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试点省份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非试点省份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2019年6月—7月采用自制问卷对全国非试点省份不同等级医院执业护士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问卷调查。 结果 来自华南、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地区127所医院的3 242名护士中,641名(19.8%)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1 541名(47.5%)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390名(60.8%)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护士认为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益处依次是,2 690名(82.9%)护士选择体现护理服务价值、2 557名(78.8%)护士选择提高收入、2 442名(75.3%)护士选择拓宽执业发展路径和促进护理学科发展,2 706名(83.4%)护士认为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增大了医疗风险及纠纷的弊端,担忧执业安全无保障;3 045名(93.9%)护士希望能从国家层面明确立法,以保障执业安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已婚、学历高、职称高、有房贷压力、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P<0.05)。 结论 非试点省份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较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影响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普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及宣讲,提升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况,旨在为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于2019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3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编制的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2%。结果362名护士中,34.25%(124/362)的护士愿意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52.21%(189/362)的护士持中立态度。40.33%(146/362)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方案了解程度一般,46.96%(170/362)的护士对其不了解;护士较倾向于以派单方式、在工作时间、距离医院较近的家庭从业。结论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有待提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政府及医院部门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应注重“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工作。同时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模式及规章制度,保障执业人员安全及切身利益,吸引更多优秀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态度、核心能力自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6月1日~7月1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态度及核心能力自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5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三甲医院的1139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76.7%的护士对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持积极态度;不同年龄、职称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的自评得分为(114.70±13.80)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婚姻状况、职称的护士核心能力自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对护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护士普遍对护患安全风险及医疗垃圾处理方面存在担忧;护士在核心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因此,建立精细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标准及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广东省试点医院符合“互联网+护理服务”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使用意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广东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疗机构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满意度调查问卷和使用意愿量表进行调查,分析试点医院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使用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实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医疗机构146家,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1 854名。护士使用意愿得分为(116.64±15.24)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院级别、所属科室、“互联网+护理服务”了解程度和上门服务次数是影响护士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满意度和使用意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65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满意度、“互联网+护理服务”了解程度和医院级别是护士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P<0.001),解释度为45.1%。结论 广东省符合出诊资质要求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究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制约因素,得到医疗管理体系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顺利实施。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以11名山东省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有意义的陈述,采用开放性初始编码、焦点编码、理论编码三阶段编码,提取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制约因素。结果 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制约因素抽取8个主题,分别为支持保障政策不完善、平台建设丞加强、护理双方存在安全风险、时间人工成本高、价格和医疗费用支付体系待完善、专科护士角色冲突、患者使用互联网平台能力弱,医用耗材及医疗废物处理等材料支持系统不成熟。结论 相关部门要健全政策制度,培养专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队伍,搭建和完善服务平台,建立材料仓库,建立价格体系及医保政策,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满足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俞柳韵  富晶晶  杨艳 《全科护理》2021,19(4):452-457
目的:了解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意愿,影响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因素,了解护士愿意从事的护理服务项目。旨在为上海实行开展此项目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执业注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630份,其中有679人表示听说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有701人听说过"网约护士",有143人听说过"滴滴护士",有473人没听说过。其中有869人愿意参加"互联网+护理服务",340人表示不愿意参加,421人表示无所谓。愿意参与的护士中有922人认为可以增加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性,有920人认为可以增加收入。不愿意参与的原因,有543人认为提供服务时出现纠纷难以处理,有507人认为如遇紧急突发事件,病人安全难以保证。结论:多数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较多护士担心在执业过程中病人和自己的医疗安全,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障法律法规是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探索由二级医院牵头,联合紧密医联体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熙心健康APP的“熙心养护”平台,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服务工作。目前通过700多例上门服务案例,为长期卧床的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等居家患者,提供专业的上门护理服务,发挥了专科护士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医联体之间优质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社区得到了推广及应用,周边老百姓反响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及服务项目的期望情况,以期为完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5名护士及150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和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250/255);共发放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148/150)。结果250名社区护士中有31.6%(79/250)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29.6%(74/250)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148例慢病患者中有50.0%(74/148)的患者不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48.0%(71/148)的患者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慢病患者需求较多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27.0%,40/148)、皮下注射(25.0%,37/148)、肌内注射(23.6%,35/148);社区护士执行意愿较高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42.0%,105/250)、静脉血采集(41.2%,103/250)、肌内注射(40.0%,100/250)。社区护士与慢病患者在期望的执业护士职称、期望的执业护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提升"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在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规章制度时,应对护患供需双方进行充分调研,以数据导向作为政策的落脚点,切实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试点地区专科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真实体验,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非试点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4月-8月对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10名非试点地区专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提取出3个主题:(1)网约护士具有多重角色认知;(2)“互联网+护理服务”带给网约护士收获感;(3)“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困难和挑战。结论 非试点地区专科护士在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己的多重角色价值,还收获了诸多积极体验,但“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非试点地区的推广与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亟需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群体的推动与助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注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我国互联网移动护理平台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0月—11月在湖南省8所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注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 521份,其中1 134(74.6%)名护士知晓该政策,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为889(58.4%)名。