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间隔对非治愈性内镜切除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J)追加外科手术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影响,以明确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到追加外科手术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2月237例初始诊断为食管胃结合部早癌和癌前病变接受ESD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42例(17.72%,34例非治愈性切除和8例治愈性切除)连续随访的AEGJ患者在内镜术后追加了外科手术。根据ESD到追加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3组,早期组18例(4周 ≤ N < 8周)、中期组13例(8周 ≤ N < 12周)和晚期组11例(N ≥ 12周)。随访时间为(47.21±13.23)个月。结果 3组患者ESD后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外科手术的临床病历资料(如:手术时间、腹腔粘连、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饮水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生存分析显示,晚期组3年无复发生存期(RFS)低于早期组(70.00%和8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术后3年总生存期(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推荐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早期干预(4~8周内追加外科手术),在不影响AEGJ手术安全性的情况下,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并接受STER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行STER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58.3±11.6)岁,病灶距门齿(19.41±0.51)cm,切除瘤体直径(16.25±6.44)mm,手术时间为(45.00±6.57)min,整块切除率91.67%(11/12),治愈性切除率100%(12/12)。术中出血1例(8.33%,1/12),无穿孔,术后有8例(66.67%,8/12)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有9例(75.00%,9/12)出现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烧灼不适,住院时间为(8.17±1.11)d,术后随访未发现病变残留、复发及食管狭窄。结论 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内镜诊断为直径小于2 cm食管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肿瘤73例患者应用EMR治疗,术后内镜随访.结果 73例患者共76个病变,完全切除75个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8.7%(75/76).术中有5例(6.8%)患者渗血,无穿孔及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2例患者完成了1~3个月内镜随访,术后创面均完全愈合(100%),随访期无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 EMR对直径小于2 cm起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能一次性完全切除,并能获取完整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镜中心采用STER治疗的50例食管贲门周围S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STER。食管病变33例,贲门周围、胃底病变17例,1例病变为2个瘤体,其他均为单个瘤体。成功切除所有SMT,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6.0%,手术时间32~115 min,平均(54.0±24.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需金属夹4~8枚,平均(5.6±2.1)枚。术后瘤体直径0.8~3.3 cm,平均(1.6±0.4)cm。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平滑肌瘤40例(80.0%),间质瘤7例(14.0%),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4.0%),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2.0%),切缘均为阴性。4例术中发生穿孔,3例术中发生皮下气肿,3例术后出现发热,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住院时间6~15 d,平均(7.8±3.7)d。结论 STER对食管贲门周围SMT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食管早癌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65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老年食管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食管癌家族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归总、录入,性别分类、年龄以80岁进行分段、病史资料按是与否分类,分别进行各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赋值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5例老年食管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31例,发生率为8.49%;未发生延迟性出血334例,发生率为91.51%。延迟性出血组与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食管癌家族病史、糖尿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史、消化道息肉、胆系疾病、病灶部位、病理分类、术中肾上腺素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性出血组与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浸润深度、病灶大小和术中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血压病和浸润深度是老年食管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病和病灶浸润深度更深的老年食管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延迟性出血风险高,临床应对此类患者多加关注,以尽量防止延迟性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疗效及手术时间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1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为A组,53例采用ESTD治疗为B组,比较2组切除效果、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 结果2组整块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手术时间和黏膜下剥离时间均少于A组(P<0.05)、剥离速度大于A组(P<0.05);2组术后出血、术后发热及术后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肌层损伤率和术中出血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应用ESTD和病灶面积<9 cm2是手术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ESTD治疗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可有效缩短总手术时间和黏膜下剥离时间,提高黏膜剥离速度,降低术中肌层损伤率和术中出血发生风险,且总体切除效果与ESD相当;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病灶面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包括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孤立静脉瘤1例(内镜下呈蓝紫色,未予处理).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2.5 cm,平均1.45 cm.2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1.5 cm者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氲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IL、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痛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检查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疑诊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经EUS检查诊断后,再经胃镜以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将切除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最后将两诊断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23例食管、贲门隆起病变,25例胃隆起病变,EUS检诊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EUS检查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大小能作出准确判断,可作为对病变采取进一步检查、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方法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与消化内镜辅助下行手术。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本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完全切除率为97.6%。术中出血发生率为7.5%。40例患者均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1.1±5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2±3.1)mL,平均住院时间为(4.6±0.5)d。所有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均已完全愈合,随访期内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同期收治的43例经超声内镜确诊为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20)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n=23)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ESD组与EMR组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发生出血1例(2.0%);EMR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25%),其中出血2例,穿孔1例。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无切缘阳性者,EMR组术后切缘阳性者有2例(4.17%)(P<0.05)。ESD组患者均无复发,EMR组术后仅1例复发(2.08%)(P<0.01)。