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连云港地区贝类食源性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烨 《职业与健康》2008,24(19):2065-2067
目的探讨由连云港海域的半褶织纹螺和时螺引起的贝类食源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毒素性质。方法按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0352—95:“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测定螺肉及其内容物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螺肉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结果1991--2003年连云港地区发生半褶织纹螺中毒11起,2004年宁夏银川1起;时螺中毒1起,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生物测定法)均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上述贝类检样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检出河豚毒素TFX及其衍生物。结论鉴于海洋环境及生物污染严重,为保障食者安全,应对贝类毒素性质进一步研究、监测。  相似文献   

2.
位于江苏省海州湾沿岸的连云港市及其所属赣榆县、灌云县等地多次发生织纹螺食物中毒事件.中毒者在食用织纹螺后不久出现头晕、恶心、口唇麻木、肢体无力、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织纹螺食物中毒严重危害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掌握江苏省海州湾织纹螺种类及其毒素性质,为织纹螺食物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与赣榆县卫生监督所、灌云县卫生监督所以及连云港区卫生防疫站协作,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历经3年对江苏省海州湾织纹螺种类进行调查及其毒素性质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5~2000年宁波市织纹螺食物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宁波市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 ,我们进行了本调查。1 资料与方法 :取自 1985~ 2 0 0 0年宁波市各县 (市 )区的食物中毒报告。织纹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与评价按照麻痹性贝类毒素小鼠生物测定法进行。2 .中毒概况 :1985~ 2 0 0 0年宁波市共发生织纹螺食物中毒 2 1起 ,进食织纹螺者 2 0 7人 ,中毒 5 9人 ,罹患率2 8 5 % ;中毒死亡 18人 ,病死率 30 5 %。 16年间共有 10个年份发生过织纹螺食物中毒。3.临床表现 :对记录完整的 2 7名中毒患者进行调查 ,潜伏期最短为 2min ,最长为 13h ,平均 2 5h(中位数法 )。其中 18名中毒死…  相似文献   

4.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依据“GB14 938- 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原则”分析流行特征 ,应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1991年以来连云港市及国内福建等省市发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其毒贝除连云港市一起由时螺引起 ,其他均为半褶织纹螺。宁夏银川的有毒织纹螺则来自于千里之外的连云港市。结论 :为保障海贝的食用安全 ,应对贝类进行安全监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福建省因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引起中毒的海产品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热带深海鱼类等,导致中毒的毒素为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和西加毒素等。各种毒素导致食物中毒的海产品品种、发病季节和发病症状都有鲜明特征,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预防海洋生物毒素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期,北京市发生了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经组织专项检查,发现个别餐饮业存在加工销售织纹螺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也曾多次发生过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织纹螺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其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神经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避免此类食物中毒再次发生,现公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7.
一起织纹螺引起麻痹性贝类中毒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市首次发生麻痹性贝类中毒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预防。方法:采用鼠单位的检测方法来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力。结果:此次中毒的原因是由于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麻痹性贝类中毒,织纹螺毒性大小在2500-9400MU/100g。结论:防治重点为建立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疫情报告制度及定期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织纹螺毒素检测与毒性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分析其毒性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对市场样品、中毒样品、新产螺点和监测点等来源的257份织纹螺样品进行PSP测定,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判断,以100g织纹螺肉中PSP≥400 MU判为有毒,反之则无毒,以此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的强弱.结果从257份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有毒织纹螺100份,占总数的38.9%,除象山外,其余织纹螺栖息地均能检出有毒织纹螺,其毒性的高低分别为中毒样品最高,监测点样品其次,市场样品最低.长期观察结果显示织纹螺毒性具有消长性,其产生的消除是动态性的,消长曲线呈锯齿状,毒素的产生有高峰年份,也有回落的情况,无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结论检测发现本市的织纹螺毒性较强,分布地域广泛,毒性强弱与织纹螺的来源、品种和地域有关,应充分认识其对人们的危害,提示我们本市的织纹螺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了解宁波市织纹螺毒性,分析织纹螺毒素,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各类织纹螺样品用小鼠生物测试法测定PSP,用ELISA法测定STX,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以每100g肉中PSP含量I〉400MU、STX≥80μg则判为毒螺标准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强弱。结果从逐年定期监测点127份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市场检查、食物中毒送检等多种来源130份样品中检出毒螺37份,共检出有毒织纹螺(〉400MU/100g肉)100份,占总数的38.91%,地域的毒次序为宁海〉北仑〉镇海〉奉化〉象山;样品的毒性次序为食物中毒样品〉历年定期监测点样品〉市场采集样品,红带织纹螺和正织纹螺等螺种毒性较强,小黄螺无毒。从155份样品中检出STX超标的16份,占10.32%,小鼠生物测试法超标的51份,占32.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5,P〈0.05),两法的相符率为29.57%。结论本市织纹螺带毒情况较严重,分布广泛,应充分认识其对人类的危害,毒性强弱与样品来源、织纹螺种类和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除STX外,尚存在其他麻痹性毒素,提示我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德市食物中毒死亡事件发生规律与特点,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宁德市1986—2010年食物中毒死亡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死亡事件37起,中毒163人,死亡44人,病死率为27.0%。事件以第2、3季度为全年高发,农村和家庭是主要地区和进食场所,进食有毒动植物是主要原因,河豚鱼和织纹螺毒素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因素。结论应继续加大防控食物中毒工作力度,普及和深入宣传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和减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9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9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数据,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年江苏省共接报11起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暴露6,114人,发病227人,死亡0人。9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南京、徐州和连云港3市报告事件数最多,南京市发病人数最多。各年龄段人群均有病例,其中7~19岁发病人数最多。主要集中发生在中学。原因食品来源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食堂。包含加工不当因素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动物类肉与肉制品引起的事件数最多。细菌性致病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结论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学校应该加强食品原料采购管理,规范食品加工、存储操作流程,做好食物中毒预防措施,有效预防、减少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析了北京市食物中毒发生特点,比较了食物中毒高发季度的中毒发生情况及食品卫生监督情况,探讨了食物中毒降低的原因,总结了2008年奥运和2009年国庆食品安全保障的经验,为今后北京市食物中毒高发季度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丽  刘渠  罗展纲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986-986,988
目的:通过建立菜豆食物中毒的快速检验方法,尽快找出食物中毒原因。方法:有机磷农药检测、皂甙实验。结果:检出多起皂甙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该方法能快速测定菜豆中的皂甙。  相似文献   

