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对象为瘤颈/瘤体比为1/3至1/1。结果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59例,大部分栓塞6例。所有病例栓塞过程中没有发生弹簧圈游离出动脉瘤的现象。39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36例行CTA检查,3例行DSA检查,均没有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实用且较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74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保守治疗1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7例保守治疗患者随访4~71个月,平均(30.7±7.7)个月,死亡4例,症状加重6例、无变化6例、改善1例。5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38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13例;28例影像随访3~63个月,平均(11.7±15.2)个月,复发10例(35.7%);51例临床随访4~71个月,平均(30.7±17.7)个月,42例(73.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年龄>60岁、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和保守治疗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 对于年龄>60岁以及动脉瘤位于后循环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治疗应慎重;血管内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的19例(20枚动脉瘤)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支架均一次性或通过术中适当调整正确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7枚(85.0%),Ⅱ级3枚(1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5例,4分4例。1例出现无症状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移位或死亡。19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15例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24个月,1例动脉瘤术后27个月复发。结论 对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和可靠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6例颈内动脉病变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动脉瘤并破裂出血3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破裂出血8例。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术后6个月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术后3个月患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术后残留微小内漏3个月随访造影时内漏消失;16例GOS评分5分。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但需要更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和/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应用支架和威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2例(28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10个;支架辅助栓塞20个,球囊辅助3个,支架和球囊辅助4个,单纯支架治疗1个)。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1个,次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恢复良好21例,重残1例;8例(11个动脉瘤)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5例行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和,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3例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致密栓塞19例(82.61%),4例(17.39%)瘤颈残余。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通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5%)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置入支架后载瘤动脉恢复通畅。术后6~30个月DSA随访均无再出血。1例(4.35%)瘤颈残余患者1年后出现瘤颈部动脉瘤复发,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3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共21例,2分有2例。结论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国产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与Jasper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颅内动脉瘤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对照组使用Jasper电解脱弹簧圈。结果 观察组应用Presgo弹簧圈31枚,平均解脱时间为(6.9±2.0)s;均达到致密栓塞效果,术中出现轻度血管痉挛1例。对照组应用Jasper弹簧圈39枚,平均解脱时间为(40.6±4.9)s;均达到致密栓塞效果,术中出现轻度血管痉挛2例。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明显不适,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3~6个月DSA复查,载瘤动脉通畅,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与Jasper电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同样安全有效,而前者解脱性能更优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安全性。方法急诊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2例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操作。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到位并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17例;90%栓塞4例;姑息栓塞1例,为基底动脉中段血泡样动脉瘤,瘤体微小无法致密栓塞,仅动脉壁突出处姑息放置1枚弹簧圈,术后第3天再次出血,最终死亡。存活21例术后随访3~6个月,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无支架移位,载瘤动脉均通畅。结论对于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急诊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5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疗效。结果 15例中,Raymond Ⅰ级栓塞11例,Ⅱ级3例,Ⅲ级1例;有效栓塞率93.3%。栓塞过程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发生1例血栓事件,经立即溶栓等处理后闭塞动脉再通,但该病人术后1周死于心肌梗死。术后2例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并意识障碍,经肝素化及加大替罗非班用量后好转。所有存活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均恢复良好,复查DSA证实动脉瘤均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Lvis支架操作简单,各种型号齐全,适合颅内大多数瘤动脉,各项性能均表现良好,适合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但致栓性较强,需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I>3/4)血管内治疗的町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7个动脉瘤中24个用弹簧圈栓塞,3个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前者有4个动脉瘤100%栓塞,13个90%,6个80%,1个80%以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所有患者临床随访平均51个月(1-94个月)无再出血,6例7个动脉瘤在术后6-38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复合手术与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开封市中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3例复合手术与16例栓塞手术病例。结果 术后栓塞组术后发生2例脑积水、1例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复合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复合组2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栓塞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复合组有4例功能障碍,栓塞组有8例功能障碍;两组出院及随访GOS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栓塞组1例1年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复合组未发生,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I级26例,II级8例,III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8例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行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1例行CTA检查,7例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3段1例,大脑后动脉P4段4例,大脑中动脉M5段2例,大脑前动脉A4段1例。3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太细,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给予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左侧肢体偏瘫,其余7例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3-01—2019-04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采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最大径、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弯曲角度)。随访脑血管造影3~20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对所有35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弹簧圈栓塞,其中3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中均未破裂出血,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不能完全填入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个,次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个。术后半年复查造影,27例复查DSA,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不完全闭塞5例。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有效手段,治疗关键是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的资料。按Hunt-Kosnik分级,其中0级3例,Ⅰ~Ⅱ级14例,Ⅲ~Ⅳ级3例。共22个动脉瘤,其瘤体最长径均≤3 mm,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和眼动脉瘤分别为4个,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各2个,脉络膜前、垂体上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采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22个动脉瘤,其中3个辅以支架,2个栓塞过程中临时使用球囊。结果 22个动脉瘤均被栓塞,其中6个(27.3%)达致密栓塞,余16个(72.7%)为不完全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弹簧圈解脱后部分脱出支架网眼1例,而后再置入1个支架将其贴在两层支架之间。20例患者临床随访6~36个月,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比较安全,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立刻再行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致密栓塞30例(76.9%),不完全栓塞9例(23.1%),其中瘤颈残余5例和部分栓塞4例。39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有3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DSA复查显示,25例致密栓塞患者的动脉瘤无复发;9例不完全栓塞患者中,除2例患者无变化外,其余患者均动脉瘤完全闭塞。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满意,是其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6例,使用3D电解脱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6例,球囊辅助技术12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4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2例 ,次全栓塞 10例,不全栓塞4例。本组死亡3例,其余43例,出院时GOS评分为4~5分。结论 “网篮”编织技术、球囊辅助技术、 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等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何种技术需要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载瘤动脉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01—2016-06 78例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支架辅助2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中3例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发生弹簧圈逃逸,未出现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70例(89.74%),非致密填塞8例(10.26%);按照GOS评分评估,恢复良好59例(75.64%),轻度残废15例(19.23%),重度残废3例(3.8%),死亡1例(1.28%)。65例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6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有瘤颈残留但动脉瘤无变化,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对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通过采取相应的介入操作技巧,选择血管内治疗是安全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