结论 ESD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For submucosal tumors (SMT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MP) layer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 is now widely used, and it shows promise in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Aim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STER technique for treating SMTs of the EGJ originating from the MP layer. Material and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1 to February 2014, 2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for STER surgery.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umor location. The esophagocardiac group had a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0/7) compared with the cardiac group (3/6) and the gastrocardiac group (3/7).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in the esophagocardiac (83?±?24?min) and cardiac (83?±?55?min)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gastrocardiac group (145?±?44?min) (P?Conclusions: The STER technique appears to be a feasible and saf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SMTs originating from the MP layer of the EGJ, with satisfying en bloc resection, a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low rates of sever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8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全层切除术(EFR),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或)切除及创面处理5步,评价操作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40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胃黏膜下肿瘤行ESD术,均完整剥离病变,病灶直径为1.2~3.0 cm,平均手术时间为(25.0±3.5)min(15~60)。病理诊断为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45例、脂肪瘤4例和神经鞘瘤5例。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2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行EFR术成功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所有病变,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0.5)min(45~140),切除肿瘤直径1.8~4.0 cm,病理诊断为间质瘤16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7例和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1例术后2周因夹闭创面钛夹脱落出现腹膜炎体征,行内镜下修补夹闭创面,3 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天数(5.0±2.0)d(3~10)。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患者67例,病灶68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处病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占61.8%,以直肠分布为主,脂肪瘤占29.4%,以结肠分布为主;超声内镜检查46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38处(82.6%),低回声31处(67.4%)。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病理完整切除率94.1%;并发症情况:穿孔发生率6.0%,术后出血发生率1.5%,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随访率95.5%,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3~7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有助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ESD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内镜套扎术在胃黏膜下肿物(直径≤1 cm)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77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142)和内镜套扎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病灶完整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33.23±8.55) min,明显长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4.85±5.96) min,术中出血均为ERB-c1级,无ERB-c2级,优于内镜套扎术组,手术费用(24 615.08±5 678.32)元,明显多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1 319.26±7 235.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中穿孔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中转外科手术、严重感染、迟发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内镜套扎术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出血量少和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难以预判的出血风险。临床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STER)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MP)的食管上段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采用STER治疗的,起源于MP的41例食管上段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距门齿22.0 (20.0,23.0) cm,病变直径1.5 (1.2,3.0) cm,长隧道STER (隧道长度≥3.0 cm)切除15例(36.6%),短隧道STER (隧道长度<3.0 cm)切除26例(63.4%),平均手术时间60.0 (34.0,93.0) min。肿瘤整块切除率80.5%(33/41)。术中3例(7.3%)出现并发症。其中,隧道黏膜损伤2例(4.9%),大出血1例(2.4%)。术后皮下气肿4例(9.8%),高热3例(7.3%),均通过保守治疗好转,术后住院时间6.0 (4.5,7.0) d。肿瘤长径≥3.0 cm组与肿瘤长径<3.0 cm组比较,手术时间长(P=0.000),术后并发症多(P=0.014),整块切除率低(P=0.036)。短隧道组与长隧道组的肿瘤大小、肿瘤形状、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整块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在治疗胃黏膜下肿瘤(SM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EFTR治疗的52例胃SMT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成功率、SMT完整切除率,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内镜随访,评估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病变残留、复发情况。结果运用EFTR成功剥离52例患者合计53枚SMT,手术时间35.0~78.0 min,平均45.2 min,手术成功率100.0%,肿瘤完整切除率100.0%,肿瘤直径大小为1.0~3.2 cm,平均1.5 cm。病灶位于贲门下23枚(43.4%),胃底17枚(32.1%),胃体10枚(18.8%),胃窦2枚(3.8%),胃角1枚(1.9%);术中2例患者发生动脉性出血(3.8%),应用热活检钳止血成功。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为间质瘤36枚(67.9%),平滑肌瘤15枚(28.3%),异位胰腺2枚(3.8%)。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穿孔发生。52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胃镜,病灶均完全消失,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治疗有效率为100.0%(52/52)。结论 EFTR治疗胃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8.
芦迅达  冯志杰  纪晨光  尹凯歌  刘丽 《临床荟萃》2021,36(12):1087-1091
目的系统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281例。依据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分为对照组及术后出血组。收集既往史、住院病历、病理结果、内镜报告等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缺血性血管病、肿瘤部位、内镜下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是否合并溃疡、是否合并脉管癌栓、是否为整块切除、是否为完全切除、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及术后出血时间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8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术后出血(5.69%),出血时间为术后第1~9日。ESD术后24小时内出血8例(50.0%),48小时内出血10例(62.5%)。其中1例于术后48小时内连续出血2次,失血性休克1例,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值为0.051,95%CI 0.011~0.230,P<0.01)、手术时间≥2 h(OR值为0.048,95%CI 0.009~0.263,P<0.01)、合并溃疡(OR值为0.038,95%CI 0.007~0.193,P<0.01)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2 h、术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溃疡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黏膜下肿瘤(SMT)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贲门-胃底部SMT患者在双钳道胃镜下行内镜治疗的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变大小、治疗经过及病理结果等,并统计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治疗,病变最大径在0.6~4.0 cm,平均2.3 cm,内镜下病灶完整取出,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65 min,术后住院5~10 d,平均7.5 d,无转外科继续治疗者。目前正在随访的患者胃镜复查均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SMT时能够达到完整切除的目标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