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成  王勇  代斌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888-2889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本文报告了我院发生的急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26例,并结合文献作小结。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结合心电图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因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若警惕性不高,极易引起误诊,延误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者占18.5%[1],现将在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19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宇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307-307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结合心电图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因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若警惕性不高,极易引起误诊,延误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者占18.5%,现将在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19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我院5年间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及1979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改变,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 结果 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男性病例占多数,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各占50%,其中前壁心肌梗死占多数,为45.83%,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分别占25%和20.83%,典型心绞痛症状占16.67%,并发症中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多见,Ⅱ级以上心功能不全占87.50%,心律失常中以房性早搏多见,占41.67%.经治疗20例病情逐渐好转,3例表现为顽固心衰、呼吸衰竭,1例因左心衰并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肺病合并心肌梗死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典型心绞痛症状少见.病因与长期缺氧、血液粘稠度改变、电解质紊乱、高龄、合并多个心肌梗死危险因素有关.氧疗、扩张血管、抗感染、抗凝、强心利尿等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我院5年间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及1979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改变,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 结果 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男性病例占多数,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各占50%,其中前壁心肌梗死占多数,为45.83%,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分别占25%和20.83%,典型心绞痛症状占16.67%,并发症中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多见,Ⅱ级以上心功能不全占87.50%,心律失常中以房性早搏多见,占41.67%.经治疗20例病情逐渐好转,3例表现为顽固心衰、呼吸衰竭,1例因左心衰并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肺病合并心肌梗死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典型心绞痛症状少见.病因与长期缺氧、血液粘稠度改变、电解质紊乱、高龄、合并多个心肌梗死危险因素有关.氧疗、扩张血管、抗感染、抗凝、强心利尿等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缺血性胸痛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病人中,非典型缺血性胸痛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2004年01月~2006年12月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37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急诊室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人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绞痛患者70例、心肌梗死患者66例,将其分为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分析老年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分别有65.71%、68.18%的患者因劳累过度而诱发。临床表现不典型,心肌梗死组有56.06%的患者表现为不典型心绞痛,30.30%的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13.64%表现为非心绞痛性疼痛;心绞痛组有47.14%的患者表现为不典型心绞痛,35.71%的患者表现为典型心绞痛,17.15%的患者表现为非心绞痛性疼痛。发病24h后,心肌梗死组的心肌酶谱明显升高,而心绞痛组均在正常范围。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期静脉滴注硝酸酯类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高达92.86%。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治疗有效率高达87.88%,但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大部分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均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多种因素可以诱发,硝酸酯类可以显著缓解心绞痛,而心肌梗死患者则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观察及总结临床特点。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胸痛症状者多,本组非典型病例29例,占53.7%;其中,无痛型15例,占27.8%;异位疼痛型14例,占25.9%。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可无典型胸痛症状,而呈无痛、异位疼痛等不典型表现,所以对可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该及时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并动态观察心电图演变规律,避免误诊,从而有利于对老年心梗做出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7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并且这种胸痛较一般心绞痛发作剧烈而持久.疼痛部位以胸前区为主外,小部分的病人疼痛可波及到剑突下或上腹部,易被误诊为胃痛,另有约1/4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心绞痛发作,即无痛型心肌梗死.此型心肌梗死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所在进修医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急诊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观察及总结临床特点。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胸痛症状者多,本组非典型病例58例,占53.7%;其中,无痛型30例,占27.8%;异位疼痛型28例,占25.9%。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可无典型胸痛症状,而呈无痛、异位疼痛等不典型表现。因此,对可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该及时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并动态观察心电图演变规律,避免误诊,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生对老年心梗做出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40岁以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和90例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9%,室壁瘤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36例,占64.2%.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82例,占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40岁以下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36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青年患者和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为最高,以左前降支为主.心绞痛组均发现有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者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前降支受累高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与左主干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未发现血管闭塞,无室壁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血管闭塞发生率58.6%,室壁瘤发生率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组需要介入治疗23例占63.9%;急性心肌梗死组需要介入治疗62例占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青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有相同处,亦有明显差异,积极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据报道,约有10%~30%的胸痛患者单纯从症状上无法与心绞痛鉴别,消化系统疾病为心绞痛误诊之首,可占误诊率的70%以上,其中食道疾病误诊最常见.现结合本院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抢救患者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非典型症状患者,容易引起误诊并延误病情。一般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占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比例更高。我们通过对本院收治的27例病例进行分析,对不典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可发生在频发心绞痛的患者,也可发生在原来从无症状者中。在我国有1/6~1/3的患者疼痛性质及部位不典型,如位于上腹部,常被误认为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酷似消化系统疾病。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0例酷似消化系统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剧烈心前区疼痛、特征性心电图以及血清心肌酶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并不困难,然而在我国约1/3—1/4的急性心肌梗死无明显疼痛,症状很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而耽误治疗。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逐年上升,此病发展迅速、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能够做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特别在目前医患关系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减少避免医疗纠纷,重视提高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32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急诊室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急诊内科工作中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并非罕见 ,容易误诊。诊断延迟可造成死亡率升高 ,可引起严重的医患纠纷 ,因此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显得很重要。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了 1993~ 2 0 0 1- 0 6在我院就诊的不典型心肌梗死病人 2 5例 ,符合如下条件 :a .无心绞痛病史 ;b .无心前区疼痛、胸闷 ;无休克及心悸 ;c .有典型心电图演变的表现及典型心肌酶改变。另有 4例只有a ,b而无c的特征 ,表现为猝死 ,为高度可疑病例。表现为上腹部突发性疼痛的病例 9例 ,其中有上腹疼痛史的病人 2例。表现为呼吸困难的 8例 ,其中有慢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19.
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探讨减少临床上的延迟诊断时间 ,使非典型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5 2例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后确诊 )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在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AMI病例中 ,以心血管表现如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最多见 ,胃肠道症状其次 ,再次为呼吸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等。年龄 <4 5岁者的AMI初诊时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的高达 4 7 8%。延迟诊断时间 8~ 132小时 ,平均 6 1小时。结论 对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长期精神紧张者 ,或有出现难以解释之症状者 ,宜尽早做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并动态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非典型心绞痛AMI病例 ,早期诊断和治疗 ,减少延迟诊断率及延迟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以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多见,不典型疼痛可发生在上腹部与咽部之间的任何水平处,位于左腋下或胸下区域者少见[1]。据文献报道,临床不典型心肌梗死占20%~30%,误诊率达28.3%[2],而无痛性心肌梗死误诊率更高[3]。现将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