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胺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胺酮一经引入临床,即以其独有的集镇痛、催眠、无意识和制动于一身,及对循环无抑制等特点而风行一时。尽管其有显著的致幻作用,且不断有其他新的麻醉药引入临床,它在麻醉中还是保持着独特而重要性的地位。晚近对其作用机制、旋光异构体S(+)Ket及预镇痛和神经保护功能的研究又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吗啡镇痛效应强,作用时间持久,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布托啡诺是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对中枢受体的激动作用而产生镇痛.而作为受体拮抗剂.对受体兴奋引起的恶性呕吐有抑制作用。本研究观察布托啡诺与吗啡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胸手术可以产生严重的术后疼痛,并使呼吸运动、咳嗽、排痰功能受到影响,增加术后并发症,可能延长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因此开胸手术的术后镇痛在减轻上述不利影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存在多种不同的开胸术后镇痛方法,硬膜外镇痛及冷冻镇痛术由于其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而在临床较广泛应用。本研究选择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术及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探讨上述两种镇痛方法对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 针灸在我国具有2 500年的历史.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急慢性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急性及慢性疼痛的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总结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领域及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良的方式. 内容 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内啡肽学说、神经生理学说、神经激素调节学说、神经门控学说以及抑制有害物质扩散等多种假说.目前,针刺镇痛应用于临床治疗越来越多,治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对于慢性疼痛的控制已普遍成为治疗手段之一. 趋向 对于针刺镇痛的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而对于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消痞镇痛膏外用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消痞镇痛膏外用镇痛的作用机理。方法:观察了对小鼠的扭体及大鼠甩尾的影响,检测了扭体小鼠的腹腔冲洗液及贴药处腹部皮肤的PGE、cAMP、钙含量及PH值。结果:消痞镇痛膏外贴对小鼠及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降低PGE、cAMP、钙含量及提高PH值。结论:消痞镇痛膏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通过降低PGE、cAMP、钙含量及提高PH值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氯胺酮对外周感受器、轴突和中枢神经元均有作用,其镇痛效应与它对外周神经、脊髓背角神经元及丘脑神经元的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影响有关。氯胺酮作为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nate, 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对阿片受体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并显示了作为镇痛辅助用药的良好前途。氯胺酮给药途径多样、灵活,镇痛强度及副作用因构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音乐电疗在理疗界的应用日益广泛,它有明显的镇痛、解痉、改善周围血液循环,降压等作用,临床实践中发现它对腰腿痛患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其镇痛效应,我们对45例腰腿痛患者进行了痛阈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帕瑞昔布钠是特异性环氧化酶-2 (COX-2)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前给药对短小手术患者有超前镇痛效果[1],而对于胸外科等大手术患者其超前镇痛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用于肺癌根治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自1979年Wang及Behar首次椎管注射镇痛药以来椎管内注药镇痛在临床上已被选择性地应用。但因其有延迟性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尚不能常规用于术后和癌性镇痛。椎管内注射氯胺酮的成功.对椎管内注药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于改善疼痛管理的需求,但是仍有许多研究继续探索有效且无副作用的镇痛方法。很多植物源性物质天然具有镇痛作用(例如,罂粟、大麻、辣椒属),它们在急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正在接受评估。虽然一个或更多上述成分最终被证明为有效的镇痛物质。但是,直至今天这些结果仍然令人失望,由于其效能低或者副作用难以接受而限制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高渗盐水)硬外镇痛有效但无推广价值余松10余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了椎管内注入氯胺酮镇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1,2],并认为其镇痛作用优于阿片制剂,不会呼吸抑制[3],亦有认为其镇痛强、效果肯定[2],而在临床麻醉学杂志1991年第3期169~1...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睡眠剂量和亚睡眠剂量的异丙酚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主要与增强GABA_A受体功能、拮抗NMDA受体、增强阿片受体活性和抑制一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等密切关联。深入研究异丙酚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对临床更合理地应用异丙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不断发展,传统麻醉方案不断改进,有学者提出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推广多模式镇痛,即发展低阿片麻醉方案。氯胺酮是一种具有较强镇痛效果的麻醉药物,其药理学作用主要通过非竞争性地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因其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良反应较少、镇痛剂量不影响呼吸及循环稳定等特点,逐渐成为围术期低阿片方案中重要的非阿片类药物。本文就氯胺酮和艾司氯胺酮在低阿片方案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纳布啡是一种半合成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具有镇痛作用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等优势,在其他国家临床应用中展现良好的前景。纳布啡在国内上市时间短,临床应用及科研报道较少。文章通过介绍纳布啡药理特性及作用机制,综述其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包括麻醉诱导、预防性镇痛、术中及术后镇痛、治疗术后并发症等)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为纳布...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因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而难以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术后镇痛效果.目的 讨论如何采用不同的镇痛技术和药物来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提供良好镇痛.内容 介绍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术后镇痛特点,如何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规范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及辅助类镇痛药物,麻醉医生擅长的神经阻滞技术在该类患者应有独特的地位.趋向 在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和辅助性镇痛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方法联合使用,发挥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的平衡镇痛及多模式镇痛将是术后镇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右美托咪啶为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等作用.自1999年美国FDA批准将其用于ICU的镇静以来,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目的 综述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为该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此文分别从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右美托咪啶的镇静作用,镇痛作用,抑制术中应激反应,麻醉辅助作用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等内容.趋向 右美托咪啶作为新型的麻醉辅助用药,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睡眠剂量和亚睡眠剂量的异丙酚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主要与增强GABA。受体功能、拮抗NMDA受体、增强阿片受体活性和抑制一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等密切关联。深入研究异丙酚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对临床更合理地应用异丙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属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拮抗剂。从上世纪60年代问世开始,由于其具有镇痛作用强、作用迅速、苏醒快、给药方便、麻醉后吞咽及咳嗽反射仍然存在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等诸多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随着氯胺酮滥用、慢性病患者的镇痛及抗抑郁治疗,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应用氯胺酮。短期应用,其急性毒性主要是产生情绪上的快感、精神病样症状;长期应用,目前焦点集中在对心血管和神经病变上。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聚焦于其对泌尿系统的损害。本文综合2007~2012年3月所有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的文献,并对其相关流行病学、损害机制、诊断、治疗及其他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氯胺酮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氯胺酮对外周感受器、轴突和中枢神经元均有作用,其镇痛效应与它对外周神经,脊髓背角神经地及在丘凶的受体和离子通道的的影响有关,氯胺酮作为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地阿片受体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并显示了作为镇痛辅助用药的良好前任。氨胺酮给药途径多样、灵活,镇痛强度及副作用因构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脊髓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肢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肢体缺血性疼痛,通过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痛觉传递等改善慢性缺血性静息痛、溃疡、坏疽等,但其扩张血管及镇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目的 综述SCS治疗肢体缺血性疼痛的扩张血管及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内容 阐述其诱导血管扩张及镇痛机制,包括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机制、逆向激活感觉神经调节机制、抑制痛觉传递系统和激活镇痛物质的释放等,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 趋向 对不适合开放手术或血管介入手术的慢性肢体缺血疼痛患者,SCS治疗可作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