护士最愿意提供的前三项项目是:生命体征监测(79.3%,1 206/1 521)、心理护理(69.1%,1 051/1 521)、留置/更换导尿管护理(59.8%,909/1 521);最不愿意提供的三项项目是失禁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64.8%,985/1 521)、造口护理(64.6%,982/1 521)、压疮伤口换药(48.9%,744/1 52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护士,其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越强(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政策知晓情况、对“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探究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制约因素,以期促进相关服务的深入落实。方法 2022年2-4月,选取11名山东省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围绕“互联网+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及Colaizzi七步法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提取。结果 根据访谈结果提炼出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五方面制约因素,分别为:支持保障政策不完善,护患双方存在风险;时间成本较高,专科护士角色冲突;服务定价及医疗费用支付体系有待完善;老年患者互联网服务使用能力弱,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医用耗材及医疗废物处理等物联网支持系统不成熟。结论 相关部门需关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医疗安全及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培养专业的护理服务队伍、搭建并完善服务平台和物联网体系、优化服务收费及医保政策等措施,进一步促进造口伤口失禁专业“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良性发展,更好满足患者居家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编制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法形成量表的条目池;通过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初步形成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江苏省6所医院(2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2所一级医院)的825名护士进行正式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参与行为态度、主观行为规范、感知行为控制)、8个维度、17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7、重测信度系数为0.805。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与参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43(P<0.01)。因子分析提取出8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2.33%。结论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行为意愿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依托医院现有专科护理门诊资源,引入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成立以专科护理门诊为基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开展伤口护理、造口护理、PICC维护、糖尿病足护理、胃管置管、尿管置管等17个护理服务项目,采取“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对出院患者及孕产妇、新生儿、失能患者、高龄老人、癌症晚期等居家人群实施延续护理服务。2019年12月-2021年8月共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509人次,服务对象满意度为88.80%,且有81.54%的服务对象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该平台进行网约护士服务。以专科护理门诊为基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了居家服务对象个体化、多元化护理需求,提高了网约护士的综合能力与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开发“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 方法 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导,设计开发的平台具有用户端、护士端、平台管理系统3个端口,可提供基础护理、母婴护理、专科护理3个方面共22项服务内容及30项检验服务,选择1所市级医院、5所乡镇卫生院作为合作单位试运行平台,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截止至2020年3月,该平台共有注册护士247名、用户7 411名,完成服务1 941单,排名前3位的服务项目分别是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更换胃管及鼻饲、普通换药。系统评价好评率及电话随访满意度均为100%,护士认为平台满足了居家患者的专业照护需求,促进了居家患者健康,提升了护士的专业价值感,但平台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 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运行为保障患者居家健康及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创新渠道,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及服务人员配置,以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对医护到家服务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延伸护理服务、落实护士多点执业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选取淄博市6所医院的712名临床护士对医护到家服务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临床护士对医护到家服务参与意愿得分为(3.85±1.16)。66.85%的临床护士赞成医护到家服务形式。职称、是否为专科护士是影响临床护士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护士对医护到家服务参与意愿较高,仍需相关部门出台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对医护到家服务进一步的引导,激发高职称护士、高难度护理技术下沉,切实满足患者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岗前培训的需求,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以提高从业护士的专业水平能力。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广东省15所医疗机构的98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中,646人(65.62%)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其中99人(10.04%)参与过上门服务;28人(2.84%)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的,312人(31.64%)持观望态度,顾虑的原因主要有:担心人身安全、需要照顾家庭、自觉能力不足等。岗前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希望获得培训的前3项分别是:人身安全与风险防控(86.9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和预案(86.11%)、居家护理相关的实践操作(84.89%)。结论:多数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从业意愿较强,但希望获得更多的培训,同时在培训时间、培训模式、培训形式、考核方式上能更多元化,在政策层面上,能尽快出台相关规范化培训大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地方护理学会-医院三者加强联动,完善和规范培训内容以尽量同质化,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护士视角下“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障碍的原因,为顺利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21年6-11月北京市某三级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障碍的13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本研究共提炼出3个主题: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互联网+护理服务”障碍因素,“互联网+护理服务”期望因素。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实施时存在诸多障碍,临床可通过对护士普及“互联网+护理服务”知识、平衡多重关系、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积极防范执业风险、增加护士培训力度、积极应对状态焦虑,以及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力度等措施,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老年出院患者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和“互联网+护理服务”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即将出院的中老年患者共307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出院准备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及“互联网+护理服务”采纳意愿问卷开展调查,测量其自我效能水平、出院准备度及“互联网+护理服务”采纳意愿,使用SPSS 21.0 和AMO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出院准备度、自我效能和“互联网+护理服务”采纳意愿之间呈正相关(P<0.001);出院准备度既可直接影响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采纳意愿,又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对“互联网+护理服务”采纳意愿起间接作用。结论:自我效能在中老年患者出院准备度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提高此类人群的自我效能水平,提升其互联网医疗就诊意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索医联体模式下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摸索帮扶社区护理服务的做法。方法:选择18名专科护士作为人才资源,通过管理、技术、服务下沉社区,带动社区护理同质化。结果:提高了社区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得到了社区患者的信赖。结论:医联体模式下专科护士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服务连续和资源共享,推动了优质护理资源向基层辐射,带动了医联体社区护理系统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系统、全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为“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的岗前培训和考核提供科学的测评工具。方法 在护士岗位胜任力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以该指标体系为依据,应用于87名报名参加“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培训中,以验证其效果。结果 选取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等领域的18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9.0%和100.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88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79(P<0.001)。最终形成的评价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108项。87名参加培训的护士,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人数为45名(51.72%)。45名护士完成60例患者上门服务,患者对护士服务满意度为100.0%,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无投诉。结论 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能够对从业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供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