险因素有高血脂、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为主;影像学可以同时发现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面和枕叶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病灶;本病治疗原则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同;预后差,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应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警惕其并发症出现,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进一步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8例诊断明确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患者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临床表现多以意识障碍起病,常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等。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TOBS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中脑或丘脑梗死及其它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脏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等,早期溶栓、抗凝,及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对3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脑栓塞是其主要病因,早期诊断MRI优于CT。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加强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眩晕(12例,70.6%)最常见,伴意识障碍发生率较高(13例,76.5%),眼球运动障碍(10例,58.8%)和瞳孔改变(9例,52.9%)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核心症状。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病灶以丘脑(占76.5%)、中脑(占58.8%)为主,并且多个病灶同时存在。MRI检查比CT检查更具优势,碳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作为可疑病例的首选检查手段。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早期诊断,正确、全面的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周金峰 《中外医疗》2012,31(28):56-5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表现。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患者,对其预后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充足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影像特征,易于临床诊断。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治疗相对复杂,预后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