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黏膜免疫是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及新方向。“脾为之卫”经历代医家完善、继承及发展,成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是对脾主运化、脾主升清所发挥的保卫机体、抗病祛邪功能的高度概括,亦是现代医学黏膜免疫功能的体现,可作为连接IgA肾病与黏膜免疫的桥梁。若脾虚致脾失之卫,则表现为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代谢失常,细菌等有害物质可刺激机体炎症反应,参与IgA1的产生及其半乳糖基化异常,导致IgA肾病。由此观之,“脾失之卫”与IgA肾病的黏膜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胰腺疾病多责于脾,中医从脾论治胰腺癌可有效延缓其演变进程,但缺少理论支持,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对“脾为之卫”内涵的阐发,认为“脾为之卫”是机体护卫功能的高度概括,其正常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脾主运化”。胰腺癌患者分泌功能异常,胆汁、胰液排出受阻而造成“脾失运化”,导致“脾为之卫”向“脾失之卫”的病理转变,或为胰腺癌演进的核心环节。“脾伤卫弱→脾损卫伐→脾衰卫溃”这一病理演变进程与现代研究中胰腺癌的演变进程高度契合,合理解释了治脾以延缓胰腺癌演进效果显著的机理所在,维护和恢复“脾为之卫”的功能,以重塑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是延缓胰腺癌演进的关键。结合现代研究,总结出清脾以复卫气、健脾以行卫气、补脾以生卫气三大治脾调卫策略,以期为临床辨治胰腺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脾为之卫"理论认为,脾胃助生卫气,卫气御外防护,形成人体屏障,即脾行卫之功。脾不足是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感受风寒湿邪是外因,痰、瘀既是直接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由于卫气的生成需经过饮入胃-胃腐熟-脾运化-小肠泌别-大肠传化五个步骤,故大肠功能完整亦是脾行使卫外防御机能的基础。西医研究证实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肠道黏膜免疫部位在肠,功能属脾,与中医"脾为之卫"理论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炎为临床常见疑难疾病,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内经>肾"其主脾也"、"脾藏营"、"脾恶湿"以及"脾者主为卫"等"脾藏象"理论对慢性肾炎相关病变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得到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马坤  邱志洁 《西部医学》2014,45(6):24-25
<正>伊春锦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近40 a,在中医消化病方面造诣尤深。笔者有幸能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伊师临床上应用解毒法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如下。1解"毒"伊师认为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毒"大致有以下含义:1脾胃升降紊乱,清浊失位,肝失疏泄,肾失收藏,气化失常,水湿痰饮内生,久郁化毒,为内生之毒,如湿毒、热毒、痰毒、瘀毒等,致使胃络瘀滞,气机阻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  相似文献   

6.
论“脾主为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主为卫”含保卫机体、抗邪防病之意 ,是脾脏的核心功能 ,是已知脾功能的综合体现 ;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虽病易愈。脾为后天之本是其主卫的内在机制 ,脾还与其他脏腑、体窍密切相关 ,有着主卫功能的广泛体现。运化失职、气血失和、转枢失调、气火失常是脾主卫失常的病理基础 ;脾主卫失常在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乃百病之终始 ,补脾、祛湿、调它脏是常用的恢复脾主卫之功的方法。临证健脾 ,既可补先天之不足 ,又能复机体之气化 ,无论虚实之证均须顾脾。“脾主为卫”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病健脾防其发 ,欲病健脾防其作 ,已病健脾防其变  相似文献   

7.
痰湿体质是由于水液停聚凝而成痰所致,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土壤”。“脾主为卫”是对脾脏防病祛邪功能的高度概括。“脾主为卫”的功能失调是痰湿体质者代谢紊乱的重要病理因素,然而其微观机制尚不清晰。“脾主为卫”与肠道黏膜免疫有同质的学术内涵,从肠道黏膜免疫的角度出发,可以为中医“脾主为卫”理论作出新的科学解读。痰湿体质者存在低度慢性炎症状态,可进一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及代谢性疾病,而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失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脾主为卫”理论,采用中医益气健脾治法可有效调节肠道黏膜免疫,进而改善代谢紊乱,为痰湿体质的临床调体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肺系疾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胀、肺痨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肺相关理论在肺系疾病的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脾为后天之本,肺系疾病的发生与脾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从脾论治肺系疾病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36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诊治观察,探讨36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特点和疗效评价。结果:发现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证属中医"震颤""痴呆"疾病范畴,与现代医学"脑萎缩"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为酒毒损伤肝脾,脾胃运化失司,化湿化热,风阳内动,髓海失养所至;临床证型主要肝胆湿热、痰浊中阻、肝肾阴虚、瘀血内阻、气血亏虚等五种;治疗上以祛除病因、辨证施治为主,收到理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急性辐射损伤是近现代才突现的一种疾病,目前中医药对其辨证论治缺乏规范,研究认为引起急性辐射损伤的电离辐射是一种毒邪,又因其具有自身特殊性,故将其命名为电离毒。电离毒致病,起病急骤、损伤严重、治疗困难,与传统之温毒、光毒有明显不同,与火毒致病在感邪方式、致病趋向以及病程预后等方面亦有本质区别。深入认识电离毒的概念和致病的机理与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由电离毒引起的急性辐射损伤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为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构建符合中医思维特点的病机学说,是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AS组织病理发展过程,充分结合中医学意象思维模式,综合大量现代研究成果,提出AS"痈疽"病机假说,及分期病机特点与防治原则,为AS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发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中医在防治糖尿病肾病方面优势突出。通过对脾胰关系的论证,从中医脏腑五行辨证的推论,糖尿病肾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中医治疗该病应打破以往“从肾论治”的思维局限,提出“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5.
潘敏求教授认为乳腺与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瘀”、“毒”、“虚”是乳腺癌的基本病机,“疏肝健脾、补肾益精、化瘀解毒”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治则,潘教授临床用药常扶正祛邪并用,中西结合综合治疗,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脾胃与肝肾之气,以自拟乳复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乙肝中医病因病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乙肝的病因为疫疠之气;病机为正气不足,并与脾脏、肝脏和胆腑密切相关;其治法为扶正、醒脾、祛湿及疏肝等;旨在为中医防治乙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放射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放射性损伤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病机理论为指导,认为放射性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瘀热相搏、气阴两伤,放射性损伤有灼伤性、迟发性、损络性、伤阴性、耗气性等致病特点,中医对放射性损伤的诊断一般区分为头颈部、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四个部位,根据所损伤的脏腑、组织、器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提出凉血化瘀、养阴益气的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分别从外感六淫和五脏虚实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肺、脾、肾虚为本,风、痰、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急性期以祛风化痰、活血散瘀为大法;缓解期则从益肾、补肺、健脾3个方面论治。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医学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瘀血阻滞,新血不生。中医证候呈现脾气亏虚、气血不足、热瘀互结的特征。中医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各证型均配伍益气健脾之中药。ITP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机制为能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