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肺泡、远端气道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肺炎的经典名方,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整体治病机制仍不明确。方法 该研究采用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网络药理学方法从组织、细胞、病理过程、生物过程、信号通路及靶标6个尺度解析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整体作用机制。结果 在组织层面,麻杏石甘汤主要作用于肺炎病灶组织-肺脏及主要炎性免疫组织-血液和脾脏。细胞、病理过程和生物过程多层面分析提示麻杏石甘汤可通过逆转炎症免疫反应相关功能,同时改善肺炎引起的心肺血管损伤治疗肺炎。信号通路和靶点层面分析显示麻杏石甘汤调节炎性免疫反应通路如“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和“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以及相关靶点如“MAPKAPK3”和“NRG1”。结论 该研究从分子到组织多层面出发揭示麻杏石甘汤主要通过调节炎性免疫反应及相关心肺血管损伤治疗肺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金银花、连翘对甲型H1N1流感免疫调节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台湾中医药资料库,Pub Chem及Gene公众网络平台数据库查找金银花、连翘的靶蛋白及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运用生物信息软件对检索到的数据集进行分析,解读金银花、连翘单用和连用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免疫调节生物通路的影响。结果:金银花相关靶蛋白共16个,连翘相关靶蛋白共8个,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32个;生物信息分析发现金银花和连翘有各自作用的特异性的免疫调节通路;对于巨噬细胞中白介素-12信号的生成通路和白介素-8信号通路,二者作为药对使用后,代表药物靶蛋白与生物通路相联性的-log P大于单独使用金银花或连翘;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参与了多数金银花特异性作用的通路,蛋白激酶C-α(PRKCA)参与了连翘特异作用的通路。结论:对于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免疫通路,金银花和连翘有各自的调节特点,作为药对使用对对巨噬细胞中白介素-12信号的生成通路和白介素-8信号通路调节更有优势,MMPs和PRKCA可能是金银花和连翘分别作用于免疫通路的关键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归经芳香药藿香和苍术调节甲型H1N1流感免疫相关通路的差异。方法采用台湾中医药资料库、Pub Chem、TCMID查找肺经芳香药藿香和非肺经芳香药苍术的化学成分及其靶蛋白,采用Gene数据库查找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运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三者分子网络和生物通路的相关性,对比两种药物对甲型H1N1流感免疫相关通路中的作用差异。结果藿香靶蛋白共42个,苍术靶蛋白24个,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32个。甲型H1N1流感的分子网络与藿香形成的分子网络关联较多,与苍术形成的分子网络关联则相对较少;藿香较苍术可以作用于更多与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免疫炎性疾病;藿香与甲型H1N1流感共同作用于10条免疫生物学通路,苍术与甲型H1N1流感共同作用于4条免疫生物学通路。结论归肺经芳香药藿香较非肺经芳香药苍术对甲型H1N1流感可能更有免疫调节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四川地区中医药治疗轻症甲型H1N1流感与卫生部方案的异同。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将纳入四川随机研究采用四川地区方案治疗的中药组及联合组与纳入卫生部方案随机研究采用卫生部方案治疗的麻杏石甘汤组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所有轻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完全痊愈;基线各指标相似,四川中药组与麻杏石甘汤组各主要疗效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四川中药组及四川联合组入组后发热持续时间及入组后症状持续时间均较麻杏石甘汤组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短,但尚无统计学差异;四组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轻症甲型H1N1流感症状轻,预后好,四川中医药治疗轻症甲型H1N1流感方案,经济有效,安全可行,可能在缩短热程及缓解症状方面更优,更适合四川的地域、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麻杏石甘汤“异病同治”肺炎支气体肺炎(MPP)与支气管哮喘(BA)的共同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筛选麻杏石甘汤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将其进行标准化。运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收集MPP与BA疾病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获取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利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将交集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将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麻杏石甘汤有效成分123种,相关靶点208个。MPP疾病靶点374个,BA疾病靶点2 623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46个。GO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276个(P<0.05),细胞组成15个(P<0.05),分子功能3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麻杏石甘汤治疗MPP与BA的共同通路主要有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多能形成稳定结构。[结论] 麻杏石甘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治疗MPP与BA,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了生物信息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国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库,BATMAN-TCM等数据库检索麻杏石甘汤相关中药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CTD、TTD、DrugBank数据库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作用靶点,两者取交集筛选,再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麻杏石甘汤生物活性成分279个,预测出麻杏石甘汤相关的靶点1417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作用靶点49个,通过韦恩图取交集得到麻杏石甘汤中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24个,靶点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筛选出关键靶点24个。DAVID富集分析显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靶点主要参与美洲锥虫病通路、TNF信号通路、麻疹风疹通路、疟疾通路、乙型肝炎通路、炎症性肠病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甲型流感通路、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感染通路、哮喘通路、肺结核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重要通路。结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参与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疟、抗肺损伤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传染科近期收治的5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结果 7~18岁为发病高峰,临床以发热、流感样症状为主,扁桃体肿大、咽峡充血为主要体征,以支气管炎为主要并发症。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毒力较弱,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季节性流感轻。桑菊饮和麻杏石甘汤对其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喜炎平注射液防治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的分子机制。方法以"Andrographolide"(穿心莲内酯)为检索词,在PubChem数据库中查找其相关生物学结果,根据结果确定穿心莲内酯的活性靶蛋白。以"H1N1 influenza A"(甲流)为检索词,在Gene数据库中查找甲流的相关基因。利用IPA生物信息学软件分别构建穿心莲内酯的活性靶蛋白及甲流相关基因的分子网络,并进行生物学作用通路及分子作用机制的解析。结果查找到穿心莲内酯的活性靶蛋白9个,甲流相关基因22个。