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下列条文可视为“同病异治”的典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笔者也是基于如此这般的条文来谈论“同病异治”的。  相似文献   

2.
胸痹方指源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九首方剂。仲景原为胸痹、心痛、短气而设。然咳喘证患者的胸满闷、气短、喘息、咳嗽、咯痰、端坐等临床表现与文中所述的“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胸痹不得卧”、“胸痹心中痞气 ,气结在胸 ,胸满”、“胸中气塞 ,短气”、“心中痞 ,诸逆”等证候颇有相似之处。探析其病机 ,当为“阳微阴弦”。“阳”为阳气及病位在上焦 (其时中、下焦阳气亦不…  相似文献   

3.
胸痹病名,起源于《内经》,详述于仲景,如《灵枢·本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但《内经》对胸痹病脉因证治方面的记载,却语焉不详,迨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列“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才比较完整地论述了胸痹、心痛和短气的证治。仲景论述胸痹病,理法方药具备,堪为后人楷模。但社会在发展,医学在前进,目前  相似文献   

4.
略谈张仲景对"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理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的理解是“谓满,郁谓奔迫”,指气满胸中而呼吸迫促的一类病证,然笔者认为“诸气郁”的“郁”泛指各类气机郁滞的病证,多与肺脏相关。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相关病证的治疗较全面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概述如下。1心气痹阻——合用宣肺宽胸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之气血的畅通有赖肺气的宣畅。张仲景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此类胸痹病机为心胸气滞、水饮内停,方中茯苓化痰除饮,甘草益气和中,杏仁宣利肺气,诸药合用,以求心胸气…  相似文献   

5.
浅谈胸痹     
一、胸痹的病名早在《内经》即有胸痹的记载,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痹”,有闭阻不通之意.胸痹是指胸中闭塞不通,轻者满闷不舒,甚者胸痛,痛引于背,喘息咳唾短气等证.盖胸部为清阳所聚,诸阳皆受气于胸中,故又称为清旷之区.若胸阳不足,浊阴上逆,而乘阳位,痹阻气机即致胸痹.  相似文献   

6.
<正> 中医治疗心病,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古代物质条件的限制,对某些心病病名的概念和实质,常常不够确切,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进行分析探讨,使中西医病名之间,能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统一概念。现就下列问题,谈谈本人看法。胸痹与心痹胸痹之病名,始见于《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其主要症状有“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胸背痛”、“不得卧”“心痛彻背,  相似文献   

7.
刍议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今医者对其论述颇多。笔者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以就正于方家。 1 命名 “胸痹”一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然对其内涵并无明确启示。迨至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始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并指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然据其所述脉证与病机,与现代医学所称“冠心病”却不尽吻合。若冠心病患者,不合并慢性  相似文献   

8.
考胸痹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承《灵枢》之说,而又有所发展。《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三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第四条云:“胸痹不得卧,心痛  相似文献   

9.
<正> 赵锡武教授用经方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1.瓜蒌薤白半夏汤赵老治疗心绞痛善用本方。他根据《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的理论,认为阳不宣可致血之痹,血之痹可令阳不宣,故通阳可以宣痹,宣痹亦可通阳,二法相互为用,故临床常以此为胸痹心痛的主要方  相似文献   

