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毗邻脑干的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毗邻脑干的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体最大径分别为5.1 cm和6.5 cm。结果 1例患者通过1次术前栓塞后,在术中历经23 h全切肿瘤;另1例患者通过2次术前栓塞,术前MRI与 DSA三维影像融合,术中神经导航,历经5 h全切肿瘤。术后2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巨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有效的供血动脉栓塞是有必要的,术前MRI与3D-DSA三维影像动态融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利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分流脑干和肿瘤的界面力争全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5~2014年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42例,其中单支动脉供血9例,多支动脉供血33例;NBCA胶栓塞23例,真丝线段栓塞7例,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NBCA胶栓塞12例。结果 6例单支动脉供血用NBCA胶栓塞2次,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多支动脉供血的33例中,10例用NBCA胶栓塞3~4次,其中8例病灶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病灶太大栓塞后临床症状略有改善;1例栓塞术中出现心室颤动死亡。真丝线段栓塞的7例中,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4例出现脑水肿,5例(71.4%)在3个月后复查造影见畸形血管再通。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NBCA胶栓塞的12例中,2例病灶完全闭塞,10例病灶略缩小。所有术后随访1~2年,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40例,中残1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治疗脑AVM有效方法,对单支血管供血的病变栓塞可达到治愈的效果;用NBCA胶栓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管内侵袭型血管脂肪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椎管内侵袭型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均获得全切。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符合血管脂肪瘤。随访9~38个月,所有病例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E级,无脊柱畸形及不稳,复查MRI无肿瘤复发。结论 椎管内侵袭型血管脂肪瘤手术切除效果佳,肿瘤侵袭性生长方式决定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HB)的诊断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54例颅内HB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中,44例为囊伴结节型肿瘤,8例实质型,2例单纯囊性。肿瘤全切除 52 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4例。结论 MRI是诊断HB的主要方法,影像学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有帮助,应根据瘤结节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手段联合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20例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5例巨大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术前48~72 h介入栓塞供血动脉。靠近脑干及桥小脑角区6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结果 20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发生部分偏瘫偏身感觉障碍1例、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面瘫1例、脑积水2例。5例术前栓塞均未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15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13例未见复发,1例囊实性肿瘤术后9个月肿瘤呈大囊、多点状复发,1例囊实性肿瘤术后6个月肿瘤呈大囊、单结节状复发。结论 联合应用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神经损伤风险、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栓塞治疗方法及其在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根据脊髓MRI和DSA检查所见,选择具备术前栓塞适应证病例,并制定手术方案。结果共13例患者,选择10例肿瘤供血动脉顺畅、微导管易于通过病变血管的患者行术前栓塞治疗。13例患者均经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症状与体征好转12例、无变化1例。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术能够明确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供血情况,通过术前栓塞治疗可以减少肿瘤血供、降低肿瘤表面张力;术中沿肿瘤界面分离,先离断动脉再处理静脉以减少出血,从而达到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栓塞供血动脉后立刻行病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5例病人肿瘤均全切除,切除术中出血量为(200±80)ml。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随访全部病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0分,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立即行病灶显微切除术治疗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8例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行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1例行CTA检查,7例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3段1例,大脑后动脉P4段4例,大脑中动脉M5段2例,大脑前动脉A4段1例。3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太细,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给予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左侧肢体偏瘫,其余7例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6例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为14 ~62岁,平均36.4岁,有8例合并VHL病.术前通过头颅影像学来诊断,有7例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本组患者根据肿瘤分型分别采用枕下患侧入路、改良远外侧入路、枕下正中入路或枕下小脑上入路,术中辅以微血管多普勒分辨肿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均全切除,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2个月,有6例因伴有VHL病出现颅内其他部位复发,有2例手术后因肾细胞癌转移死亡.结论 显微技术的提高和对肿瘤血供特性的熟悉明显提高了全切除率,降低了死亡率,显微手术切除是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14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听神经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4例面神经均获得解剖保留,术后1周复查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13例(92.86%),面神经功能较差(H-B分级Ⅲ级)1例(7.14%)。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2例患者术区有少量出血,继续复查未见进展。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予加强抗感染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面神经功能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s (HPCs) are rare tumor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including local recurrence and distant metastasis. We conducted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grossly total resection and adjuvant radiotherapy (RT) for these tumors.

