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的速度是关键,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灾害救治的前提;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军事化救援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伤员医疗救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早期军事医学救援的方法、内容及效果.结果 1420例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1);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军事医学救援应在地震后24小时内快速展开,对规范救治秩序、保证批量伤员救治有效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德阳模式"探索了一种军事医学救援的重要方法,军事医学救援足今后灾难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与信息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信息控制对灾难救援的作用及对救治秩序的影响。方法通过登记本、伤员信息卡、麻醉记录单及病历资料,收集德阳市某医院在“5.12”汶川地震1420例伤员基本信息,分析伤情、伤员流、信息流特点。结果1420例伤员中,受伤机制以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共有1821个损伤部位,四肢损伤多于其它部位伤(P〈0.01);轻伤多于中、重度伤(P〈0.01);震后前2天收治伤员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段伤员收治数(P〈0.01);随救治时间延长,伤员信息趋于完整。结论汶川地震后早期信息控制与救援不相适应,值得重视。国家要重视灾难医学救援信息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最快速度在震后形成陆海空救治一体的救治和信息控制网络。稳定伤员流的流序和流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准确,才能科学、有序救援。  相似文献   

4.
826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为类似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收集录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德阳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伤情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符合要求的伤员826例,其中男410例,女416例;年龄1~102岁,平均45.8岁.其中31~60岁伤员占总数的50.2%.有职业记录的477例中,农民占43.8%(209/477),工人占15.7%(75/477),在校学生占14.1%(67/477).钝器伤(53.2%)、挤压/掩埋(22.5%)和跌倒/坠落(15.0%)为前3位致伤原因.德阳市两家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地震后4 d内,占92.1%;华西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9 d(81.7%).骨科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9.2%.伤员的AIS主要集中在1~3分的区域.严重多发伤(ISS>16分)发生率为8.2%.入院后接受内固定术120例(34.1%),清创缝合术103例(29.3%)及外固定术55例(15.6%).肢体离断术22例(6.3%),颅内手术仅2例(0.6%).结论 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是主要致伤机制,伤员以骨伤较多.损伤多在AIS 1~3分范围,严重多发伤较少.伤员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普遍较晚,伤员后送分流较迟,提示对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卷风灾老年伤员伤情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盐城龙卷风灾害后6月23—25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老年伤员的性别、年龄、伤情、救治过程、并发症和预后情况,并分析延长住院时间的因素。结果本组伤员中单个部位伤28例,多个部位伤55例;体表、四肢、头部和胸部创伤明显多于其他部位;重伤患者(AIS≥3分或者ISS≥16分)共45例,占54.2%,其中13例行损害控制手术;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为最多见的并发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2.6±11.2)d,病死率为2.4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需手术治疗和合并基础疾病是延长住院时间的因素。结论龙卷风灾害老年伤员病情严重且复杂,早期行损害控制手术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颅脑损伤伤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德阳市灾区颅脑损伤伤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救治特点,为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对685例地震颅脑损伤伤员的年龄分布,颅脑损伤类型、受伤部位及救治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大批地震伤员中,颅脑损伤伤员数量位居第二,主要是轻型和中型颅脑损伤.受伤人群主要为青壮年.以头皮裂伤最多见,其次为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头皮裂伤没有明显的部位分布特征,而颅骨凹陷性骨折和硬膜外血肿则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颅骨凹陷性骨折多发生于额和枕部,硬膜外血肿主要见于额颞部.大部分颅脑损伤伤员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以合并四肢骨折及骨盆骨折最多见. 结论 地震中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才能减轻伤情和减少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强化院前救治中呼吸道的管理,减少窒息的发生,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并分析“7.23”温州动车事故伤员伤情特点,探索救治经验. 方法 以“7.23”温州动车事故生存和死亡伤员共177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等信息,并输入由第三军医大学中华创伤数据库中心研制的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进行评分和分析. 