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选取1993年3月—2014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7例PMME患者,记录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并观察其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17例患者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期7例,Ⅲ期6例;术后11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6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均位于食管中下段。食管镜检查示食管腔内灰黑色(8/17)或上覆污秽灰黑苔(5/17)肿物。患者均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并清扫淋巴结,手术切除率为100%,术后应用辅助治疗11例,无辅助治疗6例。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3.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17.7%、11.8%。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0,P=0.002)。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5,P=0.003)。术后接受辅助治疗者与未接受辅助治疗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24)。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是PMME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b=1.444,SE=0.462,Wald χ2=9.797,95%CI(1.716,10.475),HR=4.240,P=0.002〕。结论 PMME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食管镜检查示食管腔内灰黑色或上覆污秽灰黑苔肿物;病理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对生存期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极其罕见的肿瘤,分为原发性颅内MM和转移性颅内MM[1].其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进展快,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早期明确诊断和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现回顾分析1990年7月至2010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病理确诊的颅内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及诊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不同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恶性黑色瘤 2 2例 ,分析病历 ,观察HE组织学切片 ,进行随访。结果 :2 2例患者中 ,斑块型、结节息肉状及溃疡型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8 9%、42 9%、16 7%。组织学类型中 ,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及混合型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0 %、42 9%、80 %。病理学分级中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及Ⅴ级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80 %、5 0 %、42 9%、3 3 3 %、2 8 5 %。有淋巴结转移者 5年生存率 2 8 5 % ,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 73 3 % ,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及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颅内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黑色素瘤,比较少见。由于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故术前作出正确诊断者较为困难,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女,8岁。主诉反复头昏、恶心、呕吐4月余。1976年6月7日转入我院。1976年2月起有头昏、恶心、呕吐,常于晨起即吐,但无头痛、走路不稳、抽搐及肢体运动障碍。经某院行GI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治疗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及空军总医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30例,所有患者原发灶均经病理证实。在治疗后定期3月随访,观察治疗疗效,并统计分析治疗疗效与与患者术前KPS评分、治疗情况、病灶最大径、病灶位置、病灶数量、有无颅外转移、患者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5.5个月,6月总体生存率53.3%,12月总体生存率20.0%,中位生存期6.25个月。多因素分析,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率的预后因素包括有无颅外转移(χ2=10.8,P=0.001)、病灶部位(χ2=10.8,P=0.001)、病灶数量(χ2=28,P〈0.05)、术前肿瘤最大径(χ2=27.1,P〈0.05)、KPS评分(χ2=28.9,P〈0.05)、治疗情况(χ2=7.22,P=0.02)、患者年龄(χ2=9.96,P=0.007)。患者性别(χ2=3.39,P=0.05),尚不能判定对预后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KPS评分(P=0.017)、病灶部位(P=0.019)和有无颅外转移(P=0.023)。结论 1.术前KPS评分高、年龄小、肿瘤单发、病灶体积较小、无颅外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正性因素;采取放化疗、手术等综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生存率;2.术前KPS评分低、高龄、肿瘤多发、病灶体积较大、合并颅外转移是影响预后的负性因素。3.患者性别与预后关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拟找出与各级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择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附属新桥医院、附属大坪医院病理科1995~1998年间归档的各级恶性黑色素瘤标本55例。同时选取尸检对应部位正常组织共10份作为阴性对照。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S-P法检测石蜡标本中耐药基因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DNA拓朴酶Ⅱ(TopoⅡ)、P-糖蛋白(Pgp)和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用形态计量方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对所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美国癌症联合会(AJC)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耐药基因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36.4%(20/55=36.4%)、52.7%(29/55=52.7%)和43.6%(24/55=43.6%),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和TopoⅡ和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Ki-67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呈多少不等的阳性,不同级别及与非肿瘤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该指标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以27%为分界点两条生存曲线间时序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微血管密度:AJC分级中Ⅰ级与正常黏膜组织之间的微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而Ⅱ、Ⅲ、Ⅳ级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我室活检诊断恶黑80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恶黑主要发生在41-60岁年龄组,占54%,男性:女性1.8:1。皮肤恶黑的发生部位主要在手、脚、头面部、粘膜恶黑发生在鼻腔和眼部,恶黑的发病一般认为与日光照射、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恶黑组织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多形的瘤细胞排列成肉瘤样,巢状、血管外皮瘤样、腺样等类型。同时也讨论了恶黑的分型、核分裂、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节型核分裂最多且浸润深,预后就最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对1992年-2001年在本院治疗的20例女性生殖器恶性黑色素瘤的报告对其病因及预后治疗作一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影像、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7例原发性CNS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4种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年龄、影像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6例为A型(脑表型),5例为B型(脑池型),4例为C型(深部孤立型),2例为D型(椎管及其他型)。表现为颅高压症状者11例、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者9例、癫痫者3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出现T1高信号者12例。播散转移13例,其中11例呈线片状。手术切除14例、活检3例,6例术后进行了抗肿瘤治疗。总体中位生存期7个月,综合治疗的患者较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20.6±7.9)个月vs (3.3±0.9)个月]。各分型间症状、影像及治疗方式均有明显差别。结论 原发CNS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多具有较明显的影像特点,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该病需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8-11+169
