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又称颅面血管瘤综合征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颜面部和颅内血管瘤病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属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错构瘤病的一种[1]。本病确切病因不清,多散发,症状取决于血管瘤发育异常的位置和范围[2],主要临床症状有癫痫、偏瘫、偏盲、青光眼、智力障碍等。该病目  相似文献   

2.
正新生儿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血管畸形,一般在婴儿出生时或者出生不久出现,是一种良性病变[1],其中有80%发生于面颈部[2]。新生儿血管瘤也称为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疾患.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4%[1,3]。对其病因、病理及发生规律知之甚少,临床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一[4]。新生儿血管瘤一般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鲜红斑痣和混合血管瘤4种[5],一般为较轻的浅表型为  相似文献   

3.
Sturge—Weber—Dimitri病(Sturge-Weber-Dimitri disease,SWDD)又称脑面血管瘤病(encephlofacial angiomatosis)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encephaotrigeminal angiomatosis),是一种少见的以颜面部和颅内血管瘤病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属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各种颅脑检查方法的发展,CT和MRI成为确诊本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天津市儿童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5月共诊断治疗9例SWDD患者,现将其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面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面血管瘤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光镜下大脑组织灰质萎缩,神经细胞变性、缺失,脑实质内散在较多大小不等的钙化灶,钙化小体呈圆形、同心环状或不规则形,或融合,部分区域见弥漫的钙化小球。局部软脑膜表面可见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扩张、腔内充满红细胞,呈海绵状血管瘤改变,局部见少量厚壁肌型静脉样血管,间质有出血。结论颅面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先天性脑部和三叉神经分布区同时有血管瘤存在。临床以颜面血管瘤、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5.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又名Sturge-Weber综合征,脑、面血管瘤,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Jahnke综合征等[1]是先天性颜面与脑混合性血管畸形,同时可伴有癫痫发作的有遗传性的神经皮肤血管发育异常,此病较罕见,对我院1995-07~2004-03收治的1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Sturge-Weber综合征名为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以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的罕见疾病,单侧发病较多位于三叉神经第1或第2支分布的区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皮肤为主要累及对象[1]。查体表现为颜面部葡萄酒色斑、智力障碍、偏头痛、癫痫、青光眼。颅面部血管瘤病理累及软脑膜、眼脉络膜、三叉神经支配区三个方面,正是因为受累血管的迂曲、变形,导致脑组织缺氧,使得神经元变性、钙化、局部脑组织萎缩。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Sturge-Weber综合征病变白质区的血流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7.
<正>三叉神经痛是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其在临床上有多种外科治疗手段: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1]、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2]、无水乙醇或甘油注射[3~4]、球囊压迫[5],伽马刀放射治疗[6]等。此外,神经调控因其可逆性成为该领域颇具前景的治疗方法[7]。在众多方法中,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历史已久,因其相对安全简便及有效,仍具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不能耐受或抗拒全麻手术的患者。除了传  相似文献   

8.
黄涛 《中国临床研究》2014,(12):1548-1549
1概述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脑神经疾病或神经源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的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1]。年发病率为2.5~5.7/10万人。三叉神经痛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疼痛常位于单侧,右侧多见,双侧者少见。疼痛发作部位以三叉神经II、Ⅲ支分布区最为常见,第Ⅰ支发病者较少见,为神经性疾患中最常见者。  相似文献   

9.
<正>三叉神经区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半月神经节或三叉神经分支处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次激活引起,常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的簇状丘疹水疱和相应区域的烧灼样、电击样疼痛、痛觉过敏或触诱发痛。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pain,ZAP)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1]。三叉神经区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15%~20%[2,3],其疼痛多为中重度,常规的口服药物及神经阻滞等治疗效果欠佳,较四肢躯干部带状疱疹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正>肋骨血管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以颅骨及脊椎骨常见,发病率无性别差异[1, 2]。肋骨血管瘤较为罕见[3],70%~80%为孤立性病灶[4],常无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产生疼痛或肿胀感。肋骨血管瘤造成骨皮质破坏时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5],现回顾性分析一例肋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该病的认识。病例资料男,42岁,发现左肋骨病变10余天,未觉疼痛、肿胀。查体:左肋区可触及大小约5 cm×5 cm肿块,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一种以间歇性头痛发作伴有自发性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1],对其发病有血管说、扩散性抑制说、5-HT说、三叉神经血管说、线粒体机体异常说、镁缺乏说等学说。[2]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发作时头痛剧烈,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POEMS综全征是以多发性神经病变(polyneuopathy)为最主要特征的一种单克隆浆细胞病。常伴有多种副肿瘤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识别。1956年被Crow首次报道,1980年Bardwick等人根据其5个主要临床特征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排列而命名为:POEMS综合征[1]。该病少见,以多发血管瘤为首发表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病率较低[1],但疼痛程度极为剧烈的疾病,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特点为触痛、刀割、火烫样疼痛,以面颊部、上下颌或舌疼痛最明显,而不伴有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目前病因仍不清楚 [2-3].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是目前国际上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4],且有止痛效果好、复发率低、可重复治疗等优点[5],越来越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力手段.作者自2006年起行52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的护理配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巨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瘤发病率为1%~2%,是最常见的儿童期先天性良性肿瘤,占所有良性肿瘤的7%[1]。血管瘤在本质上可以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基础的良性肿瘤,也可以是一种中胚层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按形态学分类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2]。目前对本病治疗措施包括类固醇类药物口服、硬化剂注射、液氮、冷冻、激光、放射性核素敷贴及高频电凝固辅助疗法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1,3],合理的手术治疗是血管瘤尤其是蔓状血管瘤较理想治疗方案[2]。我们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婴幼儿巨大血管瘤2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Coats病是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样形成,伴有视网膜内及网膜下渗出为特征的一种特发性病变[1]。Coats病不伴眼痛,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临床上大约80%以上患者单眼发病[2,3]。但目前,在临床上还有很多医生尚未认识到该病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功能的致盲性眼病,儿童1~2期  相似文献   

16.
1 资料与方法 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28岁,右眼睑21例,左眼睑15例.多数出生即有.眼睑血管瘤单纯型30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较表浅未侵及眶内,其中5例血管瘤不仅侵及眼睑而且还侵入眼板,睑结膜,1例侵入三叉神经眼支分布上下眼睑皮肤及外目比部睑结膜.血管瘤面积最小为0.5cm×0.8cm,最大为3.0cm×4.0cm.  相似文献   

17.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特征为皮肤与消化道同时存在多发性血管瘤。位于皮肤的病变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或静脉扩张,一般不会引起出血。而位于消化道的血管瘤较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8.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以电击样短暂突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疼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1].三叉神经痛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因其他病变压迫或侵犯三叉神经所致,有明确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TN)又称特发性三...  相似文献   

19.
正硬化性肺泡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低的良性肿瘤,其发病主要对象是亚洲女性[1],由Liebow和Hubble在1956年首次提出[2],2015年之前称为肺硬化性血管瘤。但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原本属于混杂性肿瘤中的肺硬化性血管瘤归到肺腺瘤中,并将肺硬化性血管瘤改名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3]。而其与肺腺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婴儿血管瘤(以下简称血管瘤)是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的最常见的肿瘤,是血管的真性增生性肿瘤.血管瘤不同于血管畸形,1983年Mulliken和Glowacki提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区分方法[1-2].1997年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正式把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分为两种不同的疾病[3].本文所讨论的血管瘤遵循ISSVA的分类,不包括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