14.
卤虫检测毒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应用卤虫进行检毒试验,这是一种生物学测毒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覆盖面宽、技术容易掌握、所需设备不复杂等优点,并阐述了卤虫的特性、存活条件、Ⅱ~Ⅲ期无节卤虫培养孵化方法。应用卤虫进行快速检毒试验方法和用于食物中毒样品测毒,同时对该方法应用领域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示在日常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可应用卤虫对食品进行安全可食性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红河州发生的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研究。方法 本次食物中毒从一位病人肛拭子标本和三种剩余食物中分离出4株蜡样芽孢杆菌,利用PCR检测分离株的腹泻型毒力基因:hbl(ACD)、nhe(ABC)、cytK、entFM、bceT 和呕吐型毒力基因:NRPS 。结果 病人(肛拭子)和剩余食物(火腿烩乳饼)分离株均携带有hbl(ACD)、nhe(ABC)、cytK、entFM、bceT 基因;剩余食物(虾)分离株携带有nhe(ABC)、entFM 基因;剩余食品(冰木瓜凉水)分离株携带有hbl(CD)、nhe(ABC)、cytK、entFM、bceT 基因;所有分离株均不携带有呕吐型毒力基因NRPS 。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根据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可以确定为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腹泻型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二十世纪期间食物中毒的发生状况和变化特征,为防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汇总香港2001年~2010年食物中毒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港2001年~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6 614起,涉及中毒人数25 583人。10年来年均发生661起事件、中毒2 558人,月均发生55起、中毒213人。期间发生食物中毒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1 095起),最少的是2010年(316起)。每年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近3年来(2008年~2010年)年均发生食物中毒447起,中毒1 714人。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依次是细菌(占78.3%)、病毒(占10.2%)、生物毒素(占7.0%)、化学物质(占3.2%)。结论 2001年-2006年食物中毒的年发生数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之后则明显下降。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与地域特征相关。宜加强对食物业的安全操作指引并进一步强制食品安全规管。  相似文献   

17.
水产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最近13年我国发表的有关水产品食物中毒的研究结果,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指导消费者食用水产品,为减少中毒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检索期刊数据库中2000年至今的所有与水产品食物中毒相关的医学类文献,按一定的标准和步骤剔除无关文献,对中毒发生的时间、地点、死亡人数、潜伏期、临床症状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文献30篇,报道病例2 953例。有14个以上的省和地区有报道,沿海的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省文献报道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省。全年均有发生,第二、三、四季度报道较多。中毒涉及的食物在17种以上,其中较多的是螺类,共有12篇文献,报道了758例病人。中毒因素有贝类毒素、河豚毒素、副溶血性弧菌、胆盐、组胺、珊瑚礁鱼毒素和未知致Haff病的因素等。临床上胃肠道症状较为普遍,不同中毒因素有其特点,其中河豚毒素引起的中毒致死率最高且潜伏期短,应予重视。结论消费者要有选择性地挑选水产品,并注意保存和处理,避免变质和交叉感染。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做好管理监督工作,利用媒体向消费者普及预防水产品食物中毒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途径和原因,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319名学生进餐,56人发病,罹患率17.55%;本次疫情系由O136K78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致食物中毒。结论:应重视餐饮业尤其是集体食堂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力度,确保饮食安全以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于瑞敏 《职业与健康》2008,24(4):374-376
该文综述水产类食品主要卫生学问题。细菌污染仍然是水产品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副溶性血性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生食海鲜所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近年来在城市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与水产品有关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污染造成的贝类毒素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人为添加保鲜剂、抗生素所导致的水产品药物残留不容忽视;组胺中毒、鱼胆鱼卵中毒及虾蟹致敏原引起食源性疾病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律和特点,导致中毒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探索应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收集的2006-2009年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06-2009年共发生7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2634例,死亡51例;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以2、3季度为主,占63.38%;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比重大,占82.08%;化学性、植物性食物中毒是导致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死亡数占78.43%;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39.44%,危害程度高,死亡数占70.59%。结论强化监督管理,切实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提高公众防范食物中毒发生的意识与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食物中毒处置能力建设,减少和降低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