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Id-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检测5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Id-1表达。结果I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2%、33.3%、10.00%,涎腺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以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涎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1.6%和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Id-1过表达;Id-1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Id-1可能作为有效靶点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a,SACC)中的表达,并探讨与SACC的临床特点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30例SACC中nm23的表达,分析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点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12例nm23基因阴性表达病例中11例发生转移,肿瘤转移率91.7%,而18例nm23基因阳性表达病例中5例发生转移,阳性表达者肿瘤转移率仅为38.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检验等出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与腺样囊性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即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易发生转移,而阳性表达时不易发生转移。并发现nm23基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nm23在口腔腺样囊性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峰  王虹  赵为之  李薇  李琼  庄丽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1,28(2):121-123,F003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MMP-2和MMP-9表达情况,评估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浸润和淋巴 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5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以抗MMP-2和MMP-9单克隆抗体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 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MMP-2和MMP-9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92%和 79.25%;有神经浸润的腺样囊性癌其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远高于无浸润者(P<0.05,P<0.05);随 着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增高,淋巴结转移率也增高(P<0.05,P<0.05)。结论提示MMP-2和 MMP-9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易侵犯神经的特性及发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及判断预后资料。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10年随访观察。结果:36例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阳性表达12例(33.3%);实性型中P16蛋白阳性率(0)明显低于筛孔型和腺管型P16蛋白阳性率(4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有神经侵犯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45.45%,无神经侵犯P16癌组织中蛋白阳性率为2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8.33%)低于无复发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45.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P16基因突变、缺失与腺样囊性癌病理类型有关,其表达水平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恶性度,是评价侵袭性和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同源基因。其中XAGE-1b基因为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结论:与ACC-2相比ACC-M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获得有关,此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腺样囊性癌肿瘤转移分子机理以及肿瘤转移控制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和E-钙黏着蛋白(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1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ESM-1和E-cad的表达。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ESM-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涎腺组织(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侵犯神经无相关性(P〉0.05)。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呈低表达,E-cad低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显著相关(P〈0.05)。癌组织中ESM-1和E-cad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ESM-1和E-cad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有相关性。E-ca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VD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0%(28/40),MVD均值为(51.2±6.6),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涎腺恶性肿瘤E-钙粘蛋白(E-cadherin.E-CD)的表达情况,评估其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37例腺样囊性癌、8例恶性混合瘤,以抗E-CD多克隆抗体用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涎腺导管上皮及良性肿瘤细胞E-CD表达正常,而81.2%(69/85例)涎腺恶性肿瘤E-CD表达减弱或消失。E-CD的失表达主要发生于有神经或血管浸润的腺样囊性癌(P<0.05)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涎腺恶性肿瘤(P<0.05)。结论E-CD的存在与否可能决定涎腺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CXCL12/CXCR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周围神经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涎腺腺样囊性癌病例标本41例,舌癌病例标本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标本20例,正常神经组织标本20例.所有标本均制成4 μm厚的切片.应用EnVision法检测CXCR4在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内的表达以及CXCL12在周围神经组织内的表达.结果:腺样囊性癌癌组织内CXCR4阳性表达率为63.41%,显著高于舌癌(36.67%)及多形性腺瘤(35%)(P<0.05);周围神经组织内CXCL12高表达(64.38%),在腺样囊性癌内的神经组织与舌癌内的神经组织及正常神经组织中CXCL12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趋化因子CXCL12在周围神经组织内高表达,提示CXCL12/CXCR4可能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传铭  葛明华  凌志强  谭卓  徐家杰  陈超 《浙江医学》2010,32(12):1763-1766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以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法检测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相应的正常涎腺组织中RUNX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比较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19例腺样囊性癌及其匹配的正常涎腺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以分析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时定量qMSP结果显示腺样囊性癌及其相应正常涎腺组织中其RUNX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48.81±5.81)%和(27.98±3.84)%,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腺样囊性癌中RUNX3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匹配的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P<0.001),提示RUNX3基因甲基化是引起RUNX3蛋白表达下调的原因之一,也与肿瘤的发生相关.