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28例经病理证实未行任何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分别做了CT扫描和食管造影片检查,以了解食管癌外表现,对放疗计划设计时的靶区确认提供依据。结果发现CT外侵占82.14%,食管造影片发现占21.43%。P〈0.01。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CT外侵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1例经病理证实末经治疗的食管癌病人分别作了CT扫描和食管钡剂X摄片,结果发现CT外侵占85.2%;X片发现仅占27.9%。肿瘤外侵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隆突下、气管、降主动脉、奇静脉、心包和主动脉弓。对肿瘤CT外侵的价值和临床意义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术前CT检查对判断肿瘤外侵程度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卫平  杨捷生 《癌症》1996,15(1):48-49
作者对58例食管癌病人术前CT所见及手术和术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CT扫描估价食管癌外侵程度的准确率达86.2% ̄98.3%,提示CT检查在术前判断食管癌外侵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还讨论了以CT检查判断癌外侵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术前CT检查判别食管癌外侵主动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焱  李荫太 《中国肿瘤临床》1998,25(11):803-805
为了准确地进行食管癌可切除性的预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探查,用CT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及分析,了解是否有胸主动脉受侵,这是食管癌可否做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指征之一。采用夹角法、三角法及综合法判别。经χ2检验,综合法判别主动脉受侵与夹角法及三角法相比,特异性及准确性差异具显著性(P<0.05),敏感性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中提出的综合法判别主动脉受侵价值大,CT值曲线图有助于判别脂肪三角及主动脉受侵情况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肝转移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肝脏为其转移的最常见靶器官之一.CT扫描是发现转移瘤的重要方法之一[2].为进一步观察了解鼻咽癌肝转移的CT表现,笔者统计85例经确诊为鼻咽癌肝转移的CT资料,并分析其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较准确地判断贲门癌外侵程度并给手术切除提供依据,我院1987年开展了贲门胃底三重造形(术前气腹、服发泡剂后作贲门胃底钡剂造影),共20例。以胃小弯侧充气带为重要指标,选择14例进行手术探查。现将三重造影小弯侧充气带与贲门癌外侵关系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7.
8.
食管、胃肿瘤螺旋CT检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胃肿瘤的CT检查方法及对术前临床分期的指导意义。方法 60例患者,其中食管癌 25例,贲门癌 15例,胃癌 2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低张充水法行螺旋CT扫描。结果 60例患者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区食管壁、胃壁增厚,管腔狭窄,轮廓改变以及病变向管腔外浸润程度及周围器官、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低张充水法螺旋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食管癌、胃癌向管壁内外浸润的程度,对术前肿瘤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CT及MRI检查判断食管癌外侵主动脉的价值方法:对32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CT检查及分析,其中14例行MRI检查用夹角法和三角法进行判断后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学结果相对比。结果:32例患者CT检查主动脉受侵的敏感性、MRI检查主动眯受侵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MRI两组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00%、87.50%及84.36%;14例80.00%、88.89%及85.71%.经统计学处理.P〉0.05.CT与CT与MRI判断食管癌外侵主动脉均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肝癌微血管侵犯的增强CT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8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病理确诊),根据病理结果显示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分为2组.研究组为微血管浸润(50例),而对照组为非微血管浸润(39例),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学指标及CT征象差异.结果 2组患者的病理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肉瘤样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了 12例食管肉瘤样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变化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12例中 ,男性 10例 ,女性 2例。平均年龄 60岁。临床症状为逐渐加重的吞咽困难。病程从 10余天到 5个月。发生在食管中段者 5例 ,下段者 7例。大体形态 :8例呈典型的息肉样生长 ,2例呈蕈伞型 ,另 2例髓质型 ;病理均为鳞癌与肉瘤样成分 ,6例浸润深度位于粘膜固有膜或粘膜下层。 5例术后时间超过 5年者尚有 3例存活 ,5年生存率为 5 0 %。结论 食管肉瘤样癌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癌 ,以息肉样生长为主 ,因病程短 ,浸润深度常较浅 ,手术切除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内在联系。方法对4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螺旋 CT 诊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4.8%、87.0%和100%。(2)螺旋 CT 征象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远处转移均与病理 TNM 分期密切卡相磁(P<0.05)。结论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内在联系。方法 对4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螺旋CT诊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4.8%、87.0%和100%。(2)螺旋CT征象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远处转移均与病理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标本断端组织的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对33例食管癌术后标本的断端组织的DNA含量(DNAindex,DI)、倍体类型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index,PI)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切距(主体癌上缘与上切缘之间的距离)<5厘米的断端,不典型增生性断端及癌残留断端的PI值显著高于切距≥5厘米断端和正常食管粘膜;随访资料表明,上述三类断端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也显著低于切距≥5厘米切除的患者。尤其有意义的是,12例切距<5厘米断端样品中,9例PI>20%,占75%;且有2例异倍体DNA含量出现。提示切距<5厘米切除者(尤其是术后FCM检测,高PI和高DNA含量者),断端不典型增生者及断端癌残留者,都可能成为术后复发的高危人群,应密切随防。文中对残癌与其主体癌之间的FCM参数也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残癌的术后放、化疗提供了细胞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348例,按咽旁受侵犯程度分为咽旁前间隙受侵和咽旁后间隙受侵,对5年局部控制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1%和29.3%(P<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8.0%(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3.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旁前间隙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咽旁后间隙受侵是鼻咽癌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1983 年1 至1993 年3 月,我院放射治疗70 岁以上老年人( 老年) 食管癌46 例,其中Ⅲ、Ⅳ期病人占82-6 % ,伴发病多达47-8 %.全组1 、3 、5 年生存率分别为45-7 % 、22-7% 、11-9 %.初步结果表明:放射治疗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应注意伴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CG4、V-ATPase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法检测ABCG4和V-ATPase在66例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相关性。[结果]ABCG4、V-ATPase阳性率分别为65.15%、68.18%。ABCG4、V-ATPase的表达与性别、病理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均与年龄无关。在食管癌及各病理分级、各TNM分期中,ABCG4和V-ATPase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均〈0.001,相关系数rs均〉0.7)。[结论]ABCG4、V-ATPase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耐药、转移有关;两种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能有相互作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食管鳞癌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在57例食管癌标本中标记CD34,检测食管癌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MVD值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内镜检查诊断考虑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经上腹、右胸二切或加行左颈三切口 ,行标准胸、腹二区域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不同区域的淋巴结编号进行病理检查。术后进行 5年生存率的调查。结果 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 2 2 4例。总淋巴结转移率为 10 .2 7%,转移度 4.0 1%。不同的病灶部位对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不同的肉眼分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原位癌和侵犯粘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4.0 8%和 14 .0 7%,差异显著 (P <0 .0 5 )。病灶范围大小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鳞癌和癌肉瘤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0 .0 %和 2 5 .0 %(P <0 .0 1) .术后总 5年生存率 94.5 4%,无淋巴结转者 96.97%,有淋巴结转移者 72 .2 2 %,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 81.18%,二区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 5 7.14 %。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范围大小对 5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高。早期食管癌的肉眼分型、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是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子。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食管癌 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