结果 事故后24 h内共收治伤员137例,男76例,女61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生存136例,救治无效死亡1例;撞击伤、挤压伤及重物坠落砸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生存伤员中,多发伤108例(79.4%);所有生存多发伤伤员中,以胸部、头部和四肢分列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常见受伤部位;TI分值最小5分,最大27分.TI分值≤9分4例(3.7%),10 ~ 16分86例(79.6%),≥17分18例(16.7%).ISS< 16分的伤员78例(72.2%),ISS≥16分的伤员30例(27.8%),其中ISS分值最小3分,最大75分.共死亡40例(包括入院后救治无效死亡1例),死亡伤员均为多发伤,颅脑损伤为第1位死亡原因. 结论 本次动车追尾事故伤因复杂,多发伤发生率高;损伤程度不一,但总体情况较轻;常见损伤部位分布在生存伤员和死亡伤员中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这些伤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现场检伤分类、逐级转运、专科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致脊柱损伤住院患者与平时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的比较分析,探讨地震致脊柱损伤特点,促进地震脊柱损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方法 从“5.12”地震伤情数据库中提取汶川地震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地震伤组),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大坪医院2001-2007年间收治的脊柱损伤首次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因、伤情、救治、结局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发生率为16.7%(524/3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682/10644) (P<0.01);(2)地震伤组脊柱损伤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31.8%)(P<0.01);(3)地震伤组患者年龄(47.9±20.9)岁,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则呈抛物线型分布;(4)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原因主要为压砸伤(69.3%)和多因素所致伤(12.8%),而对照组则主要为跌倒/坠落伤(56.0%)和交通伤(23.6%);(5)地震伤组中82.3%合并多处损伤,其中48.1%合并两处以上损伤,而对照组仅分别为28.9%和12.0%.地震伤组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为(11.6±8.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8)分(P<0.01),而且地震伤组中NISS值≥16分的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地震伤组患者住院天数为(40.5±24.5)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3.9±26.7)d(P<0.01).地震伤组治疗无效率高达9.2%,高于对照组(4.8%)(P<0.01).结论 地震时脊柱损伤发生比例高,女性、老年占比高,合并损伤比例高,损伤更重,平均住院时间更长,治疗无效率高.地震救援时应重视脊柱损伤的抢救、诊断和运送规范,减少漏诊、误诊和继发性损伤,以提高脊柱地震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伤病谱。方法:回顾分析407例后送伤员的性别、年龄分布,各种伤情构成比,以及收治时间分布等。结果:男性伤员213例,女性194例;〈13岁和〉60岁伤员所占比率较高;男性与女性的年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伤病构成比骨折占58.4%;胸部损伤占19.2%,烧、烫伤占13.7%,颅脑外伤占7.1%,其他占1.6%。4~12天为接受救治高峰期。结论:伤员救治应根据伤情特点和救治时间合理调配救援人员和设备,以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4·20”芦山地震收治的脊柱骨折伤员伤情及临床特点,总结救治经验,为地震灾害伤员救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脊柱骨折伤员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人群分布、致伤机制、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脊髓损伤程度、多发伤及诊治情况的有关数据. 结果 本次收治的地震伤员中,中青年(17~ 50岁)共50例,占收治脊柱骨折伤员比例为79%,其中男伤员(33例,52%)多于女伤员(17例,27%).高处坠落伤(32例,51%)及摔伤(16例,25%)为主要致伤原因.脊柱骨折多发于胸腰椎(T11~L2,41例,65%),主要骨折类型为爆裂骨折(26例,41%)和压缩骨折(16例,25%).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7例,D级8例,E级44例.脊柱骨折手术治疗36例.随访(34.0 ±2.6)d,末次随访时,A级2例,B级1例,C级6例,D级5例,E级49例. 结论 与汶川地震伤员比较,芦山地震脊柱骨折伤员伤情特点是男性中青年多、以高处坠落伤为主、累及胸腰椎和爆裂骨折多、神经损伤较轻、多发伤较少,通过积极治疗,可早期有效地完成对地震脊柱骨折伤员的抢救,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后1.5年空降兵救援部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地震后1.5年时,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艾克森人格问卷(EPQ)对空降兵某部参加抗震救灾的183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空降兵救援部队的PCL-C总分≥38分6例,PTSD发生率为3.28%;PCL-C总分与SCL-90总分、神经质得分、SD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救援人员中受伤组与未受伤组、家庭损失组与未损失组、接触尸体组与未接触尸体组的PCL-C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军龄、神经质、家庭受损、救灾中受伤、接触死难者尸体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1.5年时,空降兵救援部队PTSD的发生率高于军队的平时水平(0.49%),地震后期空降兵救援部队的PTSD值得继续关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 in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1.5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Methods A total of 183 rescue paratroopers who participated in disaster rescue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composed by General state of health questionnaire,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 PCL-C), Symptom Checklist-90 ( SCL-90),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 SDS)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Six rescue paratroopers had total PCL-C score ≥ 38 points, with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for 3.28%. Total PCL-C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CL-90 score, N score of EPQ and total SDS score (P < 0. 