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认识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以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低蛋白血症、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而无显著浅表淋巴结肿大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条思路。结果:患者女性,43岁,体检发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双侧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但没有进行性增大。有蛋白尿。淋巴结活检病理: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浆细胞型。结论:Castleman病临床较少见,易误诊,应列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的鉴别诊断,确诊需进行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在中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在肺部可致肺炎和肺部肉肿样病变,而胃肠隐球菌病,无论原发还是继发,临床都相当罕见,我们报道1例以不全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的空肠及肠系膜淋巴结隐球菌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或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1],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淋巴结增生样病变.现报道一例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相似文献   

4.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四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四例分析张沪生,张铭地,陈建文,李清朗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又称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为一较少见疾病,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我们围绕4例报告,对此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呼吸系统损害、病理及治疗,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以下讨论。资...  相似文献   

5.

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在各学科有交叉就诊现象,临床诊断易混淆。Castleman病又可伴有或继发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故诊断需非常谨慎。本文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例SLE误诊Castleman病,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Castleman病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疾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旱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本研究报道1例Castleman病,并对该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7.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胃肠道常见的部位为小肠结直肠肛门,同时转移至小肠、系膜淋巴结及颅内者未见文献报道.本例恶性黑色素瘤伴有系膜淋巴结转移及脑转移,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颅内肿物与小肠及系膜淋巴结肿物颜色质地不一致,术后病理对确定腹部及颅内肿物来源至关重要,患者病史对鉴别原发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肝门淋巴结肿大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病毒性肝炎,历来是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近年来相继有人报道急性病毒性肝炎出现肝组织回声降低及胆囊壁明显水肿增厚的声像图。但尚无文献报道急性病毒性肝炎引起肝门淋巴结肿大的声像图特征。现将我院近4年来检查的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有94%出现肝门淋巴结肿大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成人Still病性淋巴结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富于免疫母细胞型成人Still病性淋巴结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变组织免疫表型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病变组织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表达情况.结果 2例临床均表现为发热、咽痛、关节痛,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副皮质区见成片的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及中等大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萎缩;免疫表型为免疫母细胞样细胞表达CD3、CD45RO,部分表达CD30、上皮膜抗原(EMA),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56、CD20、CD79a和CD68均为阴性,EBER阴性.结论 富于免疫母细胞型成人Still病性淋巴结病组织学改变酷似T细胞淋巴瘤,病理医师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综合分析,以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异常蛋白沉积于淋巴结导致的疾病,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到10例,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全身多发性淋巴结淀粉样变性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发现双侧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包块8年,逐渐增大,无疼痛。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体检:双颌下、锁骨上、腋窝、滑车和腹股沟淋巴结均肿大,质中偏硬,无压痛,活动欠佳,最大者10cm,颈部融合成巨块,舌不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1.
正Castleman病是一种以弥漫性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增多、高球蛋白血症、血清炎性因子升高和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完全根据病理学改变方可确诊。本文报道1例伴有大量腹水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并进行了鉴别诊断的相关分析,为Castleman病的诊断提供线索。在临床工作中,当患者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伴大量浆膜腔  相似文献   

12.
王盛锦  孙锋 《胃肠病学》2022,(11):686-695
胃肠间质瘤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胃肠间质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病理特征等诸多因素相关,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回顾2003—2022年胃肠间质瘤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报道文献,同时总结近年关于胃肠间质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对胃肠间质瘤淋巴结转移的机制、与年龄、性别和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诊疗和预后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较少见、性质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佳的全身性淋巴结病.我科自1982~1993年收治AILD病人4例.均经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1例.年龄17~74岁,<20岁2例,>50岁2例.1.2 临床表现 3例经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伴皮肤斑丘样皮疹、发热2例.1例以阵发性咳嗽、咽部异物感、声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4例患者均有局部至广泛性轻中度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融合、无压痛.1例伴肺门纵隔、腹腔淋巴结肿大,扁桃体Ⅱ肿大,少量胸腔积液.1例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右肺下叶不张,  相似文献   

