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收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在本组资料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最为多见,患儿发病多与EB病毒感染有关,变异淋巴细胞增高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与患者病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EBV-VCA-IgM的阳性率与病程、预后等因素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能累及多种器官、系统,提高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个月至10岁,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28例患者以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另外双眼睑浮肿6例,占21.4%;心脏损害3例,占10.7%.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且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提示:双眼睑浮肿及心脏损害均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可忽视的体征之一,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能损害严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资料。结果 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治愈。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上感期极易误诊。治疗则以针对EB病毒的药物阿昔洛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6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小儿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实验室检查结果受发病时间、患儿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需要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促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方法 在病程期间,给予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结果 9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 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陈宏靓 《妇幼护理》2023,3(2):256-25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为Epstein-Barr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通过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丽  王惠贤  陶丽冰 《现代护理》2007,13(2):115-1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 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传染病,主要由原发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不规则发热、咽喉炎症、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以及血清中嗜异性凝集素和其他特异性抗体为特征。隐性感染者与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飞沫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程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临床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成人发病相对少见。我科于2006年7月4日收治1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临床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BV-DNA 检查在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取 16例急性扁桃体炎,14例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标本,用 PCR法检测 EBV-DNA。结果: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DNA阳性17例,其中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达 78.5%,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高达100%,而急性扁桃体炎16例,阳性率仅25%。结论:PCH法检测EBV-DN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起确诊作用,且可帮助医生更好认识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利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同时阳性的临床症状特征。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82例,随机将其均分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观察组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双重感染患者,对照组为EB病毒感染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肝肿大、脾肿大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IM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肺炎以及贫血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异型淋巴细胞(23.06±7.74)%、肝功能异常的概率(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15.99%±4.92%,51.52%)(P0.05)。结论 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同时阳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应提高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时检查确诊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治的42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10个月~12岁,3~7岁儿童最常见.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为本病的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尽早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和EB病毒抗体IgM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求一种对IM快速诊断的实验方法。方法对162例临床诊断为IM患儿的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分类计数(AL)、血清嗜异性抗体(HA)及EB病毒抗体(EBV-CA-IgM和EBV-CA-IgG)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正确识别IM的能力。结果 IM患儿外周血AL阳性率41.4%,HA阳性率43.8%,EBV-VCA-IgM阳性率87.7%,EBV-CA-IgG阳性率59.9%,EBV-CA-IgM诊断IM敏感性显著高于AL与HA(2χ分别为75.83,69.08,P〈0.01)。结论 EBV-CA抗体检测对于早期诊断IM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方法简便快速,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HIV-1-infected adults to compare them with 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EBV infection. Lymphocyte subsets in 15 healthy controls, 40 HIV-1-infected adults and 4 EBV-infected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were analys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immunophenotyping of HIV-1-infected pat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isease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percentage and absolute count of CD4+ T-lymphocy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ercentage of CD8+ T-lymphocytes, inverted CD4/CD8 ratio and an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activation marker HLA-DR compared to controls. The immuno-phenotyping profiles of HIV and EBV infection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as they both result in the decreased percentage of CD4+ T-lymphocytes, increased CD8+ T-lymphocytes and an inverted CD4/CD8 ratio.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patients with EBV infection by the absolute lymphocytosis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HLA-DR seen in the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n conclusion, both HIV-1 and EBV profoundly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t is our opinion that flow cytometry could be an aid in the rapid distinguishing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rimary HIV-1 infection from those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before serology data are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诊治的儿童传单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传单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常见外,肝肿大(82%),鼻塞(49%)和双眼睑水肿(29%)较多见;传单肝功改变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氢酶升高最常见,各年龄组传单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明显升高;早期检测EBV-IgM总体阳性率为86%,发生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琴  冯体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657-2658,2661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血常规、生化、免疫和细菌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大于10%有25例(54.3%),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有20例(43.5%),淋巴细胞比率超过50%有32例(69.6%),红细胞沉降率大于25mm/h有22例(47.8%),异型淋巴细胞比率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有24例(52.