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斌  李凤  王军大 《中国医疗设备》2021,(5):99-102,121
目的 探究3.0 T磁共振IVIM成像在鉴别原发性肺部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12例)和恶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IVIM-DWI检查,b值分别为0、100、200、400、600、800、1000、1500 s/...  相似文献   

2.
肺癌在大多数国家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范围内新增肺癌约66万例,在我国也是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肺部占位性病变是肺癌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ET/CT可同时得到病变的解剖学信息和代谢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旨在探讨PET/CT在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增强CT及联合检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鉴别诊断效果。 方法 以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宁海县第一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就诊的12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增强CT检查,统计超声造影、增强CT和联合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灶大小的肾脏占位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 结果 对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性病变,联合检查灵敏度(96.47%)和准确率(93.65%)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水平(78.82%和74.60%),均P<0.017,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单独检查的灵敏度(88.24%vs. 84.92%)和准确率(84.92%vs. 7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三种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联合检查的灵敏度(94.34%)和准确率(91.78%)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67.92%和64.86%),均P<0.017,且超声造影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率(88.68%和85.14%)显著高于增强CT水平(67.92%和64.86%),均P<0.017。 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超声造影对于小体积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优于增强CT,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5.
邵艳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6):4945-4948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联合三维重建对肺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肺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SCTA检查,并将检查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检查后行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比较良恶性病变患者MSCTA三维重...  相似文献   

6.
邓成清  张萍 《吉林医学》2015,(3):485-486
目的: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48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CT诊断为良性38例,包括肝血管瘤28例,肝囊肿8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恶性10例,都为原发性肝癌。恶性患者的实质期碘比值明显少于良性患者(P<0.05),不同患者的动脉期和门脉期碘比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有很好的鉴别价值,应用有助于了解肝脏病变导致的异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8例腹部平扫检查和增强扫描。结果: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治疗18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脾囊肿10例,脾损伤1例,脾转移瘤4例,脾脓肿2例,脾脏淋巴管瘤1例。结论:CT是诊断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能明确肿块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8.
常规胸片密度分辨率低,对纵隔内结构的显示不理想。而CT密度分辨率高,且为横断扫描,无重叠,所以,对纵隔的显示极有价值。当纵隔形态、密度、结构、发生改变时,CT对病变的检出率可达100%。运用CT值的测定和增强扫描前后值的对比,可明确病变的大致组织成分(脂肪、钙化、软  相似文献   

