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联合限制性裸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3月间,采用覆膜支架联合限制性裸支架治疗2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技术要点和疗效。结果23例覆膜支架联合限制性裸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1~7a,夹层假腔血栓化良好,主动脉塑型满意,覆膜支架远端未见新发支架源性夹层破口,所有患者无内漏、支架移位扭曲、裸支架断裂、截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覆膜支架联合限制性裸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够更好地开通主动脉夹层真腔,促进假腔完全血栓化,预防覆膜支架远端锚定区出现支架源性新发破口,还可防止过长的覆膜支架带来截瘫的风险,具有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传统腔内修复术少,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新的改良方法,缺点是临床研究病例尚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8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在围手术期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分析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移植物错位等,1例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经保守治疗2周后出院,1例内漏,经处理后无严重影响,术后开展15个月随访均未见内漏;护理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均明显缓解(P0.05)。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取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需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有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D)的近期效果,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41例Stanford B型AoD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成功率95.1%(39/4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9%(2/41),包括持续内漏1例,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次要并发症包括植入后炎症综合症5例、入路动脉损伤1例。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近期疗效好,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 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最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与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干预率、IL-1β、INF-γ、NF-kB、VEGF表达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手术或介入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IL-1β、INF-γ、NF-kB及VEGF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率较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4例,均经主动脉造影(CTA)、MR等检查确诊,其中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6例,复杂Stanford B型夹层1例,均行深低温停循环开放手术;复杂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7例,行一期两站式杂交手术。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经对症处理均治愈。术后门诊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复查主动脉CTA示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狭窄或渗漏,血管内支架无明显内漏及移位。所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应根据病情、病变部位及夹层破口的位置,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及抢救成功率;停循环期间选择性顺性脑灌注可有效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9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均实施为期6~26个月的临床随访,分析总结围术期护理及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及截瘫等并发症;术后死亡1例(术后1 d死于心肌梗死),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2例,经保守治疗2周后出院,内漏2例,经处理无严重影响;术后随访未见迟发内漏,患者无不适主诉。结论:做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54-156
目的:总结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腔内修复术(TEVAR)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例行腔内治疗的Sanford B型AD病例,其中单纯行TEVAR 17例,颈-颈转流加TEVAR手术2例。结果:19例AD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术中即刻内漏11例,经球扩和随访后消失;围手术期死亡1例,考虑主动脉夹层术后近端逆撕引起;术后1例上肢乏力,7例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发热;术后胸腔积液增多2例,术后第3天出现1例,术后半年出现1例;2例杂交手术患者人造血管通畅;随访发现腹主动脉段新发破口2例。结论:TEVAR治疗Stanford B型AD疗效明确,能够降低夹层治疗的病死率,但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降低逆行性夹层,注意术后胸腔积液的变化、内漏等并发症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标准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亚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病死率、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夹层逆撕率、二次干预率、Ⅰ型内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及2周时血肿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亚急性期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行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二次干预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2月1日—2011年1月31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011年2月1日—2016年2月1日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例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手术,试验组采用孙氏手术方法,比较2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选择性灌注时间(56.82±19.77)min、术后IUC住院时间(6.12±1.8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4.53±23.46)min、(10.32±2.0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1例(6.67%),术后并发症5例(33.33%),对照组死亡5例(33.33%)、术后并发症8例(53.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孙氏手术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疗效,同时可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缝合术是临床常规应用的组织修复技术,但缝线(针)作为一种异物,可能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也是术后感染的诱因之一。