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摘要:目的评估 瓣膜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metagenomie next generation sequeneing, mNGS)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于2022 年6月1日至11月30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瓣膜手术患者25例,根据改良杜克标准确诊为IE患者20例,非IE患者5例。采集各患者的静脉血及瓣膜组织标本,同时进行血培养、瓣膜培养以及瓣膜mNGS检测,并进一步比较mNGS和传统诊断方法(血培养、瓣膜培养)诊断IE病原学的临床效能。结果在20例经病理诊断为IE的患者中,血培养阳性8例,瓣膜培养阳性3例,瓣膜mNGS阳性19例;血培养、瓣膜培养和瓣膜mNGS诊断IE的敏感性分别为40%、15%和95%。瓣膜mNGS与血培养或瓣膜培养的检测结果在细菌的属水平上相一致。瓣膜mNGS的属相对丰度(P=0.001)、种序列数(P=0.028)、覆盖率(P=0.003)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有关。瓣膜mNGS可以指导培养阴性IE患者的抗生素治疗。结论瓣膜 mNGS对IE的病原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为后续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73例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IE患者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23.3%(17/73)。感染细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葡菌、肠球菌和口腔链球菌。结论CHD合并IE病原菌菌种呈现多样化趋势,积极加强对IE患者的血培养检查和药敏试验极为重要。传统的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的观念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患者病原菌分布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205例IE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 205例IE患者分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 NVE)组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PVE)组。NVE组血培养阳性67例(44.4%,67/151),检出草绿色链球菌48株(69.6%,48/69),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3.3%、25.0%;高血压、肺部感染是IE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PVE组血培养阳性18例(33.3%,18/54),检出葡萄球菌9株(47.4%,9/19),对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5.6%、44.4%。结论 NVE患者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高血压史、发生肺部感染增加患者并发心力衰竭风险;PVE患者血培养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病因与病原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IE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左右心瓣膜病变、有无基础心脏病、健康护理机构相关性IE(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HCA-IE)与社区获得性IE(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CA-IE)患者的病原学分布以及不同病因患者的预后。结果 66例IE排在前3位的病原菌是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左心瓣膜病变59例,病原学分布居首位的是链球菌属,右心瓣膜病变7例,病原学分布居首位的是葡萄球菌属,二者病原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有和无基础心脏病IE病原学分布均以链球菌属居首位,病原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HCA-IE病原学分布以葡萄球菌属居首位,CA-IE病原学分布以链球菌属居首位,二者病原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基础心脏病和无基础心脏病IE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结论不同病因导致的IE病原学分布不同,分析患者的病因有利于预测病原学分布及早期准确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407例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培养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407例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为20.15%,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近10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5年144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结果全组患者以男性为主(2.3∶1),平均年龄46.6岁。最为常见的合并心脏疾病为先天性心脏病(22.9%),其次为退行性心瓣膜病(18.8%);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比例仅为10.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91.7%),其次为心脏杂音(90.3%)和贫血(76.4%)。最常见受累的心脏瓣膜为二尖瓣(40.3%)及主动脉瓣(39.6%)。右心瓣膜受累的IE患者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87例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中,草绿色链球菌占55.2%,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分离出的链球菌属细菌对青霉素G的敏感率为94.1%;葡萄球菌属细菌占24.1%,其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细菌比例38.1%。结论 IE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和退行性心瓣膜病的比例已经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草绿色链球菌仍是我国IE患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病原学检查和临床医师对培养阳性结果采纳及治疗转归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近2年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491例进行病历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491例患者中痰培养38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39.5%;血培养74例,阳性4例,阳性率为5.4%;药敏提示青霉素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达80%~100%;碳青霉烯、头孢菌素、氨基糖甙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在30%以内。结论药敏提示抗菌药物耐药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因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低,培养阳性率低及培养结果滞后,其在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所起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3月确诊的8例以关节肌肉症状为首发的IE 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同期确诊IE 22例,其中8例以关节肌肉症状首发,占36.4%,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20天-6个月.关节症状为关节痛、关节肿胀或关节压痛,受累关节不对称,以大关节为主;肌肉症状为肌痛.实验室检查改变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类风湿因子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低补体血症、抗核抗体阳性等,5例血培养阳性.心脏超声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在主动脉辩和二尖瓣.结论:关节肌肉症状在IE中并不少见,应提高对此类IE的警惕性,避免误诊误治,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本文对1978年4月至1997年1月在我院心外科行瓣膜替换术的1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118例患者中,男性9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34.4a。血培养阳性率为35.6%,瓣膜培养阳性率为41.6%。同时,检测结果显示,瓣膜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1.2%,在血培养阴性者中更高达70.6%。结论: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本文对1978年4月至1997年1月在我院心外科行瓣膜替换术的1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118例患者中,男性9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34.4a。血培养阳性率为35.6%,瓣膜培养阳性率为41.6%。同时,检测结果显示,瓣膜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1.2%,在血培养阴性者中更高达70.6%。