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了七种常见的情感致病因素。其并没有包括"郁",很多医家把忧和郁归属一类,实则不然,"忧"重愁思而"郁"重郁结,临床多见因"郁"致病者,治疗方面不同医家亦各有侧重。掌握郁病的症因及证治规律,全面认识郁证本质,这对于完善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药治疗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药治疗10例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350008)陈洪祥福建省人民医院(350004)陈玉心抑郁性神经症指的是一类由精神情志抑郁所致的病症。古医家称之为"情志之郁"、"因郁致病",属中医"郁证"范畴。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往往可收到较好...  相似文献   

3.
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怫郁致病"理论,强调"气血冲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因虚而郁"、"因实而郁"两方面对"怫郁致病"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为基础,结合脏腑、气血理论,从"疏通气血"着手,对失眠的治疗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郁证为中医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五郁治疗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根据郁的微甚不同,涉及五郁郁发、致病、治则等方面。本文从《内经》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五郁治疗的理论来源及发展,分析产生五郁之发的病因病机,重点总结五郁治疗的内涵规律,以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五郁治疗的扩充。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黄世敬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老年病的诊疗工作,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培元开郁"治则,并常以具有温阳开郁、安神益智作用的开心解郁方临证化裁,对血管性抑郁症的治疗疗效显著。文章就血管性抑郁症的"因病致郁"与"因郁致病"病因、"虚气留滞"病机、"培元开郁"治则进行探讨,阐述开心解郁方的理论基础与黄世敬教授运用开心解郁方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 GERD)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归纳其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等病性特点,并结合其临床多样的症状表现,笔者发现与中医"久病必郁","诸郁致病"的辨证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郁"证病因繁多,表现多样,日久难治,临床上亦常与情志相关,将"从郁论治"的辨证思想用于r GERD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本文从"诸郁致病"的角度探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从而讨论r GERD患者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王飞雪  黄小波  裴卉  李浩 《世界中医药》2022,17(2):221-224,228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呆病""善忘"等范畴,现代又有"中风痴呆病"的定义,将其与其他呆病区分开来.历代医家认为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肾、脾胃、肝、心、肺等虚损均可致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五脏亏虚及气血亏虚为主,邪实以痰、瘀为主.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玄府郁阻致病""络脉虚损致病"及"三焦气化失司致病"的病机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斑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经众多医家研究发现斑秃的发病与情志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中医在情志与皮肤疾病理论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如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等,故提出对斑秃的中医药治疗应重视疏肝养血之法,且被广泛的应用到斑秃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本文将从疏肝养血法治疗斑秃的有关方面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医郁证学说发展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郁证学说肇端于<内经>,发展并完善于后世医家.自<内经>阐发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丰富中医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如王冰对五郁之治的发挥、陈无择首论情志致郁、张从正的"气血通流"理论、朱震亨的六郁之说、王履对五郁之治的拓展、戴思恭的"升降失常".说、王纶的气血痰郁关系说、赵献可的"凡郁皆肝病"说、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说、王士雄的"人身气贵流行"说等,均逐渐将中医郁证学说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对中医郁证学说的发展过程做一择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茅晓 《山西中医》2007,23(4):1-3
基于当今临床郁证的多发和年轻化趋势,从张介宾郁证论入手,疏析了张氏"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以及从怒郁、思郁、忧郁三方面阐论郁证的学术本义;认为,张氏创制的若干治郁方剂和"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的论治思想对现代抑郁症等多种心理和情志障碍病症的治疗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岭南火针为中医针灸特色治疗方法,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岭南火针具有"温"、"通"、"补"、"清"、"消"五大功用,擅长治疗皮肤病、痛症、妇科病以及内科疾病。本文从"火郁发之"理论源流,结合历代医家文献、临床经验,分析并阐述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机理。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同时伴有大便性质改变,但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属于祖国医学"肠郁""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中医临床多数医家从肝脾论治,虽暂有疗效,但少能控制其反复发展。葛来安主任从事脾胃肝胆疾病多年,研习古方,创肠郁方,临床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佳,可有效减少发病次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这一五郁致病治则的论述,探讨了历代医家对该治则的认识与发挥,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提出临证应用之时务必清楚"清"、"发"之比例,才能辨证准确,用药精良,效如桴鼓。同时也例举了笔者应用该治则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5.
论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属疑难重病 ,属中医“噎膈”之范畴。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统计分析 ,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证治规律 ,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1 病因之虚郁痰瘀说及以虚为主论关于本病的成因 ,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虚、郁、痰、瘀四端。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膈塞闭绝 ,上下不通 ,则暴忧之病也。”《诸病源候论》曰 :“忧恚则气结 ,气结则不宣流 ,使噎”。李用粹《证治汇补》谓 :“胃脘之血 ,为痰浊所致 ,日积月累 ,渐成噎膈反胃。”朱丹溪也曰 :“噎膈反胃虽各不同 ,病出一体 …  相似文献   

16.
刘贯华  张怀亮 《光明中医》2013,28(2):261+282
郁证,是一常见病,几乎见于临床各科,以致有"十病九郁"之说;且常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使病机复杂化,故治疗起来颇为棘手。张怀亮教授临证善治郁证,并提出了"风药治郁"的观点,认为风药具有调肝、散火、活血、理脾等作用,如巧妙配伍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情志因素通常被认为是郁证致病的主要原因,故大多医家治疗郁证偏重于理气疏肝。但临证中发现"痰瘀"不可忽视。阐述了从痰治郁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健脾化痰,宣肺化痰,化痰散瘀"的治疗原则,并列举实例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李丽冰  孙晓  王美娜  李岩  黎明修  任明 《天津中医药》2022,39(10):1260-1264
通过解读《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和金元医家对其发挥和应用,总结归纳火郁证的证候特点,从而为临证时治疗火热内郁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文章阐述了火性的特点,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以及金元医家对“郁火”致病的治疗大法。临证时无论治疗外感火热还是内伤发热,在了解疾病特点、进展阶段的基础上,明辨火郁成因,根据病位病势进行加减用药,使气机通畅,郁开热散,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丹溪治法心要》所记载的六郁证进行全方位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丹溪治法心要》和CNKI的相关文献,从六郁证的提出、病因病机、辨证依据、治则、方药特点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6个方面进行探析。结果: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首创"六郁"致病理论,完善了郁证学说;提出六郁证气血怫郁的病机及理气解郁、相因治郁、攻补兼施、补益元气、调气健脾化痰等治法;完善了六郁证的临床辨证体系,创制了治郁的越鞠丸、六郁汤,并善于应用二陈汤。结论:朱丹溪的郁证学说对郁证以及各种杂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痹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医家多以外邪致病的角度论证治疗,鲜有从肝脏论治.作者以古代医籍为基础,从肝气怫郁、肝血亏虚、肝风内动三个方面对痹证从肝论治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