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5'-CpG岛高甲基化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是一高频分子事件,与该基因的表达缺失显著相关,是RUNX3基因表达缺失的主要机制之一.RUNX3基因甲基化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CD44v6、ki-67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CD44v6、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CD44v6的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而Ki067主要在胞核。CD44v6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CD44v6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质浸润和癌灶大小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过表达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低表达者。结论:CD44v6的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唯一决定因素。CD44v6的检测对于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食管上中段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 ,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方法 对 90例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及病理证实的食管上中段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 5 6 .7% ,转移度 11.2 %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 ;有淋巴结转移者 5年生存率 (9.80 % )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43.5 8% ) (P<0 .0 1)。 结论 食管上中段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上、下双向性及远距离纵轴扩散的特点 ,淋巴结转移程度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对病期较早的食管癌病例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 ,选择“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端粒酶催化蛋白基因(hTRT)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4例标本,其中正常口腔粘膜6例、上皮非典型增生15例、口腔粘膜鳞癌33例。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TRT的mRNA表达较弱,阳性信号仅局限于上皮基底层及副基底层间,阳性率16.67%(1/6);上皮非典型增生中hTRT的mRNA阳性表达见于多层上皮细胞,并随细胞异形性增高而表达增强,阳性率60%(9/15);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hTRT的mRNA有较强阳性表达,阳性率87.88%(29/33);OSCC组织中h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端粒酶hTRT基因的表达在O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法建立SD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48,72,96,168h)组,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亚甲蓝染色及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体缺失明显,缺血脑区微血管肿胀变形,白细胞粘附、浸润;缺血再灌注后24h皮质及海马ICAM-1表达均显著升高,48h达高峰。可维持7d。结论 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对肝纤维化大鼠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行IL-10干预实验。取对照组、模型组及IL-10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析在肝纤维化进程不同阶段大鼠肝组织IGF-1R4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CCl4诱导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IGF-1R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经Ridit分析,对照组与模型组IGF-1R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干预组IGF-1R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IL-10干预时间的延长,IGF-1R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减弱。结论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IGF-1R阳性表达增强,外源性IL-10可降低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IGF-1R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组织蛋白酶D定量测定对乳腺癌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Cath-D)活性变化对乳腺癌的预后价值。方法 检测67例乳腺癌样本(其中淋巴结阴性37例,淋巴结阳性30例)及32例乳腺良性病变样本中Cath-D的活性,研究其预后价值。结果 (1)乳腺癌样本中的Cath-D的活性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样本及正常组织样本(P<0.01)。(2)67例乳腺癌样本中,淋巴结阳性样本中的Cath-D的活性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者(P<0.05)。(3)Cath-D的活性与肿瘤大小(P<0.05)、组织学分级(P<0.05)、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P<0.0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结论 Cath-D的定量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比较结肠癌肝转移 40例 (转移组 )及同期无肝转移结肠癌 35 7例 (对照组 )病理因素及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结果 结肠癌肝转移原发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 (37.5 % ) ,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肠壁浸润深度深 ,转移组组织学以高分化型腺癌为主 (72 .5 % ) ,转移组血清 CEA水平增高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年龄、肿瘤浸润周径、肿瘤大体分型对肝转移影响不大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多发生于乙状结肠、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全层、高分化型癌及 CEA水平高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 D(Cath- D)、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性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测胃癌、单纯性胃炎、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癌旁组织、胃窦粘膜中 Cath- D、GST的活性和手术前后血清 GST活性。 结果  (1)胃癌组的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及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P<0 .0 1) ,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 (P<0 .0 5 ) ,Cath- D活性与单纯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胃癌组织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癌旁组织中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织 (P<0 .0 5 )。 (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ath- D活性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P<0 .0 5 ) ,GST的活性在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 Cath- D的活性与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 (P<0 .0 1)、按 TNM的分期 (P<0 .0 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 ,而 GST的活性与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 (P>0 .0 5 )。 (5 )胃癌手术后 10天血清中 GST的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前 (P<0 .0 1)。 结论 Cath- D、GST活性联合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监测癌前病变进展及预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与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法并在流式细胞仪上对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CD62P、P10进行检测,同时跟踪检测病人血气和呼吸功能,以了解它们之间关系。结果 肺心病病人血小板异常活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活化程度与PaO2、呼吸功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血小板异常活化能加重肺心病病情,应用抑制血小板活化药物和适当抗凝可能有利于肺心病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