9.
刘文亚 《新疆医学》2000,30(3):201-203
增强CT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灶的检查诊断,螺旋CT的出现更加完善了CT检查的诊断作用。本文复习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分析各种常规肝脏增强CT检查技术的不足之处,介绍螺旋CT肝脏检查技术,比较常规CTAP和螺旋CTAP的差异,评价螺旋CT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检查中的优势,认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笥准确性,并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眶内占住性病变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2例眼眶内占住性病变的口表现。结果眼球肿瘤10例,炎性假瘤8例,血管瘤6例,泪腺混合瘤2例,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各1例,脑膜瘤1例,转移瘤2例。结论CT对眼眶占住性病变定住诊断准确,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征象的诊断与鉴别。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相符率。结果:本组120 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中,术前CT诊断为良性病变89例、恶性病变31例,该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对比:两者微小钙化、无包膜、边缘不清及病灶是否单发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壁结节及强化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术前诊断,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其良恶性;病灶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细小钙化、无包膜是甲状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包膜完整、结节呈囊性多为良性病变,仔细观察CT征象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关键词】甲状腺;螺旋CT;良恶性病变;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肺占位性病变双重血供CT灌注(dual-input CT perfusion,DI-CTP)的可重复性、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能力及与病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1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的DI-CTP检查,由两名观察者单独进行DI-CTP参数测量,获得病变的肺动脉血流量(pulmonary flow,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ronchial flow,BF)及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并计算灌注总量(total perfusion,TPF)。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分析良恶性病变DI-CTP参数的差异;并对其中94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进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分析DI-CTP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达到良好以上(ICC>0.90)。良恶性肺占位的BF、PF、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良恶性肺占位间的M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PF及TPF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320排容积DI-CIP可重复性良好,其参数可反映肺占位性病变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为鉴别肺占位的良恶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78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病理诊断中遇到的问题.结果 478例活检组织明确诊断357例,占74.69%;357例明确诊断患者中,良性病变61例,占17.09%,主要包括肺结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64例,按照疾病程度分为大面积肺栓塞组(48例)、次大面积肺栓塞组(56例)和非大面积肺栓塞组(60例)3组,对3组患者V/Q显像与CTPA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肺V/Q显像总检出率为91.46%,CTPA总检出率为90.24%,2种方法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对A、B、C组阳性检出率不同,A组CTPA检出率明显高于肺V/Q显像,B、C组V/Q显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83、5.02、5.13,P均<0.05)。结论:肺V/Q显像与CTPA诊断栓塞各有优缺点,临床中根据患者情况结合应用,为治疗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扫描及灌注成像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70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根据肿块良恶性分为良性组28例和恶性组42例,全部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盆腔灌注扫描,对两组肿瘤的形态学及灌注指标比较。结果①CT平扫显示,恶性组肿块边界清晰者[9.5%(4/42)]明显少于良性组[75.0%(21/28)],盆腔淋巴结肿大[95.2%(40/42)]明显多于良性组[21.4%(6/28)],瘤体最大直径及扫描增强CT值[(5.74±2.39)cm、(33.25±10.38)Hu]明显明显高于良性组[(3.20±1.18)cm、(26.82±8.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扫描后处理显示,恶性组血流(BF)、血容(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155.26±55.20)mL/(100 g)、(6.37±1.25)mL/(100 g)、(18.17±2.84)mL/(min.100 g)]明显高于良性组[(62.03±32.14)mL/(100 g)、(4.58±1.04)mL/(100 g)、(13.77±3.43)mL/(min.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6.24±1.18)s]明显低于良性组[(7.89±2.1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有效评价盆腔肿块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在观察肿块形态特征的同时,对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定量观察,利于肿块良恶性的判定,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及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部癌性空洞和其他空洞的CT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要点,提高各种疾病空洞的诊断率.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的81例伴有空洞的肺疾病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空洞发生的部位、大小、内容物、壁厚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81例患者中,肺癌、肺结核、肺脓肿、干酪性肺结核、肺霉菌感染和肺囊肿的空洞位于病灶中心的比例分别为23.8%(10/42)、73.6%(14/19)、25%(2/8)、20%(1/5)、100%(5/5)和50%(1/2);肺癌和肺结核空洞位置偏心的比率分别为76.2%和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空洞部位上叶以干酪性肺炎为最高,为80%,肺癌和肺脓肿部位下叶的比率分别为69.0%和1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洞平均直径的测量结果:肺癌和干酪性肺炎两者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壁CT强化幅度结果:肺癌与肺脓肿、肺癌与肺霉菌感染CT幅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壁平均厚度结果:肺癌、肺结核和肺脓肿的空洞壁平均厚度均比较高.肺癌与肺结核、肺脓肿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空洞性病变的发生部位、空洞壁的厚度及形态对鉴别伴肺癌空洞与其他肺疾病空洞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肝容积灌注CT成像(VPCT)评估兔肝血流灌注及体积对肿瘤坏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兔肝VX2移植瘤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在术后14 d通过全肝VPCT并获得相应的灌注参数,测量并计算实验组肿瘤体积(TV)、肿瘤坏死率(TNR)。检查完后对所有实验组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癌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灌注血流量(BF)、灌注血容量(BV)、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癌旁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BF、BV、ALP、PVP、H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NR与ALP、HPI呈负相关(r =-0.410和-0.356,均P <0.05),TNR与BF、BV、PVP无相关性(r =-0.016、-0.155和0.256,均P >0.05);TV与BF、BV、PVP、ALP、HPI无相关性(r =0.062、0.292、0.140、0.142和0.014,均P >0.05);肝VX2移植瘤TNR与TV无相关性(r =-0.098,P >0.05)。HE染色发现肿瘤边缘区为富含血管的环形癌组织,中央为坏死区。结论 兔肝VX2移植瘤TNR与全肝VPCT反映的肿瘤动脉灌注高低有关,与TV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对25例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中24例已确定原发肿瘤,其中1例乳腺癌患者肝内病变曾误诊为肝血管瘤,随访证实为继发肝癌。1例未确定原发肿瘤者经肝活检穿刺证实为继发肝癌。结果:25例继发肝癌中,原发灶来源于消化系统肿瘤较多(52%)。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清晰,病灶直径<3cm居多。平扫绝大多数为低密度灶,增强呈边缘性强化,半数以上(16例)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或圈饼征等特征性改变。结论: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只要我们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大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以及CT诊断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4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MRI影像学检查以及CT影像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40例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中,有13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有6例患者为髓母细胞瘤,有6例患者为脑转移瘤,有6例患者为室管膜瘤,有8例患者为血管母细胞瘤,有1例患者为脑膜瘤。不同病变的患者,影像学的表现情况也存在差异性。在小脑半球肿瘤的定位诊断上,MRI以及CT的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3%。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MRI检查以及CT检查,能够有效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彩超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彩色多谱勒超声对甲状腺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高(X^2=4.7135,P〈0.05),甲状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及血流指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