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良袖套法建立异种心脏颈部移植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改良Heron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异种心脏颈部移植模型.方法:选择NIH小鼠和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用聚乙烯套管将小鼠升主动脉与大鼠右颈总动脉端端套入吻合,同法将小鼠肺动脉与大鼠右颈外静脉端端套入吻合,以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结果:进行移植手术30次,成功率93.3%.移植后心脏平均存活时间2.13±0.8天.结论:改良袖套法操作简单、迅速、稳定、便于观察,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改良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异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移植心脏病理特征。方法NIH小鼠和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用聚乙烯硬膜外麻醉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管制作带短臂动、静脉套管,将小鼠升主动脉、肺动脉分别与大鼠右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端端套入吻合,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术后3h(n=4)、8h(n=4)、16h(n=4)、24h(n=4)供心仍跳动时取心,另一组(n=16)在供心停跳时取心并以此决定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未移植小鼠心脏设为对照组(n=4),各组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手术40次,成功32次,移植成功率80.0%。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49.3±16.2)h。移植心脏病理检查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随移植术后时间逐渐加重趋势,完全排斥时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及溶解、广泛间质出血、血管结构崩解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改良袖套法建立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易于观察、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移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鼠-大鼠颈部及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比较小鼠—大鼠颈部和腹部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用昆明小鼠和Whister大鼠分别做供体和受体,将小鼠的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大鼠的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建立颈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将小鼠的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大鼠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建立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通过取心时间、血管吻合时间及并发症对颈部和腹部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正式实验阶段颈部和腹部模型的移植成功率分别为90%和93.3%,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67±0.73和2.43±0.69天,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实验阶段。病理检查移植心呈典型的急性血管性排斥改变。结论:小鼠—大鼠颈部和腹部心脏移植模型有各自的特点,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均可稳定的用于实验,是研究协调性异种移植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行抗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筛选,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采用小鼠心脏主动脉和肺动脉异位与大鼠肾脏动脉和肾静脉端-端吻合,共进行预实验10次,正式实验5次,成功4次.结果平均心脏成活时间(77.55±4.60)h.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适用于异种移植和抗排斥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张晓刚  吕毅  王博  李晖  于良  刘昌  仵正  孟珂伟 《医学争鸣》2005,26(19):1745-1747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异位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解决模型建立中的技术问题. 方法:利用袖套法和cuff套管法完成从金黄地鼠到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将供心的颈总动脉与受者左肾动脉进行袖套式吻合,将供心右肺动脉与受者左肾静脉利用套管法吻合. 每日通过对受体进行左侧腹壁触诊完成对供心功能的评价. 结果:共实施105例异位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95例成功. 异种移植物生存期为移植后3~4 d,并且发生经典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 结论:建立了一种简便、实用、稳定的用于研究协调性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小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延迟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delayed xenograft rejection, DXR)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移植心脏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变化,探讨DXR发生机制.方法 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异种心脏移植模型,设立未移植小鼠心脏为对照组(n=4),余组分别在移植术后3、8、16、24 h(每时相点n=4)供心仍跳动时取心,另一组(n=16)在供心停跳时取心并以此决定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各组标本作HE染色和SABC法检测补体C3、IgM、IgG、E-selectin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表达,结果行半定量评价.结果 移植心脏HE染色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排斥反应随移植术后时间逐渐加重趋势,完全排斥时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及溶解、广泛间质出血、血管结构崩解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炎症细胞浸润.移植术后供心平均存活时间(49.3±16.2) h.移植心脏免疫组化检测示:移植后任何时段均无C3沉积;从移植后3 h开始即有显著IgM沉积,且IgG沉积也逐渐增加;移植后3 h即有E-selectin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强,排斥时达高峰;从移植后3 h 开始在浸润的炎症细胞中有逐渐增加的CD68阳性细胞.结论 小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可作为DXR研究动物模型.内皮细胞激活、IgM和IgG抗体、巨噬细胞浸润参与DXR发生,但其发生不依赖于补体参与.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选择豚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豚鼠升主动脉与大鼠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豚鼠主肺动脉与大鼠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受体鼠术前静脉注射眼睛蛇毒因子(CVF)60U/kg,术后腹腔注射CVF60U·kg-1·8h-1,抑制超急性排斥反应,另腹腔注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抑制剂(FK506)0.25mg·kg-1·6h-1。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88.9%(16/18),平均存活时间24.00±3.05h,病理学检查发现排斥心脏内广泛血栓形成,间质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心肌有局灶梗塞和凝固性坏死,符合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的表现。该模型手术操作简单,不需显微镜,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同种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以利于研究移植免疫的机制。方法SD鼠供心之无名动脉及肺动脉分别与Wistar受鼠右颈总动脉及颈外静脉端端吻合。结果正式心脏移植100例,手术成功率为83%。手术时间为(70±15)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5±15)min。手术主要并发症是麻醉意外、动脉吻合口出血和血栓形成、静脉吻合口狭窄、失血性休克。未作任何处理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为(7.0±3.7)天,停跳移植心脏病理表现为急性排斥反应改变。结论同种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是研究免疫移植机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9.
