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循经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处于Brunnstrom分期Ⅰ‐Ⅴ期,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认知障碍,但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循经推拿结合现代康复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给予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平衡能力(BB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 B I评分)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之间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较单独使用现代康复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循经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循经按摩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本科室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即运动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与护理,同步运用中医循经按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1、2、3个疗程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ADL)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过治疗和对症护理,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1),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B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也有提高(P〈0.01),同样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经按摩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显著提高,明显优于常规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和脑保护),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干预.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7天(T1)、治疗14天(T2)、治疗28天(T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在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理论基础上电针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障碍的影响。 方法 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经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和治疗组(头穴久留针结合Brunnstrom不同分期电针不同穴位配合康复治疗),每组50例。评估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Berg平衡评分(BBS)、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SFMA)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Holden FAC)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针刺及康复疗程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双休日不治疗,连续8周;患者均评估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 结果 治疗4周和8周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较治疗4周时,2组组内BBS均有升高(均P<0.05)、SFMA亦有升高(均P<0.05)和Holden FAC的等级均提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均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BBS、SFMA和Holden FAC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头穴长时间久留针,同时依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患者肢体功能的不同状态电针不同穴位,这种综合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卒中后的偏瘫患者站立平衡的功能,同时可改善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依据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负面情绪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负面情绪和神经功能评分上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负面情绪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用于脑卒中,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神经缺损程度,促进整体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以肩手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基于Brunnstrom理论探讨SHS不同时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BrunnstromⅠ期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建立,Brunnstrom Ⅱ~Ⅲ期平衡肌群间肌张力,Brunnstrom Ⅳ~Ⅵ期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强化运动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runnstrom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和Brunnstrom技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采用Fugl-Meyer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平衡功能、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价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LE、BBS和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Brunnstrom技术治疗组治疗后FMA-UE、FMA-LE、BBS和SSQOL评分均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尤以Brun... 相似文献
8.
9.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行Brunnstroml~2期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早期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50例作为对照组不予早期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早期行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能降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Brunnstrom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阐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BrunnstromⅠ-Ⅱ期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2例;Brunnstrom Ⅲ期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卒中康复治疗,治疗组加做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和8周评估各组患者腕背伸肌最大表面肌电值和主动活动度(AROM),并进行上肢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腕背伸肌表面最大肌电值治疗8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高于同期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Brunnstrom Ⅲ治疗组腕背伸肌表面最大肌电值治疗4周时开始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Brunnstrom Ⅲ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8周开始提高(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治疗8周开始增加(P<0.05),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明显高于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Brunnstrom Ⅲ治疗组和对照组腕背伸肌AROM治疗4周时均明显提高(P<0.01,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FMA评分治疗8周时明显提高(P<0.05),且高于同期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BrunnstromⅢ治疗组FMA评分治疗4周开始提高(P<0.05),BrunnstromⅢ对照组治疗8周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runnstrom Ⅲ治疗组明显高于Brunnstrom Ⅲ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增加脑梗死患者腕背伸肌肌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54例发病12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予以步行功能评估,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6MWT、10MWT组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WT与治疗2周组内相比有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仅试验组患者10MWT组内较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2)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AC评级和FMA-LE评分组内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4周后FMA-LE较2周时有更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 治疗4周后,试验组步行周期较治疗前(P=0.003 5)、2周后(P=0.003 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周期,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2-7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 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 例与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 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 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 情况及10 m 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 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 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 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小腿前后肌群在体动力学变化的特点,为偏瘫患者肌肉功能在体评估提供新方法.