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建库至2019年7月15日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特征腧穴及常用腧穴组合。最终纳入121篇文献,提取针灸治疗产后缺乳所选腧穴72个,任脉与足阳明胃经是最常选用的经脉。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泽、太冲为最高频的腧穴组合。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一致表明以上5穴是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基本穴组,合用具有补养气血、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之功效,可有效治疗因化生乏源、郁滞不通而导致的产后缺乳。 相似文献
2.
3.
4.
摘要: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 算法探索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相关信息,建立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 算法分析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83篇,拆分灸法腧穴处方96个,涉及腧穴41个,特定穴28个,腧穴应用总频次395次,应用温和灸、温针灸、隔药灸等灸法10项。灸法治疗CFS的核心腧穴为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心俞、肝俞、肺俞。腧穴处方具有以补虚为主,注重应用特定穴,腧穴归属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腧穴分布以背部和胸腹部为主的特点。其中,“神阙”是应用最多的单穴处方;“关元+气海”、“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肝俞+心俞+肺俞”为多穴处方中的核心处方,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进行加减配伍。结论:通过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对灸法治疗CFS选穴规律进行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内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穴进行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关元穴,取穴部位多以腹部、下肢、骶部为主;选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应用最多。支持度最高的配对为关元—气海穴,提升度最高的配对为中极—次髎—关元穴。百会—会阳—中髎—肾俞—次髎和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分别为2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取穴遵循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和循经取穴,重用交会穴,且以所在病变部位为主的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研究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6年-202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收录的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10、Gephi软件对数据进行提取、汇总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涉及9条经脉共29个穴位。单穴应用频次从高到低为犊鼻穴、内膝眼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血海穴、梁丘穴、阴陵泉穴、鹤顶穴、阿是穴、关元穴等;涉及腧穴较多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阴脾经;腧穴组方频次较高的为犊鼻穴-内膝眼穴、犊鼻穴-阳陵泉穴、内膝眼穴-阳陵泉穴、犊鼻穴-足三里穴、犊鼻穴-血海穴、犊鼻穴-梁丘穴、内膝眼穴-足三里穴、内膝眼穴-血海穴等。结论: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选穴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选穴规律强调经络循行、重视配穴方法,以局部、邻近腧穴为主穴以治其标,多选特定穴为配穴调理以治其本。标本同治,以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从建库到2021年2月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腧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2篇,最终纳入42篇,共涉及处方65条、腧穴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百会(43次)、三阴交(42次)、太冲(38次)、内关(38次)、足三里(32次)和神门(28次),选穴多集中在膀胱经(86次,13个腧穴)、督脉(73次,10个腧穴)和肝经(58次,5个腧穴),特定穴中交会穴(158次,19个腧穴)、五输穴(123次,17个腧穴)、原穴(86次,6个腧穴)及背俞穴(76次,7个腧穴)等使用广泛。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心俞-肝俞-脾俞-关元、合谷-气海-期门)以及一组主穴(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足三里-神门)和两组辨证配穴(合谷-气海-期门、心俞-肝俞-脾俞-关元-四...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10 年针灸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近10年针灸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时间段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PFD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20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现代文献的经穴使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使用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等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63篇,涉及到13条经脉,78个穴位,总频次为418次,主要使用了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位。在部位上,胸腹部的穴位使用最多,重视远端取穴和交会穴的使用。结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是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重要取穴原则,同时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常用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目前临床上针灸防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共42 篇,涉及86 个穴位,出现382 频次。所选取的穴位中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研究,为临床合理配穴提供依据,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网自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中文文献,经过筛选,提取数据,用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是主穴使用频次前三的穴位,频率均39%;主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部位是颈项部;经脉选用以督脉、足少阳胆经经穴为主;特定穴的取穴中以交会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中颈夹脊-百会穴-风池穴的支持度最高,为26.415%,置信度为92.857%。聚类分析中突显出百会穴-风池穴-颈夹脊这一穴位群集,与其余数据达到较高的契合程度。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普遍以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为主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为Pub Med(1980—2015.1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5.11)、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3—2015.11)、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11)中符合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相关文献。通过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0篇。结果:分析发现,在腧穴选择上多选取具有调理脾胃功效的特定穴,内关、足三里、中脘等是最常用腧穴;在选穴所属经脉上主要集中于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在选穴所在部位上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上肢部内关穴。