目的探讨大同市恶性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以提高本地区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8年6月间就诊于大同市某三甲医院恶性黑素瘤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恶性黑素瘤患者中男17例,女26例,男女性别比为1:1.53,平均年龄60.53岁,发病年龄高峰段51~80岁28例(65.12%);肢端多见25例(58.14%);病因不明23例(53.49%);发生淋巴转移的20例(46.51%)。病灶体积最小0.6 cm×0.4 cm×0.2 cm,最大8.0 cm×3.5 cm×1.5 cm;肿瘤Breslow厚度≤1 cm患者19例(44.19%),4 cm患者14例(32.56%);Clark分级处于Ⅰ级、Ⅱ级,28例(65.12%),无溃疡多为Ⅰ级、Ⅱ级,有溃疡多为Ⅲ级以上;有26例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确诊,HMB45(+)例数19例(73.08%),S-100(+)例数21例(80.77%)。参照AJCC临床分期简化分成早期23例,晚期20例,早晚期的临床特点比较,发病部位和淋巴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黑素瘤病因多数不明,以老年人多见,肢端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理特征具有多样性特点,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黏膜型恶性黑素瘤发病更隐匿,多数发病即为临床晚期,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3.
Biopsy and prognosis of malignant melanom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E Epstein  K Bragg  G Linden 《JAMA》1969,208(8):1369-1371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是颅内比较罕见的肿瘤,发病率较低。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病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20年来16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病例,这些患者均进行过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其预后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这16例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症状以颅内占位效应、癫痫与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种多样,差异性较大,MRI具有短T1,短T2典型表现有1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上皮样黑色素细胞瘤共有13例,免疫组化特异性标记物S-100(溶解蛋白)和HMB-45(人黑色素相关抗原)可以用来辅助对黑色素瘤的病例诊断。结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术中所见与病理诊断是其确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若干分子标志物及临床特征对恶性黑色素瘤(MM)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27例MM标本以免疫组化法检测HMB45、S-100以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HMB45、S-100以及Vimentin在MM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8%、92.1%和78.0%;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MM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原发病灶是否溃疡、Clark分级、术后病灶切缘情况、AJCC分期、治疗方法及疗效、S-100蛋白(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后切缘情况、Clark分级、S-100蛋白以及疗效是影响MM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术后切缘情况、Clark分级、S-100蛋白与疗效是影响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MB45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与MM预后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宋毓平  李瑞  龚丹妮  曹晨  杜小芳  靳平  田训  肖艳萍 《重庆医学》2022,51(10):1766-1768+1773
目的 探讨BRCA1相关蛋白1((BAP1)基因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GEO数据库数据分析比较BAP1 mRNA在正常皮肤组织、良性痣组织、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进一步运用不同的在线数据库分析BAP1 mRNA水平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BAP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及良性痣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AP1的mRNA高表达水平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较差(P<0.05)。结论 BAP1 mRNA水平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误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4~2004年经我院手术治疗的8例AMM患者和1994~2004年12月CNKI全文数据库以个案报道并有随访资料的文献共48篇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误诊疾病应用生命表法和Kaplan-Meier方法(SPSS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M的1年、2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25%、34.17%、27.28%、17.78%、8.89%,中位生存时间为16.78月;有误诊患者的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1%、22.62%、22.62%、11.31%,中住生存时间为14.85月;无误诊患者的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0.19%、38.87%、29.02%、21.28%,中位生存时间为18.34月,但Kaplan-Meier法比较发现,误诊对AMM的生存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误诊的疾病类型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072),误诊为痔的预后极差,其1年生存率只有28.89%,中位生存时间只有5.79月。结论 有误诊患者的预后较差,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误诊为痔将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大小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最大直径≤2.0 cm)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判断肿瘤大小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4例不同最大直径(≤1.0 cm、>1.0~≤1.5 cm及>1.5~≤2.0 cm)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统计分析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周围型小肺癌以腺癌为主,≤1.0 cm组、>1.0~≤1.5 cm组及>1.5~≤2.0 cm组肺癌临床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及CT征象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cm组小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总生存时间亦明显长于其他2组(P<0.05)。结论:不同直径周围型小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微小肺癌(最大直径≤1.0 cm)总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高,微小肺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