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种药物对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例98例进行分析,评价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比较 PT、APTT、PLT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利伐沙班组与低分子肝素钠组在预防DVT形成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 PT、APTT、PL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DVT的疗效与安全性上效果相近,利伐沙班服用方便,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2例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患者分为2组,预防组52例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P0.05)。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黄春叶 《护理学杂志》2007,22(10):60-61
目的 探讨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深静脉营养导管的效果。方法 将31例行深静脉营养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常规采用肝素钠盐水冲洗深静脉营养导管,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法的同时加用生理盐水冲管。结果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管后第6~10天液体滴注速度、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用生理盐水冲洗深静脉营养导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和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20例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PC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术后处理.IPC组在常规术后处理的基础上使用IPC。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和7d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及血浆D一二聚体(D—D)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髂外、股及胭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计算平均血流速度(v)及血流量(Q)。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DVT8例(13.3%),IPC组发生1例(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frr、APTT、INR、FIB和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两组frr、APTT、IN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FIB和D.D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PT逐步缩短(P〈0.05),APTr和INR均无显著变化(P〉0.05),FIB和D—D逐步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1、3、5和7d,对照组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小于I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能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是一种安全而简便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46例急性胰腺炎(AP)病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血弟分析仪,栓塞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轻型胰腺炎组(MAP)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症胰腺炎组(SAP)与MAP组和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愈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胆管病变组,合并胆囊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病人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AP病人PT,APTT和FIB值明显延长且提示预后不佳,PT,APTT和FIB值与伴胆道疾患或肝功能衰竭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观察血样本在不同采样顺序、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不同束臂压力及不同采血剂量与抗凝剂比例等条件下PT、APTT测定值。结果示,PT与APTT测定值均受上述各因素的影响①采血样本第1管与第2、3管PT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样本在4℃保存4、8h的PT及24h APTT测定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15℃保存8、24h的APTT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样本在25℃保存4、8、24h测定APTT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35℃保存4、8、24h两项值与1h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③不同束臂压力抽血其PT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④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1:5与1:9比较,PT、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在临床护理中,应把好样本采集、运送、保存等质量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PT和APTT值的检验误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h及术后24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术后3-8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最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1012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470例)和干预组(54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DVT27例(5.74%),干预组4例(0.74%),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为颈康饮治疗组(87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65例),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疼痛程度(VAS法)、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2组间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治疗后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张力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收缩因素ET-1和TXA2、舒张因素PGI2以及TXA2与PGI2的平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为防治措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36例DVT患者根据病程分为A、B、C、D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均采用放免的方法测定血浆ET-1、TXB2、6-keto-PGF1α浓度。结果:①DVT各组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组、B组和D组血浆TXB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C组血浆6-keto-PG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和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分别高于A组和C组(P<0.05).④CDVT各组TXB2与6-keto-PGF1α比值(T/P)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VT存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失调,血管收缩强于血管舒张。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调参与了DVT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及机械方法预防DVT。观察组采用足部微波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DVT2例(4.26%),对照组为16例(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蔡桦  李钊  邓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9):1585-1588
[目的]探讨中药血栓通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预防组58例,西药预防组54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机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中药血栓通注射液和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和14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中药预防组发生DVT16例,DVT发生率27.58%;西药预防组发生DVT13例,DVT发生率24.07%;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7、14d的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T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NR术前、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术前及术后7、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凝血指标的实际数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血栓通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近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独采用功能锻炼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98例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DVT发生率观察组为8.2%,对照组为24.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功能锻炼能明显减少髋部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不同类型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不带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均予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5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5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15d总菌株少于对照组(P〈0.01);第3天与第15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22例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IU,对照组采取下肢主被动活动等常规预防方法。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无变化。结果治疗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15例出现,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PTT、PT、INR、PLT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股静脉置管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止血药对腹部手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癌20例,结肠癌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使用与不使用止血药两组,每组30例。止血药组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应用巴曲亭2U/d。检测手术前、后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PLT)的变化,并于术后5-7d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以明确有无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D-D、t-PA、PAI-1均明显升高,PT、APTT延长,TT缩短,PLT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非止血药组相比,止血药组患者术后D.D、t—PA、PAI-1明显增高,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止血药组和非止血药组分别有7例(23.3%)和3例(10.0%)术后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使用止血药可加重高凝状态,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预防性止血药的应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规使用肝素和阿加曲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阿加曲班组(n=94)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n=94),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肢体周径差和疗效的差异,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PT、APTT及PLT)变化。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10d后,双侧肢体周径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总有效率(97.87%)优于对照组(89.37%),P〈0.05。阿加曲班组无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HIT;阿加曲班组PT、APTT和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邓兰芹  米凯 《护理学杂志》2007,22(11):37-38
目的:观察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采取电子加温毯、充气温控毯加强躯体保温,采用输液加温器对输入液体进行加温。两组分别于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后30、90、180、270min及术毕测量患者肛温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随着手术的进行,不同时间的体温及各项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手术开始后及结束时体温下降,PT、APTT、TT延长,观察组波动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中采取电子加温毯、充气温控毯和输液加温器等保温措施可维持患者的体温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