缝合作为额外的损伤,可增加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并残留针眼瘢痕。文章介绍一种新的免缝合组织黏合技术——光化学反应组织黏合技术,即利用可见光激活光敏剂后使组织胶原之间形成交联而黏合组织。目前,该项技术已应用于皮肤、血管、神经、角膜等组织的损伤修复,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和瘢痕形成,降低血管吻合后的渗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并能促进神经修复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接受传统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50例,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行无张力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50例,设立为B组以及同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50例,设立为C组。结果 C组手术时间最短,下床活动时间最早,平均住院时间最短,平均住院费用最多。A组手术时间最长,下床活动时间最晚,平均住院时间最长,平均住院费用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6、5.236、3.537、10.7836,P<0.05)。A组术后发生尿潴留、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而C组无一例发生尿潴留、阴囊血肿、切口感染。随访1~3年,A组复发率最高,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各具优缺点,手术应根据疝的类型、疝环和耻骨肌孔缺大小、周围腹横筋膜薄弱程度等具体情况并兼顾患者个体的差异来选择合理的修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缝合术是临床常规应用的组织修复技术,但缝线(针)作为一种异物,可能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也是术后感染的诱因之一.缝合作为额外的损伤,可增加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并残留针眼瘢痕.文章介绍一种新的免缝合组织黏合技术--光化学反应组织黏合技术,即利用可见光激活光敏剂后使组织胶原之间形成交联而黏合组织.目前,该项技术已应用于皮肤、血管、神经、角膜等组织的损伤修复,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和瘢痕形成,降低血管吻合后的渗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并能促进神经修复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李才生 《中国现代医生》2014,(2):144-145,148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腹沟股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0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A组36例行疝环充填式修补术,B组36例行平片式疝修补术,C组36例行传统疝修补术,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复发率、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手术时间(64.20±15.37)min,下床活动时间(36.76±7.49)h,术后住院时间(8.64±1.23)d,分别明显长于A组、B组(P<0.05)。A组患者住院费用最高,明显高于B组、C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三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6.315,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修补术、平片式疝修补术均具有较传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但住院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5.
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38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本院从2002年6月至2008年10月对387例,408侧(Ⅰ型32侧,Ⅱ型108侧,Ⅲ型211侧,Ⅳ型57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经验和效果.方法 201侧疝行Plug Mesh修补术,207侧疝行Lichtenstein修补.结果 患者腹股沟疝均得到治愈,效果满意,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发生.患者平均年龄63岁,平均住院3.5d.平均随访25个月.术后有8侧疝(1.96%)出现局部血肿,11侧疝(2.7%)有伤口局部感觉异常,3侧疝(0.74%)出现阴囊积液.186例(48.06%)肌肉注射镇痛剂1次,155例(40.05%)口服镇痛剂,其余46例(11.89%)未使用镇痛剂.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满意,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可能是大多数腹股沟疝治疗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应用单头胸锁乳突肌皮瓣功能性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15例病例皮瓣基本全部成活.此种肌皮瓣血运丰富且稳定,成活率高;组织量适中,不显臃肿;移植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较早,且术后不出现歪颈畸形.  相似文献   

17.
谢亮  陈刚 《循证医学》2014,14(5):261-263
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是最常见的胸壁畸形,发病率0.1%-0.3%。严重的畸形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手术矫治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Ravitch术、胸骨翻转术以及1998年报道以后便广泛开展的Nuss术。近阶段,以Nuss术及Ravitch术为代表开展最多。1 Ravitch术和Nuss术的优缺点Ravitch术于1949年报道,该术式需切断多根肋骨、胸骨楔形截骨,是漏斗胸经典的矫治手术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良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少数医院仍在使用,曾经为广大漏斗胸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建华  ;唐继鸣 《循证医学》2014,14(5):270-272
1文献来源 Johnson WR,Fedor D,Singhal S.Systematic review of surgical treatment techniques for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ectus excavatum[J].J Cardiothorac Surg,2014,Feb 7,9(1):25.doi:10.1186/1749-8090-9-25.2证据水平1b。3背景誗漏斗胸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胸壁畸形,发病率约1/400,男女比例约为4∶1。漏斗胸对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包括生理及心理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曾骐  ;周海榆 《循证医学》2014,14(5):264-266
1文献来源 Nasr A,Fecteaua A,Wales PW.Comparison of the Nuss and the Ravitch procedure for pectus excavatum repair:A meta-analysis[J].J Pediatr Surg,2010,45(5):880-886.2证据水平1b。3背景誗漏斗胸是儿童最常见的胸廓畸形(8‰)。誗Nuss手术和Ravitch手术是两种已广泛应用于漏斗胸矫治的手术方式。誗已经发表的对比研究显示这两种手术方式的评估结果不一致。4目的誗应用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的方法来比较Nuss手术和Ravitch手术治疗漏斗胸的矫治效果。誗评估两种常见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100例.其中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应川传统疝修补术的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复发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疝尢张力修补术较传统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和应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