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有21例(45.7%),胆汁酸异常有20例(43.5%)、γ-谷胺酰转移酶异常有18例(39.1%),患儿组4项肝功能检测指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异常有17例(37.0%)、IgA异常有2例(4.3%)、IgM异常有21例(45.7%)、补体C3异常有18例(39.1%)、总补体活性50异常有10例(21.7%),患儿组IgG和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有25例(45.7%),咽拭子培养细菌感染有6例(13.0%)。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出现肝脏功能受损,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对确诊的4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典型临床表现的有31例(67.4%),发热46例(100%),合并腹股沟或腋下淋巴结肿大28例(60.9%),咽峡炎34例(73.9%);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者39例(84.8%),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VCA—IgM)阳性率分别为42.9%、39.3%;误诊17例(37.2%),被误诊的疾病有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白血病、淋巴瘤、急性肾炎、传染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呼吸道感染。结论:小儿IM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典型症状,部分缺乏特异性,症状不典型时容易造成误诊,对可疑IM者应提高认识,综合判断,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3组,对这三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中,男女比例1.3∶1;<3岁35例(34.3%),3~6岁46例(45.1%),≥7岁21例(20.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是 IM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3.1%和75.5%;肝大、脾大、皮疹和眼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5.1%、37.3%、30.4%和16.7%,以上临床表现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结论 EBV-IM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测EBV-DNA、EBV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其发生肝损伤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0例住院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于入院当日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细胞计数,根据全血细胞计数结果计算得出NLR,并以中位数为临界值,将患儿分为高NLR组(NLR≥0.42)36例和低NLR组(NLR<0.42)34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EB病毒(EBV)-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和清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2016-2018年EBV-DNA检出率分别为1.62%、3.49%、3.99%,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6~15岁患儿检出率为2.18%,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与低载量组患儿相比,中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患儿NLR降低,LDH、HBDH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载量组相比,高载量组IM患儿清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ALT、AST、TB与D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NLR组比较,低NLR组ALT≥80U/L的患儿比例,ALT、AST、LDH和HBDH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DB和清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NLR与ALT、AST、LDH和HBDH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0.586、-0.506、-0.577、-0.665,均P<0.05)。结论 IM患儿NLR越低,EBV-DNA载量越高,肝脏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8.
洪健  侯景明  程成  陈辉  段霞  刘宏亮 《中国康复》2022,37(6):323-32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入院首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其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1年1月由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急诊收入并转入康复科住院治疗的SCI患者62例,根据伤后ASIA损伤分级将纳入患者分为完全性运动损伤组(ASIA损伤分级A级或B级)35例,不完全性运动损伤组(ASIA损伤分级C级、D级)27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资料,根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间资料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完全性运动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指标的评估能力。结果:完全性运动损伤组患者的入院后首次NLR值水平显著高于不完全性运动损伤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低于不完全性运动损伤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升高是脊髓损伤后完全性运动损伤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11,95%CI:0.051~0.878,P<0.05)。NLR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726(95%CI:0.598~0.854,P<0.05),当截断值为9.711时,有最大约登指数0.398,其敏感度为65.71%,特异度为74.07%;淋巴细胞计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740(95%CI:0.610~0.870,P<0.05),当截断值为1.220时,有最大约登指数0.461,其敏感度为94.29%,特异度为51.85%;二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751(95%CI:0.625~0.878,P<0.05)。结论:入院后首次NLR值作为简单、便宜、容易获得的检验指标,可能对早期SCI严重程度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异淋)形态学的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定量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分别抽取其发热初期和1周后抗凝静脉血做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V-DNA定量。结合患儿初诊时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异型淋巴细胞>10%及EBV-DNA定量超过1.0×103拷贝为阳性。结果 在2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中,发热初期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82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100例外周血EBV-DNA定量阳性。1周后复检外周血,156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最高可达56%; 180例EBV-DNA定量阳性。联合检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型淋巴细胞及EBV-DNA定量,发热初期,阳性125例,较单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型淋巴细胞检测(χ2=17.45,P<0.01)及EBV-DNA定量检测(χ2=5.92,P<0.05)均明显提高; 但1周后,阳性190例,较单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明显升高(χ2=18.16,P<0.01),但与EBV-DNA定量检测比较,无明显提高(χ2=2.12,P>0.05)。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细胞学形态及EBV-DNA定量对早期诊断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分重要,结合临床表现,能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扰素a1b雾化吸入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7月住院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应用干扰素a1b+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于每日午睡及晚睡前行2次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退热、鼻阻、打鼾、咽喉肿痛等临床症状改善出现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比率下降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a1b雾化吸入能辅助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病毒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正确有效的综合护理能提高雾化吸入的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