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3-01—2019-04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采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最大径、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弯曲角度)。随访脑血管造影3~20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对所有35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弹簧圈栓塞,其中3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中均未破裂出血,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不能完全填入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个,次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个。术后半年复查造影,27例复查DSA,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不完全闭塞5例。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有效手段,治疗关键是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栓塞治疗的意义、可行性及相关事宜。方法 对32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在3d内施行栓塞治疗,微导管选用Tracker、Excel、Prowler、Rebar或Echelon系列,栓塞材料选用GDC、EDC或Orbit。结果 动脉瘤90%栓塞20例、95%栓塞8例、完全栓塞4例,死亡4例。结论 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栓塞可减少再出血的风险,操作受血管痉挛的影响较小,对血管痉挛有治疗作用,术后需辅以“3H”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6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41例,预后不良2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OR=11.453,95%CI:1.888~69.495,P=0.008)、合并脑内血肿(OR=6.665,95%CI:1.298~34.236,P=0.023)、合并脑梗死(OR=11.353,95%CI:1.909~67.520,P=0.008)是影响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合并脑内血肿、合并脑梗死,预后较差。这些因素可评估此类病人近期预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5.
6.
7.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动脉瘤689枚,未破裂动脉瘤25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栓塞前后的影像学(包括头颅CT、TCD、DSA)和栓塞术后次日首次颅内压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早期再次破裂,占同期接受栓塞治疗患者的0.9%(6/689)。其中4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再次破裂患者中高颅压、高Fisher分级及循环时间延长者的比率远高于无再次破裂者。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1)栓塞不够致密;(2)栓塞当时显影的动脉瘤非真实大小。破裂后血管痉挛、颅高压、动脉瘤周围血肿等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瘤非真实显影的原因。栓塞术后早期复查DSA或进一步治疗可能会减少栓塞术后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介入栓塞此类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所有患者均全麻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栓塞,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介入材料的合适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 1996年 3月至 2 0 0 0年 5月 ,用微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2 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16例 ,年龄 2 8~70岁 ,平均 4 5岁。 2 9例脑CT检查有SAH ,合并脑内血肿 5例 ,其中位于额颞叶 1例 ,颞叶 2例 ,前纵裂额底 2例 ,并破入脑室 ,血肿量 10~ 30ml左右。动眼神经麻痹 1例。发病到入院时间 :1~ 4天 2 6例 ,5~ 10天 3例。入院到脑血管造影时间 :1~ 4天 12例 ,5~ 10天 17例。动脉瘤栓塞治疗时间 :1~ 4天 3例 ,7~ 14天 18例 ,15天以上 8例。全部病人都做了脑CT和DSA全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的102枚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分析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类型、频率、相关因素和后果。结果发生并发症的有16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脱出1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6例患者无神经功能异常,3例患者具有暂时性神经功能异常,6例患者具有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死亡。与治疗相关性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8%和0.98%。结论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和应用裸金属圈栓塞一样安全,生物活性物质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应用Matix弹簧圈栓塞远段、较小动脉瘤应慎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的19例(20枚动脉瘤)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支架均一次性或通过术中适当调整正确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7枚(85.0%),Ⅱ级3枚(1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5例,4分4例。1例出现无症状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移位或死亡。19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15例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24个月,1例动脉瘤术后27个月复发。结论 对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和可靠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mm)的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13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8个动脉瘤,其中57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81个宽颈动脉瘤中,74个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7个以支架覆盖瘤颈(1例为双支架套叠置放)。结果成功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131个,成功率为94.93%;弹簧圈和动脉瘤平均体积分别为(6.77±5.08)mm3和(9.71±4.43)mm3,平均弹簧圈栓塞容积比为(31.96±14.02)%。按Raymond分级方法,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19个(86.23%),瘤颈残留12个(8.70%),瘤腔残留7个(5.07%)。术中发生并发症16例(11.59%),其中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例。术后30d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1级,4例;2级,13例;3级,11例;4级,42例;5级,63例。5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7.11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004年.我们对3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为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疗效良好。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0岁。24例为第1次出血,6例曾有SAH史。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2例。7例后交通动脉瘤有动眼神经压迫症状,3例椎-基底动脉瘤有脑干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I级26例,II级8例,III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术30例(观察组),行腰椎穿刺术3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1 d,两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7、10 d,两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较术后1 d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癫痫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可显著减少脑血管痉挛和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Axium? Prime 系列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栓塞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使用Axium? Prime 系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LVIS支架辅助栓塞1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结果 术后即刻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21例,Ⅱ级9例,Ⅲ级2例。术中1例(3.13%)动脉瘤破裂,没有弹簧圈逃逸、血栓事件等。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26例,中残4例,重残2例。32例术后随访5个月,动脉瘤均没有复发。结论 对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使用Axium? Prime系列弹簧圈,采取正确的介入操作技巧进行栓塞治疗,是安全的,复发率低,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特点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共35个)颅内动脉瘤老年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形态,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7个,球囊辅助技术8个。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23个,次全栓塞8个,不全栓塞4个。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18例,4分(轻度残疾)8例,3分(重度残疾)2例,2分(植物生存)1例,1分(死亡)3例。结论老年动脉瘤患者基础疾病多,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老年破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9年6月使用T型动脉瘤夹夹闭治疗的24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0例,1分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4例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DSA或CTA,仅1例瘤颈残留,其余23例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是可行的,是一种安全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