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提取半边莲多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对半边莲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方法:以半边莲为原料,用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提取多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半边莲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提取半边莲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4.0,料液比1∶40,超声波时间25 min,复合酶用量1.0%.结论: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具有提取率高、工艺简单、节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对半边莲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药材质量标准.采用硅胶GF254薄层板,以地奥司明、蒙花苷对照品及对照药材为对照,建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按四部通则方法对半边莲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查,测定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半边莲药材的特征图谱,同时以地奥司明、党...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半边莲配方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半边莲配方颗粒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别半边莲配方颗粒中的特征性斑点。结论:方法可行,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半边莲配方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半边莲配方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半边莲配方颗粒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别半边莲配方颗粒中的特征性斑点。结论:方法可行,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半边莲配方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乌梅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乌梅的历代本草考证,为乌梅资源的市场应用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结果:厘清了历代本草中乌梅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方法。结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乌梅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其在品种、采收加工、品质评价方面与现今基本一致,在产地方面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地榆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采收时间、品质评价及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据考证可知,地榆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以之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或其变种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的根。古代本草以其根绵软、肥大者为好,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长叶地榆;近现代著作则以根条粗、质硬、断面粉红或红色、无根茎及须根者佳,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地榆。地榆历代主流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偶见以醋炒、焙等方法炮制加工;自清代以来出现地榆炒炭使用并沿续至现今。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榆的经典名方使用长叶地榆的根入药,其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中药蜀漆的临床应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古籍、结合现代文献,从名称、基原、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等方面对蜀漆进行研究,由此展望今后科研与临床的研究方向。结果:基本厘清蜀漆的名称、基原、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等,也有个别尚有争议及存疑。结论:蜀漆的本草学考证明确了对其的大部分认识,争议及存疑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除截疟外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8.
地龙作为常用的动物药,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地龙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是由于朝代更替、古籍版本的缺失以及地龙本身品种的庞杂,致使其药用品种混乱。为了溯本清源,理清其正统药用品种,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并结合现代文献著作,对地龙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炮制方法等进行详细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地龙的名称、基原、炮制和主治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而在归经、毒性方面,历代本草均没有详细记载,尤其是对于地龙的毒性,历代记载不一,需要通过开展药理、毒理实验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鳖甲是临床常用药物,现代对鳖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鲜见文献研究.该文在系统查阅鳖甲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方书中的相关内容,对鳖甲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及用药禁忌进行全面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在基原上,古籍文献所载的鳖甲当来源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背...  相似文献   

10.
闾山竹是闽东地区畲族常用的草药之一,其名称、原植物种类等皆未见于历代本草。故该研究旨在通过对闾山竹进行名称考证,通过其植物形态学解剖及分类鉴定,判断其植物来源;并通过生药性状、组织构造、显微粉末特征,全面揭示该民族药的鉴别特征。结果表明:闽东畲药闾山竹的命名与当地民间信仰的闾山教有关,原植物是百合科万寿竹属的万寿竹(Disporum cantoniense (Lour.)Merr.),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并描述了其生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为充分了解、鉴别、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本草考证整理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梳理金樱子在历代本草中的名称、基原、产地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金樱子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其在本草中多以金樱子记载,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味酸、涩,性温、平,无毒,主归脾、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带等功效。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金樱子即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金樱子Rosae Laevigatae Fructus,其基原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现代基本一致,产地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收载于《中国药典》,然而古本草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名称混淆的现象.从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情况进行了梳理考证,为其临床使用和开发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现代所用土茯苓的基原植物最早以"禹余粮"之名记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花地丁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发现紫花地丁之名源于其花色及形态特征,其主要基原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所规定的Viola yedoensis为我国历代主流。紫花地丁以野生为主要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完整、色绿、根黄者为佳。古代紫花地丁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记载较少,多直接晒干后使用。建议经典名方中的紫花地丁基原、采收加工及炮制等可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项下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本草考证结合全国主产区生姜药材的质量评价,为经典名方研究中生姜的选择及其药食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结合现代文献报道,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等方面对生姜进行考证.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测定方法,对当前全国主产区生姜中的6-姜辣素,8-姜酚,10-姜酚含量及挥发...  相似文献   

17.
以本草典籍为基础,对杭菊的名称、基原、功效、历代品质评价、道地性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具体内容包括:杭菊名称由“甘菊”“茶菊”至“杭菊”的演变;杭菊古今应用品种的一致性;杭菊祛风明目、补肝肺、安肠胃等功效的确认;通过对杭菊历代品质评价考证,为杭菊商品规格等级及优质性评价提供支持;道地产区的变化;杭菊净制、切制及炮炙等炮制方法。研究为杭菊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药虎掌南星名称、产地、原植物、加工炮制进行本草学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确定了虎掌南星的名称演变过程,明确了其原植物和道地产区。结论为虎掌南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槟榔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药用部位、品质评价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槟榔之名多源于其形态、功效及产地,均以“槟榔”为正名。其主流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药用部位为其种子(槟榔)和果皮(大腹皮)。槟榔的道地产区为我国海南省。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体重、结实、无破裂者为佳。历代槟榔的主要炮制方法为净制、切制和炒制。因此,建议经典名方达原饮中槟榔使用棕榈科植物槟榔A. catechu的干燥成熟种子,未明确注明槟榔炮制要求的可选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槟榔生品(槟榔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和相关文献,根据娑罗子基原植物的文字描述及附图,对其基原进行考证,并对其统一定义提出建议。同时,对娑罗子古籍记载的产地、炮制方法、功效主治变迁过程进行概述,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