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红  胡同平  张文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48-3049,305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阴性而核心抗体筛查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其中核心抗体阳性的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re-S1-Ag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90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标本中单独抗-HBc阳性28例,占9.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抗-HBc两项阳性54例(18.6%);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78例(26.9%);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30例(44.8%)。前S1抗原有2例阳性,占0.7%。HBV-DNA阳性3例,占1.0%。抗-HBc阳性血液中,单独抗-HBc阳性的血液中检出1例HBV DNA及前S1抗原阳性的血液,占单独抗-HBc阳性血液的3.6%。HBeAb、HBcAb同时阳性的血液中检出2例HBV DNA阳性及1例前S1抗原阳性,分别占其2.6%、1.3%。在所有抗-HBc阳性血液中检出3例HBV DNA阳性及2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7%。[结论]虽然在HBsAg阴性、抗-HBc阳性血液中HBV-DNA阳性率并不高,但是对于受血者来说,输注这种血液将会有很高的感染风险,如果在献血者检查中加入抗-HBc和前S1抗原检测,既不用增加太多成本,同时操作比较容易,这样就能筛选出绝大部分的HBV-DNA阳性标本,从而减少输血感染HBV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1972年发现了一个与HBsAg合成密切有关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并定名为e抗原抗体系统。e抗原本身并非HBsAg的表面成分,而是理化性质与HBsAg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抗原。幅床研究表明e抗原常存在于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本文旨在估价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e抗原的意义。90例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中有24例(27%)e抗原阳性,无1例e抗体阳性。e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其HBsAg亚型分布(adw和ayw)无明显差别。其中对83例进行了较长期的HBsAg追踪。在急性  相似文献   

3.
赖德时 《中国校医》2004,18(5):435-435
2003年1~12月,在本院儿科门诊检查1670例儿童,共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207例,e抗原阳性者68例,e抗体阳性者180例.其中e抗体阳性者180例中有60例HBsAg血清阳性,120例HBsAg血清阴性.我们对207例HBsAg阳性患儿进行1年内血清监测,其预后较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e抗原     
e抗原的发现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和Espmak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用冷凝胶沉淀反应证实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一种与在球形颗粒表面的决定簇抗原(a,d/y,w/r)完全不同的新抗原,并定名为e抗原。据作者们的最初报告,e抗原多在人工透析患者中发现(80%为阳性),肝炎患者的阳性率次之(1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则无1例阳性。特别需强调的是人工透析患者其检出率较高。e抗原仅能在HBsAg阳性的进行性肝疾病患者中被检出,此提示e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增殖密切相关。e抗原的理化性质e抗原与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决定簇抗原a、d、y、w和r不同,不属于HBs颗粒的表面成分。至今已知的e抗原的理化性质为:(1)存在着两种不同分子量的e抗原,其分子量大于IgG(16万),而小于IgM(85万);(2)在56℃能耐受30分钟,电泳图上处于β-球蛋白的位置;(3)e抗原的等电点为pH5.5,此和HBsAg的等电点(pH4.7)不同;(4)e抗原的漂浮密度为P=1.28克/厘米~3。从以上几点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抗-HBe(HBeAb)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eAg与抗-HBe阳性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双阳性组122例,e抗原阳性组173例,e抗体阳性组205例,比较3组HBeAg、抗-HBe、HBV DNA拷贝水平分布情况;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AFP结果异常比例。结果双阳性组68.0%患者HBeAg在1~10.0 COI,只有0.8%患者>100.0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性组63.9%患者抗-HBe在0~1.0 COI,只有12.3%患者0~0.1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64.8%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在5×10~2~1×10~7拷贝/mL,4.9%>1×10~7拷贝/mL;e抗原阳性组18.9%>1×10~7拷贝/mL,e抗体阳性组无>1×107拷贝/mL的病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ALT异常率40.2%,TBA异常率为43.4%,AFP异常率为32.0%显著高于e抗原阳性组与e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与抗-HBe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高,具有传染性,转氨酶水平更高,存在肝脏损伤,AFP水平更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医院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乙肝e抗原(HBe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筛查血清HBsAg,对HBsAg阳性者检测血清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载量,分析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HBsAg总阳性率为7.33%(7 432/101 354);在HBsAg阳性孕妇中,HBeAb和HBcAb阳性占68.12%,HBeAg和HBcAb阳性占21.72%,HBcAb阳性占8.17%。在HBeAg浓度(IU/mL)<0.6、0.6-10.0、10.1-100.0和>100.0的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载量<500IU/mL至>100.0IU/mL的比例分别从69.67%、36.28%、2.71%和0.00%下降或上升至0.00%、8.37%、16.28%和30.14%(趋势性检验:R2=0.853,P=0.00...  相似文献   

7.
