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头痛分类和诊断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急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以来,关于头痛疾患的分类和诊断系统比较混乱。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了“头痛疾患、脑神经痛及颜面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对主要的头痛疾患类型给出了描述性定义和可操作性的诊断标准。该分类和诊断标准推出后便被广泛接受,并为世界卫生组织所采用,成为头痛疾患分类和诊断的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2.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的原因很多,包括颅内、颅外、器质性、功能性等多种原因。本文重点讨论耳鼻喉科疾患所致头痛的诊断问题。作者报导某医院耳鼻喉科1962年一年门诊病人4099名,其中有头痛者600名,(占14.6%),这个数字不包括头部局部疼痛。600名头痛患者的详细分类如附表所示。一般报导主诉头痛的占耳鼻喉科  相似文献   

3.
国际头痛疾患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第2版发表9年后,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于2013年发表了ICHD-3的试用版[1]。为促进我国神经科医师对之的尽快了解、尽早在临床中试验推广,同时严格遵循IHS对ICHD-3的版权要求和官方翻译要求,本文拟将其中的原发性头痛的主要内容予以介绍。鉴于之前国内对ICHD-2的多种翻译版本,且我国台湾、香港亦有不同的版本,故读者可以有多种参考。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和其他头痛综合征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ICD-NA的头痛分类,以及部分头痛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发布的《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第2版(ICHD-Ⅱ)与儿童偏头痛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13-12入住儿科或神经内科的20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由临床医生经验性诊断为偏头痛130例,其他类型的原发性头痛70例。偏头痛中符合ICHD-Ⅱ儿童偏头痛诊断标准者60例(46.15%,男31例,女29例),可能性者70例(53.85%)。≤10岁年龄组和10岁年龄组患儿的单侧、双侧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分别为5.54、7.19,P值分别为0.02、0.03),疼痛部位具有年龄依赖性,单侧性疼痛与年龄呈正相关(r=0.25,P=0.004),双侧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24,P=0.007)。搏动性疼痛的发生率为41.54%,≤10岁年龄组和10岁年龄组患儿搏动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37),搏动性疼痛与年龄无相关性(r=0.17,P=0.06)。结论 ICHD-Ⅱ诊断儿童偏头痛严格而繁琐,儿童偏头痛的疼痛部位具有年龄依赖性,头痛的性质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三叉自主神经头痛是一类阵发性、波动性、单侧性头痛,位于眼眶部、前额部、颞部,伴随同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流泪,球结膜充血)为特征的原发性头痛.在2013年国际头痛分类3β版中,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首次作为独立头痛类型出现,包括丛集性头痛、阵发性半侧颅痛、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连续性半侧颅痛、可能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其鉴别要点主要是发作时限,有无偏头痛样症状,及对吲哚美辛的反应性.连续性半侧颅痛首次被归类于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中,而不再作为其他原发性头痛诊断.本研究就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头痛的最新国际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中常见的症状,因而一种系统的头痛分类及诊断方法对恰当的临床诊治必不可少。过去的15年里,由国际头痛协会(IHS)在1988年制定的分类原则作为头痛的诊断标准,曾翻译成22种语言使用。2004年,头痛的国际分类的第二版(ICHD-2)出版,对于原有的诊断标准做了部分修改,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现将再版的国际头痛分类中有关原发性头痛的内容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国际头痛新分类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痛是常见的人类疾病,占所有门诊就医的2%-5%,占神经科门诊的15%-30%.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IHS)推荐了第一版的国际头痛分类(ICHD-1),并以22种语言发行和推广,从此开始了相当数量的头痛临床和治疗研究,取得重要的进步,也成为90年代后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石.同时,还发现了不少ICHD-1中没有包括的头痛类型和表现.15年后,IHS在2003年推出了第二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2)[1],该分类适用于临床和研究,也首次尝试对头痛进行编码分类.  相似文献   

9.
1引言巴拉尼协会(Barany Society)前庭疾患分类委员会于2006年在乌普萨拉召开的巴拉尼协会会议上正式成立,其任务是促进建立一种可应用的前庭疾患的分类。对症状和疾病的定义是在临床和研究中实现专业交流的最基本前提。然而,对一种正式的分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5):M388-M38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会拟订于2005年4月下旬在贵阳举办眩晕和头痛专题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全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粟秀初、吕传真、黄如训、孔繁元、胡学强、蒲传强、王锦玲、孙涛、贺茂林、赵忠新、郎森阳、王尔贵、于生元、万琪、王景周等进行讲课和主持会议。本次会议将授予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Ⅰ类学分。欢迎全国神经病学和相关学科同道踊跃投稿和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ive young patients are described with biopsy-proven acute demyelinating disease. Two cases are classified as Schilder's disease, a particular childhood form of multiple sclerosis (MS) with a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normal or atypical CSF-findings and large bilateral lesion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wo further cases presented with a fulminant bout of MS with typical clinical picture and CSF-findings; they are classified as Marburg's disease. The last case was an acute second bout of classical MS. The biopsy seemed to be justified in 4 cases, but unnecessary in the last case. Localized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performed in one case allowed us to examine the focal cerebral abnormalities directly and non-invasively. The spectra revealed a pattern typical of acute demyelination suggesting potential for a replacement of biops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Dementia is an acquired disorder of the brain, designating an impairment of established mental functions due to various aetiologies, representing a decline from pre-morbid level which is severe enough to impair normal daily functioning. Classification of dementias is commonly based on individual aetiological categories, more recently molecular-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degenerative dementias.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yet simplified classification of dementias following a mechanism-based approach.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iagnostic work-up is also proposed based on this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后尿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发生在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如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绝大多数的肾移植后尿瘘发生在移植后3周内,少数可发生在1个月后,甚至半年左右。文章根据尿道损伤疾病分类的原理,将肾移植后尿瘘分别按照尿瘘病因、尿瘘部位、病变程度等进行分类;讨论了肾移植后尿瘘经久不愈的原因以及诊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得出:肾移植后尿瘘一旦发生,应对它的病因及尿瘘部位迅速做出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肾移植后尿瘘的诊断,必须注明尿瘘的部位,并根据其病理变化程度,注明是单纯性,或是复杂性,使肾移植后尿瘘诊断更加准确及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