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血瘀证舌质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瘀证舌像的量化诊断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照观察了 352例血瘀证舌质和2 1 8例非血瘀证舌质的改变 ,并进行了舌质 RGB的量化观测 ,结果 :血瘀证病人以淡紫舌、紫暗、紫红、青紫比例显著多于非血瘀证组 ,淡红、红绛及淡白舌较非血瘀组为低 (P<0 .0 1 )。血瘀证胖瘦、齿痕舌形变化与非血瘀证无统计学差异 ,而血瘀证患者瘀点瘀斑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血瘀组 (P<0 .0 1 )。血瘀证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非血瘀组显著降低 (P<0 .0 1 ) ,绿色分量 G值两组接近 (P>0 .0 5) ,而蓝色分量 B值显著增高 (P<0 .0 1 )。因此 ,舌质 RGB对血瘀证量化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4.
舌下络脉与传统舌象对血瘀证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舌下络脉表现对于血瘀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血瘀证较多见且较典型的三种疾病(冠心病、肺心病与原发性痛经),按目前诊断血瘀证统一标准区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分别计算舌下络脉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正确指数,并与传统瘀象舌进行对照,从而探讨舌下络脉对血瘀证的诊断价值.结果在上述三种疾病中,舌下络脉的病变程度与血瘀证有一定关联性,但无论以舌下络脉的哪一种变化程度作为判定标准用于诊断血瘀证,均不能同时获得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准确率亦不甚高,而其正确指数更低,与瘀象舌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舌下络脉对于血瘀证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意义,但其诊断价值与传统舌象有较大差异,尚不足以作为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舌下络脉诊"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舌下络脉诊”也称“舌下望诊法”,为络脉诊法的分支,是中医舌诊的组成部分。笔者在跟师临证期间,学习到王老师诊脉察病,四诊合参、注重舌象,而且非常注意舌下络脉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舌下络脉”是“舌诊”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中医诊病辨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下络脉诊”起源甚早,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气府论篇》中说:“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灵枢》中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噤黄候》曰:“心脾两脏有淤热所为,心主干舌,脾之络脉出于舌… 相似文献
6.
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循行于脉道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其化生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施泄于肾,共同完成着“血主德之”的生理功能。血瘀是疾病的一种基本病理变化。凡高经之血滞留某处,或血行受阻,停积经脉或器由之内,均属瘀血。由瘀血而引起种种病证为血瘀”上。其临床表现刺痛,紫纣,肿块,出血及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细涩。《索问》一书关于瘀血病名有“血脉凝泣”、“血凝泣”、“恶血”、“留血”、“时血”及“脉不通”等多种。《素间‘刺腰痛论》篇指出“得之举重,… 相似文献
7.
血瘀证舌质定量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化血瘀证的定量诊断,运用“中医舌诊自动识别系统”对血瘀证舌质的定量诊断进行研究,同时应用多因素判别分析方法对血瘀证舌质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不同舌质其RGB分布是有区别的;血瘀证舌质计算机自动识别结果与肉眼观察总符合率为86.34%;应用Bages准则多因素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其符合率为90.63%。从而使血瘀证舌象诊断更客观、更规范,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弥补了目前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10.
11.