二者构成的网络中共同分子为:Akt、Hsp90、Hsp27、PI3K、ERK1/2、NFkB、Proteasome、caspase、Jnk、P38MAPK、Pka、Pkc(s)、Ras、RNA polymeraseⅡ、Vegf,其中穿心莲内酯靶蛋白网络的分子大多与细胞周期、胚胎发育及细胞间信号传导有关;甲流相关基因网络中的分子大多与传染性疾病、炎症反应及免疫性疾病有关。二者共同作用的通路以细胞免疫通路为主,穿心莲内酯主要作用于该类通路中的AKT和NF-κB分子。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解细胞免疫通路中的AKT和NF-κB分子干预甲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经典方麻杏石甘汤(MXSGT)和银翘散(YQS)抗流感病毒药理特点。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和MTT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体外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q PCR法和ELISA法检测病毒感染后诱导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结果麻杏石甘汤体外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H1N1、H6N2、H9N2等亚型及乙型流感)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在0.1~1 mg·mL~(-1)之间,银翘散体外未显示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汤(3 mg·mL~(-1))和银翘散(0.5 mg·mL~(-1))体外均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包括IL-6、IP-10、TNF-α、IL-8、CCL5(P0.05),其中麻杏石甘汤对IP-10、IL-6的下调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对两个经典治疗流感的复方比较发现,麻杏石甘汤兼具直接抗病毒和抑制病毒介导炎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后续实验进一步验证。银翘散仅显示了抗炎药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甲型H1N1流感中药复方遣药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4月新型甲型H1N1流感暴发期间多中心队列研究过程使用中药复方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4037例病例资料,总结辨证使用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结果:使用中药156种,主要是清热解毒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清热泻火药,占51.90%;常用中药28味;药物归经涉及12经,主要是肺经、胃经、心经、肝经,共占78.71%;所有药物涉及7种药味,前3位为苦、甘、辛,共占99.57%;常用中药排名前10位是(除甘草外)桔梗、连翘、银花、桑叶、芦根、薄荷、菊花、竹叶、牛蒡子、杏仁;外感风热组银翘散应用频率最高;外感风寒组荆防败毒散应用频率最高;热毒壅肺型麻杏石甘汤应用频率高达100%。结论:甲型H1N1流感所用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和配伍与甲型H1N1流感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麻杏石甘汤成分、靶点、通路和生物学功能,阐明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以及文献报道,搜索麻杏石甘汤每味中药的成分和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成分-靶点网络。用STRING搜素靶点的相关蛋白,并构建PPI网络。利用MECODE和ClusterOne聚类找出二者共同的关键靶点。利用Metascape和ClueGO对关键靶点进行通路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结果: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有效成分6个、苦杏仁8个、石膏3个、生甘草92个。聚类分析得到67个关键靶点,其中IL-6和TNF是重要的核心靶点。麻杏石甘汤主要参与的分子通路和生物学功能与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相关的是: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TLV-1)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TNF-R1信号通路和相关信号复合物;整合素1途径;白细胞介素信号;TH17细胞分化;炎性反应的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2介导的信号通路;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分泌的负调控;内皮屏障建立的调控;T细胞稳态增殖的调控。结论:麻杏石甘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对机体的病毒感染和免疫炎性反应起到多方面的调控,包括促进TH细胞分化和T细胞稳态抑制病毒复制,负调控白细胞介素、TNF、整合素等免疫炎性反应递质消除细胞因子风暴。麻杏石甘汤针对COVID-19的病毒复制和细胞因子风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麻杏甘石汤加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疑似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发热门诊120例疑似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证热毒袭肺证患儿,给予麻杏甘石汤7天,同时静点热毒宁注射液5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疾病总有效率为87.50%,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95.83%,在治疗发热、咳嗽、咯痰方面效果尤为明显。结论:麻杏甘石汤加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疑似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证热毒袭肺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麻杏石甘汤中石膏剂量与解热作用的量效关系。 方法: 以麻杏石甘汤原方用量为基础,维持方中麻黄、苦杏仁和炙甘草药量不变,仅改变方中石膏用量,另设麻杏石甘汤去石膏方。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统计结果并计算出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结果: 石膏用量变化的麻杏石甘汤及其去石膏方均能够降低LPS致热大鼠体温,同时降低血浆PGE2水平。与无石膏方比较,石膏加入方中后,各组在降低大鼠体温、降低血浆PGE2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半数有效量EC50 2.785 g·kg-1;治疗窗为[D]20~ [D]80 2.218~3.497 g·kg-1;阈剂量 2.218 g·kg-1结论: 麻杏石甘汤去石膏方具有弱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汤剂中含有的甘草甜素、苦杏仁苷及麻黄的作用有关。当石膏加入方中,解热效应迅速增强,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达到最大效应,即使再增大石膏用量,解热效应持续维持在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的角度,探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学方法,分别测定在中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不同浓度水煎液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热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并根据热动力学模型lnPt=lnP0+kt,计算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综合分析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结果: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但温热药方麻黄汤较寒凉药方麻杏石甘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弱,同时,从热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热输出功率计算结果也表明,麻黄汤作用于细菌生长代谢时,所释放的热量要高于麻杏石甘汤,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应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老年性肺炎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辉  陈娴 《天津中医药》2013,30(2):84-86
[目的] 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辅助治疗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老年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抗炎、止咳、化痰等西医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 疗程10 d.于治疗前后观察其疗效, 症状开始改善时间及炎性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率(G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指标及症状开始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麻杏石甘汤辅助治疗老年性肺炎临床疗效显着, 能够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16.
