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肝门胆管癌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CT平扫加增强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分析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的关系。结果9例平扫表现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7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动态增强12例有延迟强化。对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评价CT扫描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价值。结论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特征是肝门区低密度肿块和肝门胆管壁不规则增厚,伴肝内胆管扩张。CT在判断肿瘤浸润范围虽有一定局限性,但目前仍为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一个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HBDca)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也称高位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胆管癌的50%~75%。近年来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切除率为64.1%。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35例。现就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方法对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成功实施联合肝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l例因发生腹腔转移未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是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栓塞术的护理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CT对1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8例肝门部胆管癌中肝总管癌8例,肝管分叉部癌10例;浸润型12例,肿块型6例。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CT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胆管癌系癌细胞发源自整个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末梢胆管癌。其中肝内胆管癌约占20%,肝门部胆管癌约占55%,末梢胆管癌约20%,剩余5%为多部位发生胆管癌~([1])。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胆管癌是发病率第二高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3%。胆管癌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由于其浸润  相似文献   

6.
肝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生长于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的一种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亚洲较多发[1]。肝门胆管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偏晚期,而由于其对放化疗等治疗的不敏感性,手术成为肝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因此,针对肝门胆管癌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肝门胆管癌常见的分型方式包括Bismuth-Corlette分型、Blumgart/MSKCC T分期、TNM分期以及国际胆管癌组织分期等,其中临床应用较多的为Bismuth-Corlette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在肝门胆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70例,照诊断方式不同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实施磁共振诊断和螺旋CT诊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后确诊,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肝门胆管癌诊断准确率、侵犯符合率和评价可切除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肝门胆管癌侵犯诊断符合率为25.71%,对照组肝门胆管癌侵犯符合率为2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肝门胆管癌诊断准确率为97.14%,评价可切除准确率为80%,对照组患者肝门胆管癌诊断准确率为80%,评价可切除准确率为57.14%,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在检查肝门胆管癌患者时,不仅能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扫面,还能够有效提高诊断敏感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门胆管癌长期以来作为肝移植禁忌症,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改变了这一观点。本文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肝移植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资料,探讨目前该领域的成果及发展方向。肝移植治疗肝门胆管癌已经有了较系统的研究,肝移植已经成为可选的肝门胆管癌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同时肝移植方案亦存在许多不足,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肿瘤切除率低(<30%),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仅13.2% 1,2.我们统计3个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43例,其中12例行根治切除术,切除率约33%.现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指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瘤,占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50%~70%[1]。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时疾病多已进展到晚期,能够做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只有20%~30%[2],同时肝门胆管癌对放化疗亦不敏感。目前根治性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方法,但因为肝门部胆管癌位置的特殊性,沿胆管纵向浸润,向肝动脉、门静脉横向侵袭,肿瘤边界判断困难,肿瘤的根治(R0)切除存在技术性难点.  相似文献   

11.
《华西医学》2014,(9):1794-1794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胆道外科李富宇教授为1例肝门胆管癌累及胰头的患者,实施了四川省首例按国际手术规范进行的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胆胰联合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系国际肝胆外科界公认的顶级手术之一,手术切除范围涉及肝脏、胆道、血管、淋巴结、下腔静脉及腹腔干周围脂肪组织、胰头、胃窦、十二指肠、小肠,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目前国内仅有极个别病例报道。以手术难度和规模而言,在肝胆外科界,除肝移植以外,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同时实施肝胆外科界第二大和第三大规模的手术,手术的难度、创伤及手术风险极大。国外有报道应用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最高达50%~70%。该例肝胆胰联合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手术历时13个小时,患者术后第2日即拔出气管插管,从综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恢复顺利。肝胆胰联合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手术的实施推动了四川省肝门胆管癌治疗与国际诊疗标准的接轨。  相似文献   

12.
杨桂芳 《临床医学》2008,28(3):11-12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文献.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或内引流、外引流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阻塞肝门,胆总管中段只有1cm范围组织较软,行T型管外引流术.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正确评价可切除性,术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19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63.33%,11例因肝外转移只行简单的姑息减黄手术。根治切除组及姑息减黄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55.56%、22.22%;9.09%、0、0。结论:根据肝门部胆管癌侵犯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争取一次切除,进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避免肿瘤残留,是提高术后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1])是肝外胆管肿瘤中最常见、最难治疗的一种癌症,其发生率约占胆管癌的60%~70%[2]。2009年美国癌症联合会(The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7版[3]的TNM分期将其归为肝门周围胆管癌或近侧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可能治愈该类疾病的唯一手段[4],手术要求肿瘤切缘无癌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肝门胆管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5年9月至2011年6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的7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TK1水平,并分析肝门胆管癌患者血清TK1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门胆管癌患者血清TK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者血清TK1水平。血清TK1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P=0.002),Bi smu t h-Cor lette分期(P<0.0 01)和淋巴结转移(P<0.0 01)表达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分化程度(HR=2.089,P=0.024)和血清TK1水平(HR=2.519,P=0.018)为肝门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 l sur vival,OS)独立预后因素,而血清TK1水平(HR=3.694,P=0.003)为本组肝门胆管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独立预后因素。血清TK1水平较高的肝门胆管癌患者OS和PFS较短。结论:TK1可能与肝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TK1水平能预测肝门胆管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 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合并肝硬化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8例,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胆肠吻合24例,外引流4例。术后11例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余均病情好转顺利出院。结论合并肝硬化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应做好基础护理、引流管护理及加强病情的观察与护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合并肝硬化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8例,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胆肠吻合24例,外引流4例.术后11例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余均病情好转顺利出院.结论 合并肝硬化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应做好基础护理、引流管护理及加强病情的观察与护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内供血特点及肿瘤与门静脉之间的关系,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的彩色血流显示率为64.3%,彩色血流显示率、门静脉受侵率与肿瘤大小无统计学相关性,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1.4%。肝门部胆管癌需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Mirizzi综合征、胆囊癌侵犯肝门部胆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描述该症,1965年Klamkin报道13例后才被广泛重视并被命名为Klamkin。因其部位特殊、呈浸润生长及手术切除困难等。肝门部胆管癌曾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疑难癌症。现代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如何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这一临床病变,依然是胆道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依据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的诊疗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