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1〕。对应用抗生素种类不同,成人AAD发病率达5%~25%〔2〕。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增加,自1950年人们开始关注这类腹泻。AAD严重程度从单纯性腹泻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相关性腹泻以及假膜性结肠炎(PMC)。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肠道细菌分布改变在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中的作用及去甲万古霉素的治疗价值,探讨此疗法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测定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及同期化疗无腹泻者的菌群分布情况,对腹泻者试验性应用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结果:102例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中87例出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83例出现菌群失调,36例出现肠道真菌感染;而对照组菌群分布正常。去甲万古霉素治疗该种腹泻有效率91.2%。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腹泻症状缓解、Karnofsky评分改善、体重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感染在化疗相关性腹泻中占重要地位。去甲万古霉素是治疗该种腹泻安全有效的措施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去甲万古霉素改善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肠道细菌分布改变在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中的作用及去甲万古霉素的治疗价值,探讨此疗法对肿瘤患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测定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患及同期化疗无腹泻的菌群分布情况,对腹泻试验性应用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结果:102例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患中87例出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83例出现菌群失调,36例出现肠道真菌感染;而对照组菌群分布正常。去甲万古霉素治疗该种腹泻有效率91.2%。与治疗前相比患腹泻症状缓解、Karnofsky评分改善、体重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感染在化疗相关性腹泻中占重要地位。去甲万古霉素是治疗该种腹泻安全有效的措施并对患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导读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媛 《疾病监测》2021,36(4):318-318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全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革兰阳性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2016年,Lawson PA等根据基因型等将Clostridium difficile重新命名为Clostridioides difficile,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两个名字都可以使用,但目前国际主流杂志和学术团体都已采用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将艰难梭菌改为艰难拟梭菌。  相似文献   

5.
黄红月  靳美萍 《全科护理》2014,(24):2301-2303
正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是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1]。2013年7月我院妇科收治1例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手术后第5天开始大量腹泻、腹痛伴腹胀、高热等,确诊为严重PMC,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2013年7月住院病例中发生临床确诊为PMC重症病人1例,女,53岁,为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使  相似文献   

6.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又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为在小肠上表现为纤维素性渗出,形成伪膜,所以又叫伪膜性肠炎。主要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后引起而发病,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趋势越来越严重,CDAD的患病率日益增高,受到了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做了相关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本文就CD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艰难梭菌感染(CDI)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过度生长并释放毒素导致的,轻症者表现为腹泻,重症者可出现严重伪膜性肠炎甚至死亡。目前,CDI通常采用抗生素及粪菌移植(FMT)治疗。FMT治疗CDI安全、有效,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营养支持干预、心理疏导、感染控制等护理措施,能进一步减少相关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典型的CDAD可表现为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nous colitis,PMC)。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又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芽孢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正常肠道菌群有一定的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称为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9.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作者回顾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本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后的PMC12例,其临床及内镜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是治疗肠源性疾病的关键,其中粪菌移植已成功用于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本文就粪菌移植的适应证、治疗效果、操作方法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主要治疗措施现为停用抗生素,口服微生态制剂,如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行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等口服治疗。我科自2001年2月起试用谷维素联合维生素B6治疗老年患者AA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一直认为大便培养变形梭状芽孢杆菌呈阳性的病人,如果不接受抗生素治疗,就会患腹泻。最近在一次会议上得知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变形梭状芽孢杆菌是导致院内腹泻的主要原因。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环境、医护人员、其他病人是传染源,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明显增加了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的106例IBD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病理类型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组42例和克罗恩病组64例,另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症状缓解组22例,轻度活动组34例和中重度活动组5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肠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计算感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中克罗恩病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率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重度活动组患者三种细菌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轻度活动组和症状缓解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道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发IBD的重要因素,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与IBD的发生及病情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以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患者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1].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美学标准不断演变,粪菌移植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2]、伪膜性肠炎[3]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患者的调查显示,如果病情复发,97%的患者愿意接受粪菌移植,53%的患者愿意将粪菌移植而不是抗生素作为治疗该病复发的首选方案[4].  相似文献   

15.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是一种肠道炎症和坏死性粘膜病变,绝大多数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我院中心ICU自1994年4月~1997年6月共治疗由伪膜性结肠炎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护理相关感染的增多,对其关注程度也逐渐增加,主要集中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上。但近来少有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呈增加趋势,同样引起了医务人员重视。因其一旦发生,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护士的工作强度及用于清洁、洗涤的费用,最严重的可致病房的关闭。什么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为G+厌氧杆菌,能形成芽孢。繁殖体如暴露于空气中会很快死亡,但芽孢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5个月,它耐干燥、耐热并能抵抗多种消毒剂。近3%的健康成人和50%的儿童肠内携带梭状芽孢杆菌,同样也存在于土壤、家畜身上。该细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肺炎继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粪便病原体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44例肺炎继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粪便的病原学资料,探究病原体分布情况,并对该类患儿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与其他病原体相关因素、检出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粪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毒素检测后,CD毒素A和(或)B阳性标本为32例,占全部肺炎继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数量的22.22%。CD感染患儿年龄明显低于其他病原体感染患儿;CD感染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住院时间等明显高于其他病原体感染患儿,均属于肺炎继发AAD的危险因素,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对144份肺炎继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后,发现无沙门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致病菌生长,而其他致病菌则呈优势生长,其中大肠杆菌、念珠菌检出率明显高于CD检出率;产气荚膜梭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检出率明显低于C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与C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继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粪便病原体分布中,念珠菌占有较大比例,检出率更高,患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极易受抗菌药物影响,临床中应根据患儿检测结果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梅红 《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1):28-29
抗感染治疗可以干扰胃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其结果可能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腹泻。其主要病原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目前由于其发病数量的增加,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治疗失败的记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最近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及其毒素引起肠道疾病的问题,从无症状携带至致命的假膜性结肠炎及抗生素伴随的  相似文献   

20.
手术后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应用抗生素之后,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增生,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又称为“抗生素肠炎”,“手术后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等。现在由于手术后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临床上时有发生。作者曾收治15例,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