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共有5例行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而再行永久性心脏起搏 器植入。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将专用左室电极置入后静脉、侧后静脉或心大静脉起搏心室。5例患者均手术成 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术后患者症状均消失,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起搏器参数理想。对于三尖瓣机械瓣 置换术后的患者,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专用电极起搏心室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方法,可避免再次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抗凝状态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对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3~7年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前不停用华法林,调整INR在抗凝指标范围内,监测INR,术前2h应用抗生素,使用7天,术后沙袋压迫12h。结果 3例均无任何并发症。经随访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在抗凝状态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2016 年8 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且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50 例。根据术前抗凝强度,将患者随机分为正常强度抗凝组25 例和低强度抗凝组25 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和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与围手术期抗凝强度的关系。结果正常抗凝强度组出现2 例(8%)切口渗血,1 例(4%)囊袋血肿,共3 例(12%)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出现1 例(4%)切口渗血,1 例(4%)囊袋血肿,共2 例(8%)出血并发症。两组间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切口渗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囊袋血肿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对于需要植入起搏器的口服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前正常强度抗凝治疗不会增加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强度抗凝不增加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7年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以来,治疗心脏病患者百余例,其中对42例心脏瓣膜病变进行机械瓣置换术,现将42例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在重庆地区人群中的治疗效果,初步建立重庆地区的换瓣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库.方法 对133例重庆地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待其达到稳定抗凝状态且无抗凝相关并发症后,对抗凝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建立重庆地区术后抗凝标准.结果 在患者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INR值为(1.80±0.46);每日华法林剂量为(2.69±1.02)mg,不同手术组的抗凝指标均达到预期抗凝指标.重庆地区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INR目标值设置为1.6(1.5~2.0),二尖瓣置换术(MVR)及双瓣置换术(DVR)的INR预计值设置为1.8(1.6~2.3)、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MVR(MVR CABG)的INR预计值设置为2.0(1.8~2.3)、Bentall手术(人造升主动脉置换 MVR)INR预计值设置为2.2(1.8~2.5),总体INR预期值1.5~2.5.结论 本研究抗凝指标结果符合重庆地区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相似文献   

6.
自六十年代初心脏瓣膜替换术用于临床以来,二尖瓣置换术便成为治疗=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标准手术。但是,这种手术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例如:(1)机械瓣植入后有患者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到的噪声;(2)机械瓣植入后的患者需要终生用瓦夫林钠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每年有1~3%的患者因受抗凝治疗而并发出血,有2~5%的患者仍然会发生血栓或栓塞;(3)虽然用生物瓣者产生血栓和栓塞较少,也不需要终生抗凝,但其耐久性难以确定,不少猪瓣植入后几年就需再次替换。  相似文献   