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军区陆军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26例恢复期偏瘫患者,另招募21名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受试者平卧于磁共振仓内,进行周期性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采集患者双侧小腿及正常对照左侧小腿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和比目鱼肌(SOL)的速度编码相位对比磁共振图像(VE-PC MRI).测量上述小腿肌肉的收缩速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周期性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时,患者患侧与正常对照比较,TA(1-8时相,8.900~21.120 mm/s比12.99~34.50 mm/s)、MG(12-19时相,13.60~13.28 mm/s比25.85~18.38 mm/s)及SOL(12-16时相,18.63~33.62 mm/s比27.68~47.22 mm/s)作为主动肌的收缩速度均明显下降(P<0.05);踝背伸时,患侧与正常对照比较,SOL/TA(2-9时相,0.81~0.82比0.27~0.44)、MG/TA(2-9时相,0.73~0.58比0.10~0.11)共同收缩水平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患者BBS评分与患侧小腿TA平均收缩速度(r=-0.69,P=0.001)及MG平均收缩速度(r=-0.47,P=0.01)成负相关,与健侧小腿TA平均收缩速度(r=-0.60,P=0.001)及MG平均收缩速度(r=-0.49,P=0.01)成负相关.结论 踝关节进行周期性屈伸运动时,脑卒中患侧TA、MG及SOL作为主动肌收缩功能下降,患侧踝关节背伸共同收缩水平增高,进而导致患者平衡功能下降.VE-PC MRI技术可以反映卒中后小腿肌群的功能变化,为肌肉功能在体评估提供新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musc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ankle dorsiflexors and plantarflexors between stroke patients at the chronic stage and healthy controls so as to provide a new method of assessing thein vivo muscl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From May 2008 to May 2009, 26 stroke patients and 21 age-and gender-matched normal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All subjects were positioned on a scanner table and requested to perform the voluntary movement of ankle flexion-extension. The velocity encoded phase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PC MRI )provided the images of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 TA), medial head of gastrocnemius muscle (MG) and soleus muscle (SOL) during a movement cycle. By measuring the calf muscle contraction velocity, the balance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Berg balance scale(BB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ores of BBS and the mean maximum velocit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eak velocity of TA( 1-8 phase,8. 900-21. 120 mm/s vs 12.99-34.50 mm/s), MG(12-19phase,13.60-13. 28 mm/s vs 25.85-18.38 mm/s)and SOL(12-16 phase,18. 63-33. 62 mm/s vs 27.68-47.22 mm/s) was lower in the affected sid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s during ankle extension(P <0. 05 ); During ankle dorsiflexion, the co-contraction index of SOL/TA(2-9 phase,0. 81-0. 82 vs 0. 27-0. 44)and the co-contraction index of GM/TA(2-9 phase,0. 73-0. 58 vs 0. 10-0. 11 ) was markedly higher in the affected side than the controls. The patient score of BB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velocity of TA ( r = - 0. 69, P = 0. 001 ) and GM ( r = - 0. 47, P =0. 01 ) in the affected side.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TA ( r = - 0. 60, P = 0. 001 ) and GM ( r =-0. 49 ,P =0. 01 )in the unaffected side. Conclusion During the movement of active ankle flexionextension, the velocities of TA, SOL and MG are lower in the affected side. The co-contraction index is markedly higher in the affected side during ankle dorsiflexion. This in turn leads to a decline of balance function in patients. VE-PC MRI can provide quantitative in vivo measurements of lower extremity muscle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65-168+173
目的 观察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对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60 例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技术,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 次,每周5 次,连续治疗4 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分级(MA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 指数(M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评分(SS-QOL)。结果 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上、下肢MAS 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FMA 评分、MBI 评分和SS-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下肢MAS 分级明显降低,且观察组FMA 评分为(61.67±5.87 分)、MBI 评分为(67.27±7.27 分)和SS-QOL 评分为(178.97±11.89 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 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能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改善偏瘫肢体运动活动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醉护理配合在高龄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进行手术的高龄骨科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其实施术前及术中麻醉护理配合,实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所有下肢手术高龄骨科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患者发生麻醉意外及由麻醉引起的并发症。结论: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有利于顺利完成麻醉及手术过程,显著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及紧张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的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生活护理,药物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比2组手术指标及2组的VAS评分.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的时间、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2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效果较好,建议应用. 相似文献
20.
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42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1周应用益气活血通脉中药,1周后抽取骨髓液,依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辨证循经的方法注射缺血肢体。术后在益气活血通脉方基础上,连服4~6周具有温阳、温经、通络作用的中药。观察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 I)、光电容积描记(photoplethysmography,PPG)、经皮氧分压(TcP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痛感、冷感、创面生长愈合等情况,进而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注射1~2周后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静息痛、冷感改善较明显;2周后下肢膝关节下10 cm处有不同程度的TcPO2升高和TcPCO2降低;4周后AB I有增加趋势;PPG波形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跛行距离延长;疮面愈合周期缩短。结论辨证循经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中药对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