Methods

A total of 13 patients treated for intracranial HPC from January 1995 through May 2013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radiologic appearances, treatment results, and follow-up outcomes, as well as reviewed other studies.

Results

The ages of the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ranged from 26 to 73 years (mean : 48 years).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were male (92.3%),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parasagittal and falx. The ratio of intracranial HPCs to meningiomas was 13 : 598 in same period, or 2.2%. Seven patients (53.8%) had anaplastic HPCs. Nine patients (69.2%) underwent gross total tumor resection in the first operation without mortality. Eleven patients (84.6%) underwent postoperative adjuvant RT. Follow-up period ranged from 13 to 185 months (mean : 54.3 months).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 was 46.2% (6/13), and there were no distant metastases. The 10-year survival rate after initial surgery was 83.9%. The initial mean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 was 70.8 and the final mean KPS was 64.6.

Conclusion

Gross total tumor resection upon initial surgery is very important. We believe that adjuvant RT is helpful even with maximal tumor resection. Molecular biologic analyses and chemotherapy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achieve better outcomes in recurrent intracranial HP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5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疗效。结果 15例中,Raymond Ⅰ级栓塞11例,Ⅱ级3例,Ⅲ级1例;有效栓塞率93.3%。栓塞过程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发生1例血栓事件,经立即溶栓等处理后闭塞动脉再通,但该病人术后1周死于心肌梗死。术后2例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并意识障碍,经肝素化及加大替罗非班用量后好转。所有存活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均恢复良好,复查DSA证实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Lvis支架操作简单,各种型号齐全,适合颅内大多数瘤动脉,各项性能均表现良好,适合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但致栓性较强,需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7∶1,平均年龄46.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7.8%)及局部神经系统症状。术前所有病例均未确诊,术中冰冻切片获得倾向性诊断,细胞学及免疫组化确诊。所有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平均为5.6 cm。免疫组化CD34阳性率为88.9%,波形蛋白(Vim)除1例不确定外,余均为阳性,一半的病例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全切10例(55.6%),次全切8例(46.6%),12例(66.7%)术后1个月内辅以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期为1.5~10年。至今12例原位复发,无远处转移。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前诊断相当困难,目前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上应旨在手术全切,术后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除2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2-6年,16例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14例术后癫痫缓解,3例需要服用药物控制癫痫。1例3年后复发,二次手术后恢复正常。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预后相对良好,手术是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融合在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5例p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三维影像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应用融合软件自动融合。分析3D-DSA双血管融合、CT/MR影像融合、3D-DSA/Dyna-CT影像融合,用于协助诊断与实施血管内治疗。从供血动脉、瘘口形态和位置、引流静脉及动静脉瘘与相邻脑结构的空间关系这4个方面来评价三维影像融合对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 3D-DSA双血管、MR/CT及3D-DSA/Dyna-CT等三维影像融合,可以把3D-DSA提供的血管系统信息与MR影像或Dyna-CT影像信息通过后处理融合在一张图像上,实现同步可视,将病变的双重血供和病变与脑组织、颅神经及颅骨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楚。5例患者的3D-DSA双血管、MR/CT或3D-DSA/Dyna-CT影像融合比未融合资料在对上述4个方面的评估上更具有价值,对诊断和手术更有意义。结论 三维融合影像更有助于对pAVF进行术前评估和设计手术计划,特别是有助于术前更好地理解病变的解剖特点和对栓塞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高颈段椎管内肿瘤66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手术。结果 66例中,11例出现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异常,其中8例波幅下降20%~30%,3例波幅下降>50%,均在30min后波幅恢复至20%以下;61例肿瘤全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2个月,1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结论 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