10.
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塞)急症诊疗规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急症病名〕胸痹心厥即《灵枢·厥论》之真心痛,类似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胸痹心痛”,取二者之义,统称为胸痹心厥.它因它证它病均不属本规范围.〔诊断标准〕1 病名诊断1.1 临床表现特点①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出现持续性、压榨性及难以忍受的疼痛,休息及含服芳香温通药或硝酸甘油类不易缓解.②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发热、纳呆、呕恶、自汗、烦躁、紫绀、肢沉.严重者伴有倚息不得卧,咳唾粉红色泡沫状痰,濒死感;或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心悸不宁,脉沉弱或脉微欲绝或促、结、代等.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笔者就本篇的证治特点,谈些个人浅见。 胸痹之病重在阴盛,治宜通阳逐阴 胸痹既是病名,又是病位和病机的概括。胸,指胸膺而言;痹,乃闭塞不通。故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胸痹”范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 ,其病位在胸 ,病机为闭塞不通 ,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对胸痹的病机及证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胸痹病是包含心痛在内的外延范围较广的疾病。在现代临床中 ,应用胸痹病的主方瓜蒌薤白类方剂治疗冠心病以外的疾病 ,已有不少研究 ,却对胸痹病的临床范畴尚缺少全面论述。为了更明确地认识胸痹病的特点 ,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仲景经方 ,在此对胸痹病的范畴作一探讨。1 胸痹的渊源胸痹病的记载源于《内经》 ,如《灵枢·本脏篇》云 :“肺小则少饮 ,不病喘喝 ;肺大则多…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沈建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9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宋·《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  相似文献   

14.
金匮所论“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所谓“痹”,是闭塞不通的意思,因此胸痹这一个病名,也就意味着胸中有郁闷不舒的现象,由于闭塞不通,所以往往伴随着疼痛和呼吸不畅等症状,故金匮把胸痹和心痛短气放在一起讨论,正是说明胸痹的症状,实际上就包括了心痛和短气等几方面,一般认为心痛和短气是另外两种  相似文献   

15.
胸痹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系由于冠状动脉壁的粥样斑块 ,引起血管腔的狭窄或填塞 ,导心肌缺血、缺氧 ,严重者可发生突然死亡。祖国医学虽无“冠心病”病名 ,但考《内经》有“心痛”、“真心痛”的记载。《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之痛 ,鹰背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这些论述概括了冠心病的基本病状。从而可以推论 ,冠心病隶属中医胸痛、真心痛、胸痹、心悸等范围。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 :“失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  相似文献   

16.
马兰  石磊 《陕西中医》2014,(10):1440-1441
<正>"胸痹"这一病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解释多种多样,未有定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先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湿病也。素问痹论,痿论各成篇。岐伯曰:风寒湿三气集至,合而为痹也。从畀声。必至切。十五部。"就病名而论,中医病名多数按照症状而定,"胸痹"  相似文献   

17.
心痛、胸痹、心痹病名内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胸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古代文献中相关病名有很多,且同一病名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弄清这些中医病名的内涵及沿革,对于开展该病的各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仅对心痛、胸痹、心痹这三个主要相关病名作源流探讨。1心痛“心痛”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但首次较详细论述则在《黄帝内经》。《内经》中的“心痛”既是症状,又是病名,其内涵指狭义心痛,不包括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血管疼痛性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中有“一病二方”者,共五条。它们是:“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第1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第2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第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第4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相似文献   

19.
王文钦 《河北中医》2003,25(5):353-35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冠心病 )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自古就有用理气药治疗的先例 ,如《灵枢·五味》篇明确记载了“心病宜食薤” ,薤白就是一味能够振奋胸阳的理气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胸痹证治时 ,也用到了理气的方药。如论及胸痹轻证的症状和治疗时 ,曰 :“胸痹 ,胸中气塞 ,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指出胸痹轻证在病情上有偏于饮邪与偏于气滞的差别 ,前者用杏仁宣肺利气 ,后者用橘皮、枳实理气消痰 ,通调气机。后世医家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加以发展 ,对胸痹的治疗又提出芳香…  相似文献   

20.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为“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全方即获苓、杏仁、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仲景用之治疗因饮阻、气滞所致的胸痹证,整方用药短小精捍,配伍严谨,而且处方衍变之机明晰。笔者根据本方临证加味应用,常获良效,兹举案如下:1.胸痹证王xx,男,68岁。患者于1992年5月28日因阵发性心前区闷痛一周入院,入院时还伴有心慌,喘气,胸闷,双下肢浮肿,纳差。大小便正常。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电图检查报告:前间壁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考虑心脉瘀阻,痰饮阻滞。治拟活血通瘀,宣肺化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