7.
1993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 ,本院行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术 2 38例 ,术后出现并发症 2 3例 ,现就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等问题进行讨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 2 3例 ,男 14例 ,女 9例 ,年龄 30~ 78岁 ,平均 5 5 .4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顽固性心力衰竭或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等原因在本院植入起搏器。术中除 1例严重心力衰竭 ,在安装三腔起搏器过程中出现急性肺水肿 ,经抢救好转后完成手术外 ,所有患者手术完成均顺利。起搏器埋藏前测试电极参数均符合植入要求。1.2 植入起搏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对心脾综合征患儿同时进行Fontan手术和共同房室瓣(CAVV)置换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3例伴有CAVV中到重度返流的心脾综合征患儿进行Fontan手术的同时置入29~31mm的ATS机械二尖瓣,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无手术死亡,1例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外膜永久埋藏式起搏器,随访1~6年心功能均为Ⅰ级。结论:心脾综合征患儿的CAVV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CAVV成形术效果差,Fontan手术加CAVV置换术是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案;在行CAVV置换术时,应尽量保留CAVV瓣下组织结构,对Fontan术后心功能的稳定尤为有利;褥式缝合时应浅缝缝针尽量置于瓣环靠近瓣叶处,避免损伤房室传导系统;术后须及早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5~2.5,可避免抗凝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姚锦贞 《右江医学》2004,32(6):625-626
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治疗 ,以防血栓形成和体循环栓塞的发生。据报道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及栓塞是换瓣术后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占所有换瓣术后并发症的75 % [1] 。因此 ,正确地进行抗凝治疗是决定换瓣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为此 ,对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进行抗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2008年5月-2016年5月10 例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将该组资料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结果10 例患者中,3 例患者经正规抗感染治疗治愈,2 例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5 例患者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未能手术者均死亡。结论机械瓣之后术后晚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无瓣周漏等严重并发症前经正规抗感染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有瓣周漏的患者,感染控制后应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方能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367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及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在我国每年有上万例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仍有可能发生一些急、慢性并发症。本文对36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集我院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1年 7月期间 10 0例资料完整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病例 ,对其术后抗凝治疗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10 0例病人中男 3 5例 ,女 65例 ,年龄 12~ 61岁 ,平均42 .5岁。行二尖瓣置换术 5 3例 ,双瓣置换术 3 0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7例。应用国产机械碟瓣 5例 ,St.Jude双叶瓣 62例 ,Carbomedics双叶瓣 3 3例。术后为房颤心律的 49例 ,窦性心律的 5 1例。  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接受常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术后3d或 4d ,引流量明显减少时 ,开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单中心10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结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我中心行T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手术成功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8.1±6.8)岁,其中男性68例,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STS)平均分数9.9±6.0。12例患者经颈动脉途径,87例经股动脉,1例经升主动脉。均使用自膨胀瓣膜,手术成功率97%。术中预扩张球囊平均大小(19.6±2.0) mm,后扩张球囊平均大小(21.4±2.2) mm,瓣膜植入平均深度为瓣环下(4.3±3.4) mm。术前、术后平均跨主动脉瓣压分别为(51.3±19.7) mmHg和(11.7±6.1) mmHg (P<0.001),术前、术后瓣口面积分别为(0.6±0.2) cm2和(1.7±0.5) cm2 (P<0.001)。随访30天内,死亡率为2%,中风发生率为1%,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率9%,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组与非起搏器植入组的瓣膜植入深度分别为(7.2±3.1) mm和(4.2±3.3) mm (P=0.011)。二叶式主动脉瓣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在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方面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TAVR对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膜的手术结果相似。TAVR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率较低,这与植入深度密切相关,可能与较小球囊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09年5月4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植入方法、植入效果、植入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1年因脑卒中死亡,1例患者出现术后囊袋渗血、血肿,1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征,1例患者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牢被发现重新连接后起搏正常,经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明显缩窄,经双心室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起搏器随诊为延长起搏器寿命,发挥起搏器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后行囊袋血肿清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例起搏器植入后行囊袋血肿清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果 囊袋血肿清除术后术区伤口愈合良好,顺利出院.结论 起搏器植入后行囊袋血肿清除围手术期应重视心理护理及术后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影响因素以及早期起搏器植入时机和途径。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不包括植入埋入式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收集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术前心律情况、心脏外科手术类型、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时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类型等资料。并根据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术后≤1个月)组、中期(术后1个月~1年)组和远期(术后>1年)组。比较3组患者心脏外科手术类型和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瓣膜病手术8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2例(21.36%),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1例(78.64%)。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8例[66.02%,其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9例(28.16%)]和慢心室率心房颤动13例(12.62%)。早期组27例(26.21%),中期组16例(15.53%),远期组60例(58.25%)。3组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主动脉瓣手术和双瓣及更复杂手术(包含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中房室传导阻滞比例较高,且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9,P=0.048)。早期组患者的心脏外科手术距离起搏器植入的平均时间为(13.43±7.24)d,择期经皮介入心内膜植入起搏电极导线25例,术中植入心内膜、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线各1例。结论 房室传导阻滞为心脏外科手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最常见的适应证。早期植入前需留出合理的时间供房室传导或窦房结功能恢复,起搏导线植入途径以择期经皮介入心内膜植入为主,但必要时可在术中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心内膜或心外膜)。  相似文献   

17.
石兆云 《四川医学》2013,34(3):403-405
目的观察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需要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共308例。观察患者手术植入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踪治疗,观察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长期效果。结果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并且心房颤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部分患者治疗后的LVEF值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在运动耐量以及各种生活质量等均有显著提高和改善。患者在随访跟踪治疗过程中发现有36例并发症,其中并发症率为11.7%。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能够有效治疗患者各种疾病引起的心动过缓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长期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评价少儿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的适应证、瓣膜选择、抗凝及疗效.方法2000.3~2001.12,9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的少儿施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年龄9~17岁,平均11.4 岁.房室管畸形3例,二尖瓣中-重度返流3例,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6例二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三尖瓣置换.置入瓣膜内径:二尖瓣23~25mm,平均24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33 mm.结果无手术死亡.9例随访2~20月,平均13月,无死亡及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抗凝过度胃出血1例.结论少儿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早中期效果满意.置入双叶机械瓣膜的内径,二尖瓣>23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29mm可保证长期血流动力学的需要而无需再换瓣.少儿机械瓣置换术后仍需抗凝.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80例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0例患者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结果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此种手术方法较简单,易于实践,不增加手术时间,病死率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刘洪涛 《医学文选》2003,22(1):90-93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生抗凝[1] 。抗凝不足易导致血栓形成和继发血栓栓塞 ,但抗凝过量又会导致出血。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不当所致的出血与栓塞占所有远期并发症的首位[2 ,3 ] ,亦是导致病人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通过准确的抗凝监测与控制来防止抗凝不当导致的血栓栓塞和出血 ,是临床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监测和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1 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1 .1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 PTR) PTR为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 PT)与正常对照血浆 PT之比值。自1 960年成功应用机械瓣行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