e抗原-抗体系统是新近被肯定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Nielsen等(1974年)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研究之后认为:该系统是慢性肝病和HBsAg持续阳性患者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估价包括“健康”携带者在内的持续HBsAg血症患者的e抗原和e抗体的临床联系,以及确定e抗原和血清中Dane颗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胎儿宫内感染与孕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携带状态、乙肝病毒DN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产前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80例,并以1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乙肝病毒标志物的5项指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结果 8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50%、25.00%、15.00%;其中44例大三阳的孕妇体内乙肝病毒DNA载量均>103copies/mL,而31例小三阳的孕妇仅有1例体内乙肝病毒DNA载量>103copies/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626,P<0.001);44例大三阳孕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82%、45.45%、27.27%;而31例小三阳孕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检出均为阴性,其乙肝病毒DNA载量均<103copies/mL,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2.127、19.215、10.065,均P<0.01).12例乙肝病毒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由大三阳且乙肝病毒DNA载量>103copies/mL孕妇所分娩.结论 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大三阳和乙肝病毒DNA高载量(>103copies/mL)是母婴传播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前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HBV DNA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分前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77.09%,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模式⑤,100.00%),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三阳(模式①,95.99%),HBsAg、HBeAg、HBeAb、HBcAb四阳(模式③,94.44%);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是29.30%,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模式⑤(100.00%)、模式③(66.67%)、模式①(64.04%)。前S1抗原阳性组检出HBV DNA的平均含量是(7.36±0.90)拷贝/mL,阴性组是(5.42±1.16)拷贝/mL。两组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P<0.005)和HBV DNA的含量(P<0.05)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HBV复制活跃,HBV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以115名HBsAg健康携带者(年龄1~85岁,男55名,女60名)作为研究对象,检查e抗原、e抗体的分布,同时对e抗原阳性家属中HBsAg的集聚性作了调查,对其e抗原、e抗体系统和感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IgM(HBc IgM)和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1093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根据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ALT值。结果各组ALT>60U/L(异常)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HBc IgM阳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147例,占53.85%(147/273);B组(HBc 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04例,占42.28%(104/246);C组(HBc 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抗体阴性或阳性)6例,占20.69%(6/29);D组(HBc IgM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阴性或阳性)125例,占22.94%(125/545)。A组与B组、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 DNA阳性患者中的HBc IgM阳性且HBsAg阳性者较HBc IgM阴性者或HBsAg阴性者AL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景宁畲族自治县2~6岁儿童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状况,分析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为乙型肝炎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2 660例在园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抗体,e抗原、抗体,c抗体检测,并对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查出 2~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6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1 778人,乙肝e抗原、抗体阳性6例,c抗体阳性5例;6例乙肝病毒携带儿童都有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史。本县2~6岁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为0.23%,大大低于成人的携带率1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66.84%。 【结论】 乙肝疫苗对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是非常有效的,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和防止母婴垂直传播可以有效预防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134名婚前受检者进行了肝功能及HBsAg的测定,检出HBsAg阳性168例,阳性率为5.36%。并对已作HBV标志检测的71例HBsAg阳性者进行了分析。结果16例HBV 5项标志物均阴性,e抗原阳性27例,e系纺阴性10例,e抗体阳性16例,抗-HBs阳性2例,占检出的77.46%。通过分析认为:e抗原阴性的可以结婚,e抗原阳性的应暂缓结婚。并对HBV感染与保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从 Magnius(1972)①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 e 抗原后,其在流行病学,临床及预后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一般认为 e 抗原仅在HBsAg 阳性血清中存在,而且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研究。我们于1978年5—6月在四川仁寿县××公社两个大队73例HBsAg 携带者中进行了 e 抗原 e 抗体,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为病例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均采用3种不同的干预方式:乙肝免疫球蛋白 400U、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no-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干预,观察各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情况.采用定性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 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组新生儿21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宫内感染者,追踪并复查仍未发现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 200U组新生儿22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1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4.5%;病例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观察新生儿20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5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5.0%;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组宫内感染率低于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58,P=0.058).结论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和200 U对阻断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母亲宫内传播均有效果,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干预方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用电泳法检查出HBsAg阳性供血者296例。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了HBsAg的效价,并进行e抗原、e抗体的检查,同时对HBsAg的效价与e抗原、e抗体的检出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1972年Magnius和Espmark用免疫扩散法在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和特殊的抗原-抗体系统,命名为e抗原。它与以前所发现的HBsAg(a,d,y,w和r)抗原决定簇不同,e抗原多见于HBsAg阳性肝病患者,e抗体多存在于健康HBsAg持续阳性者血清中。作者在某乙型肝炎病毒高发地区对HBsAg阳性,但无症状的人测定了e抗原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e抗原(eAg)、Dane颗粒、与Dane颗粒相关的DNA聚合酶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不少报告,本文对eAg、DNA聚合酶活性与慢性肝炎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共观察HBsAg阳性患者39例,观察时间均在2年以上,有27例随访的时间为4~5年。SGPT升高者27例。11例曾作肝活检,其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6例。12例无慢性肝炎生化表现者,其SGPT多在正常范围或稍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是一个环状、部分双链的DNA分子。分长链和短链,其中长链有4个开放读框,分别命名为S、C、P和X基因区。C基因编码两种蛋白,一种为非结构性分泌蛋白即e抗原(HBeAg);另一种为HBV核壳体蛋白(HBcAg)。HBeAg蛋白是由C基因编码,当HBV繁殖复制时产生大量HBeAg。一般来说,HBeAg只能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被检出,因为它通常出现于HBsAg出现在血清之后,消失在HBsAg消失之前,能在血中维持2~3个月左右。HBeAg与HBV DNA、DNA多聚酶(DNA—P)往往是同时存在,密切相关,是HBV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标志,也和肝脏损害成正相关。如果HBeAg阳性,往往血清中HBsAg滴度高。HBsAg伴HBeAg阳性者其滴度比单独HBsAg阳性者强4~29倍。动物实验证明,二者血清的传染性相差10~8倍。因此,HBeAg阳性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抗体的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用时间分辨法定量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100HBsAg例HBsAg阳性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I)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1型(LC-1)抗体、抗R o-52抗体、抗核抗体(ANA).结果 乙型肝炎感染者80例中有25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30%(24∕80);其中ANA阳性19例,占23.8%(19/80).抗核抗体以低滴度为主.另外还检测到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等自身抗体;30例表面抗原阳性而e抗原阳性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3.3%(13∕30),50例表面抗原阳性而e抗原阴性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22%(11/50),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