舌下络脉诊法古已有之,现代更从微观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其对诊断血瘀证有重要作用.把DME方法应用于血瘀证的舌下络脉诊断研究中,将进一步证实舌脉诊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36-2538
目的:评价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1例高脂血症患者按中医舌象辨证分为痰浊舌象组、血瘀舌象组、气血不足舌象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脂四项、颈动脉超声的变化;另对83例门诊具有痰浊或/和血瘀舌象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拟调脂饮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舌象辨证中痰浊舌象及血瘀舌象组占多数(73%)。一般资料痰浊舌象组发病年龄相对年轻,病程最短;而虚证舌象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血瘀舌象组在两者之间。进一步实验室指标观察痰浊舌象组以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尤以TG升高为主(P0.01);血瘀舌象组表现在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TC升高为主(P0.01);而虚证舌象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降低(P0.01),血瘀舌象组和虚证舌象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对83例具有痰浊或/和血瘀舌象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拟调脂饮治疗,患者TC、LDL-C、TG均明显下降(P0.01),但HDL-C无明显变化。结论: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血瘀证血液理化特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血瘀证的证型实质。方法:检测21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高切速全血粘度(ηHB)、低切速全血粘度(ηL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压积(HCT)及血清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血浆纤维蛋白原(Fb)、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TXA_2)的浓度。结果:气滞血瘀组ηLB、A显著升高,PGI_2/TXA_2明显下降,血液呈高聚状态;阴虚血瘀组CH、HCT、Fb、AI、ηLB明显增高,血液呈高浓、高凝、高聚状态;痰浊血瘀组ηLB、ηP、TG显著升高,血液里高粘状态;气虚血瘀组仅ηHB有所升高,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提示血瘀证的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生化物质基础,血液理化特性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为血瘀证进一步分型论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治未病”思想肝病不同血瘀证舌色与舌下络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不同血瘀证舌色及舌下络脉的瘀血程度。方法:用RGB值定量分析及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结果: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淡红舌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青紫舌与各血瘀证的舌质RGB值的观察表明: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舌下络脉主干充盈度相比较,湿热瘀滞证多见饱满隆起弯曲,占91.4%;各组主干充盈度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舌下络脉多见双支干、多支干,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占60%,气虚血瘀证多见双支干,占64.7%;各组主干形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瘀程度越重,蓝色分量B值越高,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说明青紫舌的瘀血程度大于其他瘀血舌;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饱满隆起弯曲,说明湿热瘀滞证的瘀滞程度大于其他血瘀证的瘀血舌,说明肝病瘀血舌象舌下络脉主干形态和主干充盈度的临床观察可作为肝病不同血瘀证微观证型分类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并总结祛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祛瘀通络法,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后比较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在疾病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心电图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方面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祛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其舌质多有不同程度紫暗改变,但肉眼观察误差大,也不便于定量比较。采用物理舌诊仪及 DM80-6型舌表浅血流量测定仪,对52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50例健康人,以及26例经活血化瘀治疗前后患者舌分光定量及舌表浅血流量测定,结果:患者较正常人舌分光中紫光值增大,红光值减少,舌表浅血流量减少;而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后患者舌分光紫光值减少,红光值增大,舌表浅血流量增加。提示舌分光定量及舌表浅血流量测定,可为冠心病血瘀证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价定量、可比参数。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25-1827
目的:分析挖掘血瘀证的疾病、兼夹证及证素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方法:检索CNKI和VIP数据库中2007年1月—2013年6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研究的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证型、证素进行规范化整理的基础上,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中医临床研究文献1509篇,中医疾病排序前10位的依次为胸痹、中风、消渴、癥积、水肿、眩晕、心悸、心痛、胃脘痛、头痛;西医疾病依次为冠心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脑梗塞、高血压、心力衰竭、盆腔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肺恶性肿瘤。中医证型依次为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瘀血阻络、心血瘀阻、湿热瘀阻、肾虚血瘀、阴虚血瘀、瘀阻胃络等。病位证素依次为心、肝、经络、脾、肾、胃、肺、筋骨、胞宫、大肠。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气滞、热、湿、阴虚、阳虚、外风、寒。结论:基于中医文献,利用频数统计总结的血瘀证在中西医疾病、兼夹证及证素的分布规律基本上反映了血瘀证主要病机,能为临床医生辨证论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明确血瘀证诊断的400例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冠心病、肺心病、中晚期胃癌等患者的舌象主要客观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淡紫、紫、青紫、绛紫、淡晦而暗、黄瘀等舌色,均系人体血瘀证舌色;瘀斑、瘀点、条纹线,舌下静脉宽度,静脉形态及隆起物,B 超所提示的舌内静脉宽度、舌组织透声度,舌尖微循环的主要血瘀改变,舌阻抗波形的改变等,对诊断血瘀证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各项指标的血瘀组与非瘀证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均<0.01~0.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