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盆腔炎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因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 ,多发生于育龄妇女 ,治疗较棘手。 1998~ 2 0 0 0年 ,我们采用盆腔灌注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 ,并与同期非盆腔灌注法比较 ,前者疗效较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慢性盆腔炎 6 3例 ,年龄 2 0~ 5 0岁 ,平均 30 2岁。均有急性盆腔炎史 ,下腹疼痛及腰骶疼痛 3个月以上 ,有月经失调 ,子宫及附件增厚、压痛 ,B超提示附件囊肿、直经 <3cm ,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他器质性疾病。以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35例 ,对照组 2 8例。1 2 方法 治疗组采用盆腔灌注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次髎穴注射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次髎穴注射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35例单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82.86%,治疗组痊愈率62.86%,对照组2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次髎穴注射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金刚藤胶囊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52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刚藤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有效率80.7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金刚藤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左肱动脉穿刺插管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左肱动脉穿刺插管,两侧髂内动脉化疗并栓塞。结果:17例左肱动脉穿刺插管成功,3例左肱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右股动脉穿刺插管。1例术后1周手术切除,16例肿瘤明显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病情进展。有效率为84.2%。术中7例左上肢胀痛,1例左前臂动脉血栓形成。结论:左肱动脉穿刺插管,行两侧髂内动脉选择性插管成功率高,疗效好,但穿刺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抗生素联合物理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对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组(实验组)2周后临床疗效进行评定观察。结果:实验组在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症状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好转率两组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盆腔炎患者用药物联合物理疗法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髂内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效果,结合CT、腔镜及术后病检结果,初步评估髂内动脉输注和栓塞治疗盆腔肿瘤的价值。方法:12例盆腔肿瘤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输注后,作单侧或双侧供血血管的超选择插管栓塞,重点观察其血管造影表现和栓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CT扫描变化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评估其疗效。结果:9例富血管肿瘤(6例膀胱癌、2例宫颈癌及1例子宫内膜癌)显示有典型的血管增多、增粗、不规则且有显著的肿瘤染色而得以诊断,而后行栓塞治疗,6例栓后手术病理发现瘤体不同程度的坏死,3例未行手术的患者,B超、CT发现瘤体明显缩小,血尿或阴道出血停止并维持达二月。3例少血管肿瘤(膀胱癌),没有明显的血供异常,仅行化疗并在1周内手术。结论:髂内动脉化疗输注和栓塞对盆腔肿瘤有较好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微波加抗生素治疗炎性包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2月~1999年10月,我们应用微波加抗生素治疗炎性包块,并与单纯抗生素治疗相比较,前者效果满意。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84例,男38例,女46例;年龄12~65岁,平均36岁。病程:2~14 d。病种:乳腺炎 29例,颌面部淋巴管炎12例,腹股沟炎16例,附件炎15例,心导管检查所致腹股沟皮下血肿3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皮下血肿3例,外伤致皮下血肿6例。包块直径3~10 cm。随机分为微波加抗生素组和单纯抗生素组各42例。1.2方法微波加抗生素组应用天津格兰德医用设备公司研制生产的… 相似文献
12.
1993年6月~1997年7月,我们将收治的急性淋球菌性盆腔炎40例,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经临床观察,综合治疗组疗效较好。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均为未婚女性,年龄18~22岁,均有不洁性接触史。均有发热、腹痛、肛门坠胀和阴道脓性分泌物等症状。血常规:白细胞(15~21)×109/L,中性0.90~0.97。B超提示盆腔积液。经对阴道、宫颈分泌物和后穹窿穿刺液涂片镜检,细胞内外均查到淋球菌。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1.2 方法 治疗组:(1)取截石位,用0.01%醋酸氯己定液冲洗阴道,单页拉钩暴露后穹窿,行后穹窿穿刺,抽尽脓液,…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输注是 1910年由DUKE首先使用的。 60年代以来 ,因血液采集、分离技术的进展和塑料血袋的使用 ,血小板输注更是飞速发展 ,成为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内容。据美国血库协会 (AABB) 1991年的调查 ,超过 70 %的血小板输注的是预防性的 ,即在没有出血表现的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只有不足 3 0 %为治疗性输注 ,用于止血目的。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统计资料。笔者对 2 0 0 2年 8月至 10月我市几家医院临床应用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其对降低血小板减少病人的出血危险有显著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观察组 40例 ,男 … 相似文献
14.
红藤汤灌肠留滞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5月~1997年8月,我院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红藤汤灌肠留滞治疗,与常规抗生素静滴治疗比较,中药留滞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慢性盆腔炎80例,均已婚,年龄22~40岁,平均28.5岁。随机分为红藤汤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有精神不振、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双下肢沉重无力,体温正常或低热,月经无明显变化,白带色黄粘稠、量多、有异味。妇科检查:宫体后位,活动差;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均有压痛。B超检查:附件区和宫体后方均有炎性包块或液性暗区。1.2 方法 红藤汤组予中药红藤汤方药:红藤、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各2…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月以来,我们运用射频治疗慢性盆腔炎6 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1 87例,年龄2 6~4 7岁,平均38.5岁,病程:6个月~1 0年,平均4 1年,经妇科临床检查及B超确诊,诊断均符合标准[1 ] 。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腹部胀、坠,腰骶部酸痛,月经不调,白带增多。妇科检查:子宫活动性差,子宫及输卵管一侧或双侧可触及索状物,并有压痛。B超显示:子宫轻度增大,内膜肿胀增厚,附件探及包块,子宫直肠积液等。分为3组:A(射频)组6 4例;B(超短波)组6 3例;C(药物)组6 0例。1 2 治疗方法 (1 )射频治疗:采用沈阳新兴科技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探讨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与髂总动脉长度的关系,从而指导血管内介入插管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腹盆腔CTA检查患者439例,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患者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Mimics软件联合Geomagic软件对左右髂总动脉间分叉角度和左右髂总动脉长度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所对应椎体。通过统计学软件对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与其对应椎体位置及左右髂总动脉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439例患者腹盆腔血管和腰骶椎三维模型,均清楚显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439例患者中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为平均(49.1±12.4)°,分叉开口位于L3~4有38例,L4上1/3有63例,L4中1/3有89例,L4下1/3有135例,L4~5有114例。左右髂总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45.6±15.6)mm和(43.3±15.4)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与其分叉开口位置高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172,P<0.05),该分叉角度与左右髂总动脉长度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左侧:r=-0.171,P<0.05;右侧:r=-0.164,P<0.05)。结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开口位置越低,其角度越大,相应髂总动脉长度越短,经股动脉行对侧髂内动脉直接插管距离短、易操作,成功率高;反之,插管路径就延长,直接插管难度增加,需用成襻插管技术,或进一步结合髂内外动脉分叉角度,评估是选择对侧还是同侧髂内动脉插管。 相似文献
17.
18.
自1999年以来我们对39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进行髂内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治疗,其中单纯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18例,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皮插管硬化治疗卵巢囊肿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插管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巢囊肿,在同轴套管针内插入4F多侧孔猪尾巴导管,用无水乙醇硬化治疗64例76个卵巢囊肿。其中单纯性囊肿48个、巧克力囊肿28个。结果 64例卵巢囊肿穿刺成功率100%,58例(占90、6%)治愈,6例(占9、4%)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穿刺插管法硬化治疗卵巢囊肿是硬化彻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