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志强 《北京中医》2006,25(9):560-561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的一个常用法则。而由其本义引伸开来,把患者病理状态下肌肉组织的一些疼痛、麻木、寒凉,甚至紧张、僵硬、挛缩等,统统理解为“痛”,并以之为“腧”,作为临床按摩的一个法则,亦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笔者在传统循经取穴的同时,对一些“痛”症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运用“以痛为腧”法则于临床按摩,收效显著。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赵吉平  王燕平 《中医杂志》2002,43(10):797-797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基本的取穴原则,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下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未免过于局限。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茵萍 《中国针灸》2000,20(6):375-377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治疗经筋病的主要取穴方法,它反映了经筋病多以局部、近部取穴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时,它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笔者从经筋病的原因、病位、病变特征以及诊断注意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痛为腧”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病变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以痛为腧"治法的形成 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居住在山洞或处阴暗潮湿之地,多发生风湿痛和创伤痛,有了病痛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病痛处靠近火堆或用石块按压痛处以帮助缓解,由此以砭石按压痛处的方法成为最初始的以痛为腧治法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对照组30例根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的镇痛有效率、平均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90%,起效时间分别为(24.22±5.61)m in和(27.36±7.52)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68±1.04)min和(5.89±1.76)min,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是有效且安全的,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确诊为癌性疼痛的患者,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的方法进行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40例中,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火针“以肿为腧”治疗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水肿的疗效。方法:将60例水肿病人随机分为细火针组和普通毫针组各30例,计算渗出时间及水量,统计两组消肿的疗效。结果:火针组针刺后渗出快、时间长、水量大、治疗次数少,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放水消肿疗效好,开小孔放大水,不易感染,治标又治本。  相似文献   

9.
坐骨神经痛是中医学筋痹的范畴,采用沿坐骨神经分区压痛明显的腧穴针刺,并在其远端穴先针刺的方法,疗效更佳,有效率为98%。  相似文献   

10.
"以痛为腧"按揉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以痛为腧”按揉法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干的方法制作神经痛大鼠模型 ,从术后第 7天开始在神经结扎处以按揉法治疗 ,每天 1次 ,共 2 1d。并以光热测痛法测定大鼠的痛敏分数 ;2 1d后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 β 内啡肽含量。结果 :单次治疗 2 0min后 ,大鼠痛敏分数显著下降 ,并可持续 90min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多次推拿次日测痛显示 ,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 ,大鼠痛敏分数绝对值逐渐减小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另外 ,血浆 β 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提示“以痛为腧”按揉法治疗 ,具有较明显的即刻镇痛和疗程镇痛的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其能提高 β 内啡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病性“标实本虚”。标实者,金刃外邪损害经络,经络不通,血不利则为水;本虚者,水湿瘀血久留,久病伤正致虚。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邪扶正的作用,“以痛为腧”是临床针灸的重要指导理论和取穴原则。局部针刺治疗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符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本病病位在局部,痛之所在,邪之所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局部针刺治疗本病就近逐之,疏通经络。与中药口服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局部针刺可以针对病灶、直接作用于病位,发挥更为直接的“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黄漫为  蔡熹  郑锦清 《河南中医》2010,30(11):1118-1119
目的:观察针灸“以痛为腧”治疗颈肩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颈肩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以痛为腧”选取风池、颈部穴、肩井及天宗、外关、后溪,择“痛”而针灸;对照组以超短波、红外线局部治疗,以治疗前后颈项酸痛、肩背酸痛、压痛、颈椎活动情况积分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为76.1%,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愈显率为41.3%,总有效率为80.4%,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痛为腧”针灸治疗颈肩肌劳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金鹰  许丽 《新中医》2019,51(8):330-331
<正>冻结肩即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腱、韧带和滑囊等软组织增生、退行性变,或急、慢性损伤等,造成无菌性炎症出现在局部肩周的慢性特异性表现,引发患肩周围疼痛(夜间尤甚)和局部功能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中医称肩周炎为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等,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人数略多于男性。袁相龙主任中医师从事推拿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在总结前人使用推拿手法医治冻结肩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形成了一套治疗冻结肩  相似文献   

14.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相传,孙思邈70岁那年,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书。突然,一个人跑了进来,大叫着:"孙大夫,有一个病人得了急症,现在昏迷不醒了,您快去给看看吧!"孙思邈一听,立即起身,问道:"病人现在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傅俊钦 《中医研究》2011,24(2):60-63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三种粗细针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位确诊为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28号针组、32号针组与36号针组3组,每组各30例。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各组远离痛点方向平刺(与皮肤呈15°角),将针尖通过扳机点,进针深度约为3.5 cm,提插滞针后留针5 min。针刺前后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统一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对比各组疗效、针刺前后疼痛量表积分及平均减分率。结果:28号针组与32号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36号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8号针组及32号针组针刺前后疼痛量表积分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二组针刺后与36号针组针刺后疼痛量表积分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8号针组与32号针组之平均减分率均明显优于36号针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痛为腧"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明显,且疗效随着毫针的增粗而增强,在一定程度内二者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傅俊钦 《吉林中医药》2011,31(5):426-429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刺(15°)组、斜刺(45°)组与直刺(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刺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刺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相似文献   

18.
王志强 《北京中医药》2006,25(9):560-561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的一个常用法则.而由其本义引伸开来,把患者病理状态下肌肉组织的一些疼痛、麻木、寒凉,甚至紧张、僵硬、挛缩等,统统理解为"痛",并以之为"腧",作为临床按摩的一个法则,亦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笔者在传统循经取穴的同时,对一些"痛"症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运用"以痛为腧"法则于临床按摩,收效显著.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辉 《中国针灸》2007,27(7):511-512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2000年以来,笔者“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效果显著,并与“以痛为腧”取穴3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最佳取穴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取穴方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1%,优于对照组的69%(P0.05)。结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