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糖尿病影响肺功能的因素。方法 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糖尿病思者肺功能变化。结果 糖尿病组肺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占75.0%(51/6),其中弥散功能下降占46.38%(31/68),糖尿病肺功能异常有一定的心、肺、胸膜等病理基础。结论 糖尿病患者肺换气功能下降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目前无公认的治疗方案,需要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因此,准确的评估和判断患者预后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本文将对目前发现的影响RA-ILD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药物治疗新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儿童通气功能测定近年来开展迅猛,由于儿童自身生理特点.且易因配合困难而产生检测误差,直接影响临床诊断治疗;但目前尚无相应的质量标准以规范临床测定的操作.即使欧洲呼吸学会(ERS)和美国胸科学会(ATS)的标准也是成人标准,与儿童悬殊很大,因而各家医院的儿童肺功能测定均有差异。笔者对250例儿童通气测定指标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儿童通气功能的规律,为规范临床肺功能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PD与肺癌的临床关系,以便早期诊断及降低肺癌发生率。方法分析临床68例COPD合并肺癌及30例单纯COPD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在所有的危险因素中,长期吸烟暴露率最高。COPD合并肺癌、单纯COPD以及正常对照组3组之间肺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是COPD和肺癌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态监测COPD患者的肺功能特别是弥散功能有利于早期发现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危人群的患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COPD的社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居民的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社区40岁以上COPD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了解COPD的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COPD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 018人,男489人,女529人,COPD患病率为11.69%;男性COPD的患病率为15.95%,显著高于女性7.75% (χ2=16.55,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COPD患病率不断升高 (χ2=41.19,P〈0.05).COPD组与非COPD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指数(SI)、共患疾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其他系统),家族史及厨房通风状况7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I、呼吸系统共患疾病、厨房通风状况是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是COP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COPD高危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对社区高危人群普及肺功能检测有助于提高COPD诊断率,同时积极戒烟,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社区居民COPD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肺肿瘤行肺叶切除后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方法 研究分析1995年11月至2002年10月我科收治的110例恶性肺肿瘤行肺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相关因素数值化后,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对住院时间影响较大的因素。结果 术后并发症气胸和术前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l)是较大的影响住院时间因素。结论 提高术前肺功能储备及预防术后气胸的发生是缩短住院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简称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较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护理及预防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功能检测中影响肺功能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肺功能检测患者,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影响肺功能测定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经过肺功能检测发现,其中配合不良患者22例,约占27.50%;配合良好患者58例,约占72.50%。配合不良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呼吸频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与配合良好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8.190、16.620、2.472、2.548、2.992,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呼吸频率、HAMA评分均为肺功能测定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肺功能检测中配合不良者较多,分析后发现影响肺功能测定的因素较多,应受到重点关注,尽早提出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120例,均接受血肌酶、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异常的患儿,经过5d 的临床治疗,大部分患儿其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7d 后完全恢复正常,2例患儿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各类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有助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药物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损害作用谢尔凡,杨宗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重庆630038)肺表面活性物质(PS)系统是维持正常肺功能的基础。虽然临床上发现一些常用药物具有肺毒性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来的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可...  相似文献   

11.
Pulmonary fibrosis (PF) is a chronic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The pathogenesis of PF has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effective treatment to arrest the progression of PF to date. A long-term chron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inappropriate repair process after lung injury are important causes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of PF. As an influential type of the body's immune cells,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nhibiting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promoting the repair of lung tissue. However, the exact roles of Tregs in the process of PF have not been clearly established, and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roles of Tregs in PF are contradictory. First, Tregs can advance the progression of pulmonary fibrosis by secreting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promot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and affecting the Th1 and Th2 balance, etc. Second, Tregs can inhibit PF by promoting the repair of epithelial cell damage, inhibi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fibroblasts, and strongly inhibiting the production and function of other related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pro-inflammatory cells. Accordingly,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the multiple roles of Tregs in different models and different pulmonary fibrosis phases, 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ple roles of these cells in PF a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dentifying targets for PF therapy.  相似文献   

12.
樊顺军  周高东  尚鹏  孟蕾 《哈尔滨医药》2014,34(1):11-11,15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66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与原发感染,结核病免疫和迟发变态反应及继发性肺结核等因素密切相关.660例肺结核均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午后低热,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联合影像学检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 肺结核近年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常合并大咯血,HIV等感染.传染性强,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确诊后应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尽早治疗痰菌阳性病人,有助于提高本病治愈率,故应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本病防治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3.
摘 要近几年来肺部给药传递系统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焦点,但将微粒转运到肺组织后微粒与肺泡巨噬细胞间的作用却很少被人关注。根据不同的疾病通过调控微粒与肺泡巨噬细胞的摄取作用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文章参考大量的文献,综述了一些常见疾病与巨噬细胞间的关系并总结了肺部给药传递系统中肺泡巨噬细胞对微粒摄取作用的影响因素,为肺部给药制剂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与术前心功能不良(心功能Ⅲ~Ⅳ级),术中体外循环及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长有关。结论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体外循环及阻断主动脉时间,合理使用呼吸机等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潜在原因还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肺动脉收缩和特征性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在PAH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功能或恢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恢复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延缓或逆转肺血管的增殖重塑过程,已成为治疗PAH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3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的正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率。方法:对3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34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为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帮助。结论:提高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免疫因素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免疫抑制疗法为肺动脉高压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机体免疫紊乱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机制及其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选择本院102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动脉栓塞中89例患者发生40支肺动脉栓塞,CT影像学显示为肺动脉主干发生扩张;肺动脉不规则充盈缺损、完全堵塞、附壁充盈缺损等;肺叶部和肺部发生缺血性改变,或者临床表现为“马赛克”征。其余13例患者经临床栓塞治疗后跟踪CT影像学复查,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症状基本消失,1例患者出现明显好转。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显著作用,该设备具有无创伤性,组织清晰,患者无痛苦等优点,在快速扫描工作中能提高图像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已经达到世纪影像学之顶端。  相似文献   

19.
熊丽  张连红  孙婷 《安徽医药》2017,21(7):1266-1269
目的 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早产儿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部感染早产患儿158例和未发生肺部感染早产儿139例,先对纳入的所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使用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时体质量、1 min Agar评分及是否患基础疾病、昏迷、雾化吸入、插管方式、上机前48 h 使用抗生素、无创正压通气、痰培养细菌阳性、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无创正压通气时间、静脉营养及吸氧时间等15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只有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和昏迷是PICU内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851、2.048和6.357.结论 通过对早产儿肺部感染患儿危险因素研究分析,制定出科学的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PICU内早产儿罹患肺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Microspheres are one of the delivery systems, which can be used to protect drugs or proteins especially for pulmonary purposes since these particles can be a direct target to the lung and their mucoadhesive properties. Their advantages could help cure pulmonary diseases. There are several methods of polymers to form microspheres depending 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mers. In this review, we aimed to discuss methods to produce microspheres from conventional to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various polymers that can be designed to form microspheres, and aerosolization properties of the inhalable particles for pulmonary delivery were discussed. With this comprehensive review, our findings will enhance pharmaceutical knowledge, promote wide uses of microspheres, and produce new techniques to prepare inhalable pulmonary microsphe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