结论: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选穴有着局部选穴、循经选穴、特定穴选穴、辨证选穴的特点,据此,可为针灸治疗妊娠性恶心呕吐临床选穴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近15年针灸治疗青光眼的选穴规律。方法笔者通过检索CNKI 2000年至今的关于针灸治疗青光眼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结果本研究中青光眼涉及11条经脉,5个奇穴和2个特定穴,其中每条经脉的选穴个数占本经穴位数量比例最大为肝经(21.4%),其次为脾经(14.3%);胆经(11.4%);心包经(11.1%),通过数量统计得出治疗青光眼的所有经脉以及奇穴、特定穴的主穴总频数为117次,配穴总频数为39次,主配穴总频数为156次,其中奇穴的主穴频数占所有经脉以及奇穴、特定穴主穴总频数百分比最高(27.4%),其次为膀胱经(18.8%);胆经经(15.4%);胃经(10.3%),肝经的配穴频数占所有经脉配穴总数百分比最高为(20.5%),其次脾经(15.4)、奇穴、胆经、大肠经(均为12.8%),主配穴频数占所穴位总数百分比以奇穴(23.7%)位列第一,第二是胆经(14.7%),第三是膀胱经(14.1%),第四是肝经(12.2%)。共统计主穴23个,配穴15个,其中主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个依次分别为:睛明穴17次(14.5%);球后穴14次(12.0%);太阳穴13次(11.1%)。配穴使用频次较高者为:合谷穴和太冲穴5次(12.8%);足三里、风池、三阴交、太阳穴均4次(10.2%),主配穴总频次前五名为:睛明穴和太阳穴均为17次(11.0%),风池15次(9.6%),球后穴11次(9.0%),合谷12次(7.7%),太冲穴11次,(7.1%)。结论选穴最多的是奇穴,膀胱经次之,睛明穴为运用频次最高腧穴其次为球后穴和太阳穴,一般遵局部取穴,辩证取穴和特定穴的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0-423
目的 :总结近15年来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2015年有关针灸治疗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共涉及14条经脉以及1个奇穴,每条经脉的选穴比例以大肠经最高,其次为任脉、脾经、膀胱经;涉及主穴35个,配穴20个,主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配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大椎、三阴交,主配穴总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结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为最常选用经络,曲池穴与血海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临床一般遵循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及使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RE提供参考。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7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灸治疗RE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分析。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46篇,提取出60组腧穴处方。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RE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公孙;任脉、膀胱经、胃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交会穴、募穴、五输穴,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胸腹为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穴对为"中脘-足三里",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9年1月-2019年3月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3篇,常用穴位53个,总共频次282次,最常用的5个穴位是肩井、膻中、乳根、期门、足三里;涉及经脉12条,除手少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外均有涉及,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任脉出现频次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八会穴使用频次较高。穴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胸腹部、腰背部及四肢。结论: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以胸腹部局部取穴及四肢循经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经络选取主要为胃经、胆经、任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阳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及PubMed5个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纳入文献中与治疗选穴相关的资料录入Excel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软件网络图功能得到关联网络图。结果: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2篇,选穴总频数251,选穴频数前3位依次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膀胱经穴位最多,占总体选穴的27.14%(19/70);选穴部位以腹区(21.43%,15/70)和腿区(12.86%,11/70)为主;配伍关联中,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配伍为肾俞与关元、关联度最强的经脉配伍为膀胱经与任脉,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部位配伍为腿区与腹区。结论:针灸治疗阳痿阴阳并治,注重肾和阳气的固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针灸治疗PSUI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社团分析,探讨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应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08篇,涉及针灸处方98首,运用穴位统计功能得出腧穴79个。PSUI与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穴位的相关程度较强。使用频次≥19次的腧穴有13个,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关元、中极、次髎、肾俞、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为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处方。相互关系最强的穴对是关元-中极。干预措施常用针刺、电针和温针灸。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腧穴部位以背腰臀部、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和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其遵循近部取穴为主,辨证选穴为辅,佐以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的选穴原则;阴病治阴;腧穴以特定穴为主,注重俞募配穴;腧穴部位具有显著的神经节段性效应规律;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电针和温针灸为辅。以上规律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探索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特点。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的临床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处方选穴进行频次、归经、分布的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及因子分析。共纳入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08条,涉及腧穴65个,总频次654次。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使用频次前3位腧穴依次为膻中、乳根、少泽;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小肠经、肝经;腧穴主要分布在胸部和四肢。聚类分析得出以乳根-少泽-足三里-膻中为代表的3个聚类方,因子分析共提取出7个公因子。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的取穴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兼以配合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