麻杏石甘汤对枸橼酸致豚鼠咳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防治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可待因组、麻杏石甘汤低、中、高剂量组(2.3,6.5,14.6 g.kg-1),分别连续ig给药7 d,最后1次给药后1 h,采用枸椽酸致豚鼠咳嗽模型,以生物信息采集系统记录咳嗽信号、录音和人工计数等方法统计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对支气管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并检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咳嗽次数为(53.6±10.7)次,支气管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血清过氧化氢含量增加(71.3±18.8)mol.L-1。而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枸橼酸所致咳嗽次数,分别为(30.9±9.9),(39.8±8.6),(36.4±2.8)次(P<0.05),减少支气管黏膜下层细胞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中过氧化氢含量,分别为(60.6±7.3),(44.7±10.1),(33.8±7.5)mol.L-1(P<0.05),但只有高剂量组才延长咳嗽潜伏期(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能防治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引起过氧化氢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EDTA直接滴定法和ICP-OES法测定钙标准液、单煎石膏药液、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竹叶石膏汤同一样品中Ca2+溶出量差异,探讨复方汤剂中有机基底等因素对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复方药液中Ca2+溶出量的影响程度并建立一种可信的测定方剂中Ca2+溶出量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比EDTA直接滴定法和微波消解-ICP-OES法测定钙标准液、单煎石膏药液、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竹叶石膏汤同一样品中Ca2+溶出量。结果:EDTA直接滴定法与ICP-OES法测定钙标准液结果间无显著差异,两方法测定结果相同。两方法测定单煎石膏、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和竹叶石膏汤样品中Ca2+溶出量结果间差异显著(P<0.01),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结果较ICP-OES法偏大。结论: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样品中Ca2+溶出量受样品基底复杂程度影响,影响因素对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影响均匀且呈线性关系。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复方中Ca2+溶出量偏大,较不适合用于测定中药复方中Ca2+溶出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麻杏石甘汤加减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风热犯肺证小儿肺炎喘嗽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肺炎喘嗽风热犯肺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麻杏石甘汤组,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组以及麻杏石甘汤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组,每组40例。麻杏石甘汤组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进行治疗,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组采用阿奇霉素和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治疗,麻杏石甘汤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组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进行治疗,3组的疗程均为10 d,治疗后,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3组在热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以及全胸片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麻杏石甘汤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组的77.5%(P0.05);麻杏石甘汤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组治疗后主、次要症状及体征积分分别为(3.90±2.06),(1.88±0.85)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中药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组热退时间为(2.30±0.76)d,与麻杏石甘汤组以及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P0.01);中药加中医定向透药组以及麻杏石甘汤组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6.15±1.30),(6.25±1.11)d,与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中药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组肺啰音消失时间为(5.20±1.08)d,与其他两组比较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配伍剂量变化对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配伍对其解热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混料均匀设计,以麻黄(X1)、苦杏仁(X2)、炙甘草(X3)和石膏(X4)4个组分设计4因素12水平的麻杏石甘汤配比实验。将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5组,分别为麻杏石甘汤配比N1~N12组、临床常用方组、模型组、空白组。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计算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各配伍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大鼠发热,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血浆PGE2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TRI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TRI的因素为石膏>麻黄>苦杏仁与炙甘草的交互作用。麻黄与体温反应指数为负相关。结论:4因素12水平的混料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疗热,方中石膏为君药,最佳配比剂量为麻黄0.6 g,苦杏仁7.5 g,甘草7.5 g,石膏26.4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