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治群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11,26(3):339-342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RPF患者的MRI图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RI常规扫描,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4例行DWI检查,5例行MRU检查。结果:IRPF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信号,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及输尿管等腹膜后器官,早期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强化,DWI上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T2WI信号逐渐减低,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DWI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当病变包绕输尿管时,MRU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输尿管变细,病变段以上输尿管积水及肾盂积水。结论:MRI多序列检查有助于IRP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腹膜后纤维化的CT、MRI表现。方法:本组经临床病理证实病例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8.0岁。特发性6例,非特发性2例。8例全部进行了CT扫描,其中2例作了强化扫描,1例进行了MRI扫描。结果:8例中病变呈弥漫性3例,肿块性5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不均匀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T1WI、T2WI呈低信号强度。结论:本病为一种CT扫描表现多变的少见疾病,如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时应考虑到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3.
我们有五例活检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RPF)作了CT及MRI,MRI显示在T_1权重像RPF为低信号强度,T_2权重像为不均匀中等信号。MRI冠状面显示腹膜后肿块:形状、信号强度和输尿管、大血管变化表现为RPF特征。索引术语:腹膜后、疾病——腹膜后、纤维化——MRI,对照研究——CT,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因其发病率低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被忽视.影像学检查对于其诊断和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腹膜后纤维化得到了早期诊断.多数腹膜后纤维化经恰当的手术及药物治疗,预后良好.就腹膜后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予以综述,重点介绍其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因其发病率低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被忽视。影像学检查对于其诊断和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腹膜后纤维化得到了早期诊断。多数腹膜后纤维化经恰当的手术及药物治疗,预后良好。就腹膜后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予以综述,重点介绍其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琦  郭彦  柴军  郭雅茹  苏岩 《放射学实践》2008,23(1):109-110
腹膜后纤维化(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少见.RPF于1905年由法国泌尿科医生Albarrn首先发现,之后陆续有过报道[1-5].我院遇到2例,均经手术病理学证实.本文结合文献着重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罕见的炎性疾病,大约2/3为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奥蒙德氏病),1/3为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后者可由感染、刨伤、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或者使用某种药物引起。大约15%患者出现腹膜后腔以外的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B超检查该病表现为腹膜后低回声团块影,其可包绕输尿管甚至引起肾积水。IVU和MRU可见输尿管外侧受压、输尿管向内侧移位及肾积水。CT和MRI是诊断和随访该病的最好检查方法。该病常起始于4、5腰椎水平处,典型表现为盘状团块影,包绕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其收缩可使输尿管向内侧移位。在CT平扫中,腹膜后纤维化表现为与肌肉一样的低密度团块影。在MRI平扫中,T1WI表现为低信号团块影,T2WI上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早期表现为高信号,晚期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时早期表现为明显强化,晚期轻度强化。动态增强对于评价该病的活动性、监测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具有重要意义,DWI有利于腹膜后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作者回顾了49例原发性软组织肿块。良性24例,主要有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皮样囊肿、血肿、脓肿、良性神经鞘瘤等。恶性25例,主要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恶性神经鞘瘤、骨外型尤文氏瘤、脂肪肉瘤等。肿瘤直径2~20cm。扫描分别使用0.5、1.0和0.3T设备,大多数病例使用了多层面、多平面技术。自旋-回波T_1、T_2加权脉冲序列分别为450~700/20~30(TR/TE)和1800~2200/80(TR/TE),在各平面组合中获取图象。除放射学可确诊的3例外,均经病理证实。MR影象由两位放射学家共同回顾,从形状、形态学、信号均匀度、信号强度、边界等方面评价。27例圆-椭圆形(恶性14例,良性13例),22  相似文献   

9.
病人,男,52岁.上腹部触及包块伴腹胀、消瘦3月余.查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于脐部上方可触及一10 cm×8 cm 的包块,质软、固定、边缘不清,无明显压痛及血管杂音,余未见异常.腹部CT提示腹膜后可见一8 cm×10 cm×5 cm之占位性病变,包裹腹主动脉,考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男,60岁.腰背部疼痛2年余,曾被外院诊断为椎间盘病变,欲行手术治疗,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院检查.超声检查,前列腺中度增生;肝内胆管钙化;胃镜:慢性胃炎.ECT:(-).ESR:87 mm/h.CT扫描示肾门水平下腹膜后区,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有团块状软组织影将大血管包绕,病变沿大血管向下延伸至双侧髂动脉水平,病变区腹主动脉干略窄,边缘欠规则,右侧髂动脉也有同样改变.病变向前扩展推挤肠系膜根及肠系膜血管向前移位.病变平扫时CT值54~56 HU,动脉期61~64 HU,静脉期84~89 HU.病变边缘部分光滑,左后缘于腰大肌前缘融成一片,分界不清,约10 cm×6 cm×5 cm大小,病变以包绕腹主动脉为主(图1~3).影像学诊断:考虑腹膜后纤维化.行他莫西酚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1.
12.
阚宏  苗强  马友章  程磊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93-1193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84岁,发作性腹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中下腹及两腰部为主,呈阵发性。无发热及吐泻,有慢阻肺病史7年。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呼吸促,消瘦,贫血貌,血压90/70mmHg,心率136次/分,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109/l,尿素氮26.04mmol/l,肌酐167μ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38岁。于 1982年起出现双眼痛伴眼混和性充血和畏光流泪。全身乏力 ,腰酸痛 ,午后低烧 ,每次持续 1月左右。查体见两侧小腿伸侧中下交界区皮肤非隆起红斑、局部疼痛 ,愈合后局部色素沉着。于 1985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剖腹探查术 ,于腹膜后肾门附近仅取活检 ,病理诊断为纤维肉芽组织 ,符合急慢性炎症。于 1990年眼部症状进一步加重 ,并出现口腔溃疡 ,在上级医院诊为“角膜炎”且疑诊“白塞氏病” ,应用激素、中药等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近期腰痛加重 ,并出现恶心、呕吐 ,遂于 2 0 0 2年 11月 19日来我院就诊。CT表现 :肾门至腹…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5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未进行治疗,4天前疼痛加重,为酸胀痛,右侧明显,在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无好转.12 h前患者排尿后至今无尿,同时感右腰痛加重遂来诊,门诊B超示"双肾积水"收入院.入院时体温、心率、呼吸正常,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kPa).双肾区无隆起,肾区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区无压痛,阴茎阴囊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简称RPF)为一少见病,1948年Ormond首先提出,RPF为一独立存在的临床疾病。此后,文献中RPF大部分以个案形式报道。本文复习近几年的有关文献并结合作者所遇4例RPF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现总结如下,以加深对RPF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特点.结果 RPF 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受累,多伴有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结论 腹膜后出现弥漫或肿块样病变合并肾及输尿管积水可作为CT诊断RPF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翔  章士正  赵峰   《放射学实践》2010,25(6):669-672
目的:评价影像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CT、MRI表现。5例行IVP检查;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腹膜后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IVP、CT、MRI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和MRI能很好显示RPF病变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996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15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X线、B超、CT及MRI表现。结果:RPF的影像学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CT和MRI在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并能进行分期及疗效监测。X线和B超对RPF的诊断起辅助作用,综合分析X线、B超、CT、MRI影像学表现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腹膜后纤维少见,多为良性过程,预后良好,但易与腹膜后肿瘤及恶性淋巴结肿大相混淆,因而对其应有一定认识。本就腹膜后纤维经的病在、病理及影像学诊断做一综述,并简单介绍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