14.
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易和结节病、淋巴瘤、肺癌等疾病相混淆,误诊率高.本文报道26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和X线特点及其该病的鉴别诊断,并提出做结核菌素试验,结合X线特点是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淋巴组织以及扁桃体、胸腺等其它淋巴器官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肝脾或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最可靠且有效的诊断方法,而浅表淋巴结活检是常用的诊断措施,因阳性率较高、创伤性小、简单易行而最常用.本文结合病例就淋巴结活检确诊淋巴瘤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累及气道的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Rosai-Dorfman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确诊为气道受累的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支气管镜下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女,60岁.因"反复发作性喘息18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7年3月6日收入福建省立医院.曾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口服强的松、吸入布地奈德等治疗,症状好转.1个月前喘息再次发作,且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平卧位时明显,再次就诊,以"呼吸困难原因待查"收入院.23年前发现"高血压、左肾上腺腺瘤",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未行手术.1999年发现左腮腺肿物、左颌下淋巴结肿大,行手术切除.2000年行双眼泪腺肿物切除.2001年发现全身皮下多发性结节,且逐年增多,结节可自行增大和缩小.入院检查左颌下可触及大小约3.0 cm×2.0 cm结节,双上臂、胸背部、腹部、臀部及双大腿外侧可扪及黄豆至蚕豆大小结节,边界清楚,质偏硬,表面尚光滑,稍活动,轻压痛,部分皮肤见色素沉着.胸部CT平扫+气管重建显示气管壁多发性结节状突起,相应区域管腔狭窄,左肺舌叶炎症,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胸背部皮下多发性结节影.淋巴结病理切片可见组织细胞形成的浅染区与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深染区相间排列,呈一种窦样结构,组织细胞胞质内可见吞噬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确诊为Rosai-Dorfman病.结论 Rosai-Dorfman病累及气道是罕见的淋巴结外病变,易发生误诊和漏诊.支气管镜检查是发现Rosai-Dorfman病气道受累的重要手段,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完整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是其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蛋白及CD_(68)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切除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放疗是治疗气道病变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多发淋巴结肿大的结缔组织疾病2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发淋巴结肿大的结缔组织病(CTD)的临床特征,探讨可能的误诊原因。方法对2001—200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初诊误诊的多发淋巴结肿大的CTD患者26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其中21例伴发热。分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14/26)、转移性肿瘤(5/26)、淋巴结炎(5/26)和淋巴结结核(2/26)。其中14例行淋巴结活检,组织病理学报告均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合临床表现及各项辅助检查,26例患者最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例、成人斯蒂尔病12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所有患者多发淋巴结肿大均消失。结论CTD可引起多发淋巴结肿大,但其临床表现和淋巴结活检病理学检查均无特异性。详细询问病史和细致的查体,尽早完善各项免疫学检查是避免延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4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均经淋巴结活检病量证实。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皮肤搔痒、淋巴结肿大及血沉增快,抗菌素治疗无效,需用强的松或COP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9.
Rosai—Doffman病(Rosai—Doffman disease,RDD),即窦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病,是一种原发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该病变通常累及淋巴结,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伴有发热、  相似文献   

20.
T1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215例T1肺癌施行了手术及广泛肺内、叶间、纵隔淋巴结清除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 674组.N1转移率11%,N2转移率6%.肿瘤最大直径≤1.5 cm㎝和1.6~3.0 cm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和8%.肿瘤最大直径≤1.5 cm的鳞癌N1、N2均无转移.N2转移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分别为5%、23%和3/9,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2转移鳞癌为某一组淋巴结转移的为3/4,腺癌≥3组转移占4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41%.N2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4%,N2阳性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60%.结论瘤体增大,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腺癌比鳞癌转移活跃,小细胞癌最活跃,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肿瘤最大直径≤1.5 cm的鳞癌不进行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外,其余类型T1肺癌均应广泛清除肺内及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