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外治法治疗癌痛历史悠久,而其部位的选择大多为腧穴(包括以痛为腧的阿是穴),主要有穴位敷贴法、穴位注射法、穴位药物搽涂法、穴位药物离子导人法和穴位艾灸法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腧穴的概念。方法从腧穴的起源谈起,详述了针灸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腧穴分别表现为以痛为腧、以络为腧、以应为腧等不同的形态及功能态。结果腧穴是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反应于体表的不同形态及功能态的反应部位。结论腧穴是与疾病相关的分布于体表、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的部位。痛点、痛面、痛线、病络及有特殊感应的部位皆属于腧穴范畴。  相似文献   

3.
针灸问答     
1,什么叫腧穴?人体腧穴有多少? 腧穴又称穴道,孔穴,砭灸处,刺激点,现代则称穴位。“腧”含有输转运送之意; “穴”含有孔洞上窖之意。由于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是“脉气所发”之处,故《内经》又称“气穴”。穴位也就是针刺艾灸施术的部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是“以痛为腧”治病,到了《内经》时代,总结了穴位治病规律,才有穴名出现。通过同类归经的方法,将作用相类似的穴,归纳在十四经脉路线上,后来称这类腧穴为“经穴”。直到今天,临床应  相似文献   

4.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穴位敏化是穴位状态的相应改变,痛敏是穴位敏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痛敏穴与激痛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疼痛或疾病的反应点,多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可将痛敏穴与激痛点联系起来,并在疼痛敏感度和解剖位置方面为两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在辅助诊治技术上,可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辅助进行痛敏穴、激痛点的可视化、标准化定位,并预测其疗效。从临床应用来看,针刺穴位以酸胀重麻感为准,针刺激痛点以扎跳为准,常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应用痛敏穴,激痛点的分布也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两者可治疗的疼痛类疾病既包含躯体痛也包括非感染或外伤性的内脏痛。现代研究方面,两者都以发生炎性反应为特征,进而产生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文章从痛敏穴与激痛点在理论、位置分布、针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6个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穴位痛敏化现象与激痛点理论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痛敏穴的范围更加广泛,激痛点应包含在痛敏穴之中。痛敏穴与激痛点是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纳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同时将两者贯通于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以期为两者在疼...  相似文献   

6.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穴位及其周围发生感觉敏感性的改变;作为当前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穴位敏化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其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方面多是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经敏化穴位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而实验研究较多关注穴位敏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笔者将从穴位敏化的内涵、穴位敏化的类型及其探测方法、穴位敏化的机制及规律等方面对穴位敏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北京中医》2006,25(9):560-561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的一个常用法则。而由其本义引伸开来,把患者病理状态下肌肉组织的一些疼痛、麻木、寒凉,甚至紧张、僵硬、挛缩等,统统理解为“痛”,并以之为“腧”,作为临床按摩的一个法则,亦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笔者在传统循经取穴的同时,对一些“痛”症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运用“以痛为腧”法则于临床按摩,收效显著。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10.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辉 《中国针灸》2007,27(7):511-512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2000年以来,笔者“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效果显著,并与“以痛为腧”取穴3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及其与肥大细胞(MCs)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穴位敏化的发生,与穴位敏化的功能、机制等密切相关,并有沿腧穴分布的特性,其可能是穴位敏化的关键物质和客观指标之一,望为今后进一步探析穴位敏化的机制、物质结构基础及腧穴本态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浅谈阿是穴的正确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腧穴的一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无一定数目,也无固定部位,是对十四经穴与经外奇穴的补充。溯本求源,阿是穴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发展至唐代始有阿是穴之名。阿是穴因“灸刺皆验”(《千金方》),所以临床应用甚广。有  相似文献   

15.
腧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经穴361个,奇穴400个左右。这些穴位在针灸临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解释穴名意义的文献,现在儿已绝传。作者有鉴及此,从事整理和收集穴名意义的工作,已费时多年。兹特撷取其要,选文论之如下。腧穴最初是以“按之快然”,“以痛为腧”的形式被人们发现的。那时的穴位既无固定的位置,也无固定的主治性能,没有脱离原始的雏  相似文献   

16.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尹萍  郭长青 《吉林中医药》2009,29(6):467-469
针对“以痛为腧”含义存在的分歧进行分析,将“以痛为腧”“阿是穴”“不定穴”和“天应穴”的含义分别梳理,认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分歧,是因为现在“以痛为腧”的含义比其本义扩大了许多,不但治疗病种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它和“阿是之法”一样重视在揣穴过程中出现的“压痛点”,不仅可以理解为腧穴定位的源头,又可继续灵活地指导着选穴和取穴。  相似文献   

18.
穴位组织结构与针刺作用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之处,并出入于体表的部位。《千金翼》卷28提到“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运入抽病也”。表明穴位与经络的关系甚为密切。《灵枢》指出:“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腧就是穴位,表明穴位的来源之一是以痛为腧。此后历代文  相似文献   

19.
《素问》用“俞”,《灵枢》用“输”与“腧”表示腧穴,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腧”是“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热敏灸技术对施灸穴位的要求、探查及刺激手段与腧穴敏化类型的严格匹配等角度探讨热敏灸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启示。热敏灸技术注重穴位状态的选择、用艾灸法准确定位热敏化腧穴,根据机体的需求,用艾热刺激热敏化腧穴,故而疗效显著。由以上的探讨可知动态地把握腧穴的状态,按机体的客观需求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