结论:①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人数有逐年递增趋势,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②致病微生物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③肠道病毒亦可能是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近17年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 ①38例患者中36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6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2.22%(26/36),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36.11%(13/36),先天性心脏病占22.22%(8/3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8.33%(3/36),高血压性心脏病占2.78%(1/36).心肌病占2.78%(1/36).②38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8/38),寒颤57.89%(22/38).贫血55.26%(21/38).脾肿大50%(19/38).脏器栓寒15.79%(6/38).③血培养阳性率为31.58%(12/38).其中8例为链球菌属,4例为葡萄球菌属.④38例患者中30例(78.94%)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11.1l%)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4例(11.11%)合并心衰而死亡.⑤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10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6例.10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6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考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血培养阳性率并不高.合并心力哀竭者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SIE)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例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基础心脏病者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例(46.7%),室间隔缺损最为常见;静脉药瘾者5例(33.3%);不洁静脉输液史2例;拔牙史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心脏杂音改变(12例,80.0%),肺炎或肺脓肿、肺栓塞(13例,86.7%)。15例中血培养阳性11例(73.3%),其中金葡菌(6例,54.5%)为最常见病原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1例);其次为链球菌属(4例,36.3%);铜绿假单胞菌1例考虑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1例(73.3%)好转或治愈,其中8例为单纯抗感染治疗,均为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治愈。死亡1例,死于重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导致多脏器衰竭。结论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及静脉药瘾者,临床表现以高热、肺部炎症及栓塞症状突出。金葡菌为最常见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应引起重视。经有效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近12年来收治的23例8个月~15岁的IE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IE患儿的基础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4例(60.87%),后天性心脏病3例(13.04%)。其它疾病6例(26.09%)。持续或反复发热(100%)、脾脏肿大(52.17%)、皮肤瘀点(47.83%)仍然是IE主要表现,栓塞(17.39%)较前减少,但并发心力衰竭较前增多(43.48%)。血培养阳性13例(56.5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6.15%。草绿色链球菌占30.77%,表皮葡萄球菌占23.08%。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13例(56.52%)。23例IE患儿治愈16例(69.57%),死亡6例(26.09%)。结论:IE发生在先天性心脏病者仍居首位,临床表现多样化,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仍占首位。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有重要价值。预后与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毒力、以及并发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附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因、致病微生物的变化、临床变迁及预后等因素,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0年6月-2002年6月住院的116例IE患基础心脏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结果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IE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的比例(34.5%)有所升高,而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25.9%)有所下降,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比例(19.O%)较既往国内外报道的发病率有明显的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为41.4%,草绿色链球菌是IE的主要致病菌(29.2%);近年来,发现条件致病菌假单胞菌属引起IE(本组4例)。超声心动图探测心内赘生物的比例为65.5%。人工瓣膜性IE发病率(17.2%)有所升高,死亡率为25.O%。本组死亡13例(11.2%),本病预后严重。结论 IE基础心脏病和致病菌发生较明显变化,超声心动图对IE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本病预后严重,人工瓣膜性IE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2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35例(67.3%),其次为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19.2%),无基础心脏病7例(13.5%)。发热、贫血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30例(57.7%),发现心内赘生物30例(57.7%)。外科手术治疗5例,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好。治愈35例(67.3%),自动出院3例,死亡14例(26.9%)。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瓣膜病患儿出现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无基础心脏病患儿发热、出现心脏杂音均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IE患儿经敏感、大剂量抗生索治疗后赘生物不消失、心瓣膜出现严重损害时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住院患中各类先天性心脏病IE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血培养、心内膜受累和治疗情况。结果①先天性心脏病IE中主动脉瓣受累的发生率最高(11/11);②手术证实累及多个瓣膜及病变多样;③尿检查改变、肝肿大和脾肿大的发生率及血培养阳性率下降,可能与抗生素广泛应用及开展侵袭性检查有关。本组血培养阳性率35.7%(20/50).致病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常见(14/25);④手术治疗45例。治愈44例,死亡1例.其余内科治愈13例,因动脉栓塞或心功能恶化而自行出院14例,死亡3例。结论适当的内科治疗与积极的外科治疗相结合是治疗IE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71例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ac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IE)患者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 根据杜克诊断标准(Duke criteria)共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209例, 78例接受了手术治疗, 选择其中71例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排除病例包括同期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愈合期心内膜炎。  结果  71例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6±14.4)岁, 其中男性55例(77.5%)。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2.8%)。平均随访时间(42.4±32.4)个月(1~126个月), 1、5和10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8.5±1.5)%、(92.6±4.5)%和(79.4±12.8)%。  结论  手术治疗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侍效春  刘晓清 《临床荟萃》2022,37(2):124-127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至2018年住院治疗的46例葡萄球菌I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6例葡萄球菌IE,占同期诊断的425例IE总数的10.8%.发热(97.8%)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贫血(73.3%)和心脏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