异种抗体IgM对培养豚鼠主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鼠体内天然抗IgM在非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培养豚鼠心脏微血管内此细胞为异种心脏移植的细胞实验模型,通过补体结合实验、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大鼠抗体IgM对该细胞的作用,了解异种抗体IgM在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在该模型中,大鼠抗体IgM可与豚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并能激活补体,产生对该细胞的损伤,而经小鼠抗大鼠IgM处理后的大鼠血清,对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后延迟性排斥反应(DXR)的病理特征,研究E-selectin在异种移植心脏的表达变化,探讨DXR发生机制。方法: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异种心脏移植模型,将接受异种心脏移植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1组(n=16)在供心停跳时取心,余4组(每组n=4)分别在移植术后3、8、16、24 h供心仍跳动时取心,另取未移植小鼠心脏作为对照组(n=4)。各组标本作HE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E-selectin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心脏HE染色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随移植术后时间逐渐加重,完全排斥时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及溶解、广泛间质出血、血管结构崩解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心脏无E-selectin表达,移植组心脏在移植后3 h即有E-selectin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且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增强,排斥时达到高峰。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参与DXR发生,E-selectin表达与DXR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E-selectin表达可早期提示DXR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简便易行的同种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探讨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 在显微镜和低温条件下切取供心;分离受体右侧的颈外静脉及颈总动脉。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侧壁长度相近的切口行端—侧间断缝合,供心肺动脉与受体颈外静脉后壁连续缝合、前壁间断缝合的吻合方法进行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后通过视诊和触诊检测供心心跳,病理学检查确定排斥情况。结果 应用该方法共进行移植正式实验40次,成功36次,供心总缺血时间为30min,7d存活率达90%。结论 这种移植术式降低了手术难度,易于暴露,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污染少,观察方便,成功率高,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的改进和研究心脏移植再灌注损伤及急性排异反应。方法 将Chen氏术式加以改进 ,将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进行 6 0次小鼠颈部心脏移植。结果 新方法使供心总缺血时间缩短至 30min ,7d存活率提高到 98%。结论 改进后的模型简单实用 ,提高了小鼠颈部心脏移植存活率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术的改进和研究心脏移植再灌注损伤及急性排异反应.方法将Chen术式加以改进,将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进行60次小鼠颈部心脏移植.结果新方法使供心总缺血时间缩短至30 min,7 d存活率提高到98%.结论改进后的术式简单实用,提高了小鼠颈部心脏移植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3组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同系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同种移植后AG治疗(应用AG(600mg/(kg·d))皮下注射)组。各组分别在术后第3d,5d,7d采集移植心肌的心室组织,观察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情况,细胞凋亡情况及心肌组织中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①同种移植组和同种移植后AG治疗组排斥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98,12.70,P<0.05);②心脏移植后各级排斥反应中均可见细胞凋亡的存在,且随着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加重,心肌细胞凋亡的量也在增加;③同种移植后AG治疗组与同种移植组相比各时间段iNOS活性均明显升高,而与同系移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可以通过抑制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的iNOS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移植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改良Cuff技术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改进Cuff技术制作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以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使用自制套管将供心肺动脉套接于受体右颈外静脉,将供心升主动脉套接于受体右颈总动脉。结果 正式实验40例,手术成功率92.5%。手术时间约60min,供心冷缺血时间小于30min。结论 改良Cuff技术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无需显微外科操作,是一种经济实用、稳定可靠、易于复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小鼠心脏移植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手术技术的改进。方法 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颈总动脉侧壁长度相近的切口近端-侧边续吻合的方式进行40次小鼠颈部心脏移植。结果 应用该方法使供心总缺血时间缩短至30min;7d存活率提高到97%。结论 新技术的采用降低了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制作的难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吻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原位肝移植中影响肝动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7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动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肝动脉狭窄,现存活8例。结论: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大白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是研究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常规模型。我们用Wistar大白鼠做供体,SD大白鼠做受体,进行了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将供心动脉、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用腹部触诊、心电图判断心脏移植是否成功。供心总缺血时间均35min。手术成功率89.8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心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提供一种理想的异位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方法 SD大鼠作为供体和受体。受体行右肾切除术 ,并保留肾动静脉。工作型供心在保存期间进行自身肺动脉与左心耳端侧吻合 ,供心的血供由无名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进行套管法吻合而建立。非工作型采用套管法分别连接供心无名动脉与右肾动脉、供体肺动脉与受体右肾静脉。移植成功后 1 0天切取供心 ,比较移植前后供心质量的改变 ,并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测定对照组及移植后两组供心的左室收缩压 (LVSP)、左心室内压变化速率 (±dp/dtmax)等血液动力学指标以评估心功能。结果 工作型供心萎缩程度低于非工作型 ,心功能明显优于非工作型。结论 工作型模型操作简单与非工作型模型相比更近于临床情况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新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切取移植物时,保留门静脉完整性,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上建立~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动脉重建通过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端端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用此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手术无肝期显著缩短,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7、14天异基因小肠移植组出现重度排斥反应,而肝肠联合移植组仅表现为中度排斥。结论:用该方法建立一期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方便可行,且成功率高。肝肠联合移植时移植肝对移植小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