01),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 score of EPQ. Total PCL-C score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injury group and uninjury group, family loss group and family integrity group, contacting corpses group and none contacting corpses group (P<0.05 or <0.01).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length of military service, nervousness, family loss by earthquake, suffering injuries or contacting corpses during relief operation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TSD.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TSD in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troops (0.49% ) 1.5 year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scue paratroopers in later period after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灾难救治现场,于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受灾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8月由该院参与救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51椎),患者伤后立即在该院研制的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行PKP手术,观察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比较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和侧位X线平片上相应节段Cobb角的变化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 本组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2±15) min,术后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伤椎相应节段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变(P<0.01),且伤椎椎体前、中缘高度较术前均由明显恢复(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是对老年患者紧急治疗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能早期解决患者骨折所导致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累计伤亡数量的变化速率,寻求医疗救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方法 收集地震发生后每日、72小时及最终累计伤亡数量.观察变化速率,应用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TRI)、医疗救援死亡预警指数(DWI)和受伤预警指数(WWI),比较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效率.结果 汶川地震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明显大于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伤员行手术治疗时的麻醉方式. 方法 在900多名伤员中,通过检伤分类,在72 h内对83例伤员行急诊手术,72 h后对21例伤员行择期手术,地震10 d后,需行手术治疗的伤员均转移后送至远离震区的后方医院.在所有手术伤员中,四肢伤89例(85.6%),颅脑伤11例(10.6%),胸部伤3例(2.8%),腹部伤1例(1.0%).所有手术伤员于术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及血氧饱和度.除1例连枷胸伤员于术后12 h死亡外,其余均生存. 结果 所有手术伤员的麻醉方式中,腰硬联合麻醉35例(33.7%),神经丛阻滞33例(31.7%),腰硬联合+神经从阻滞5例(4.8%),全身麻醉28例(26.9%)(其中行气管插管者17例,占16.4%,未行气管插管者11例,占10.6%),局部麻醉术中监测3例(2.9%).各种麻醉方式下的手术时间占该伤员在手术室停留总时间比例,全身麻醉组伤员为(51.29±12.38)%,神经丛阻滞组为(53.24±11.39)%,腰硬联合组为(58.43±9.27)%,神经丛+腰硬联合组为(77.15±9.27)%.从该比例上来看,腰硬联合+神经丛阻滞麻醉组与其余三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身麻醉、神经丛阻滞、腰硬联合麻醉三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震医疗救援早期,在属于二级救治机构的医疗场所里,短时间内手术通过量较大,伤情以四肢伤为主,腰硬联合及神经丛阻滞麻醉使用频率较高,从节省伤员手术时间、提高伤员手术通过量、保证伤员术后安全,促进伤员术后恢复等方面都表现出其良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任岫  陶发胜 《武警医学》2017,(5):465-468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区域性灾害医学救援认知度并分析医疗救援队人员构成情况,为灾害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6所综合医院抽组的400名医疗救援队成员进行灾害医学救援认知度现场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6项和问卷内容30项,其中等级资料15项,客观资料15项.资料内容涵盖了灾害救援基本概念认知度、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掌握程度、灾害救援勤务认知度及新疆灾害救援风险因素认知度等4方面内容.结果 “其他专业”(占51.0%、70.6%、54.9%、47.1%)、“初、中级职称”(占40.8%、67.8%、39.2%、36.3%)对灾害救援认知度相对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专业”(分别占50.0%、46.4%、42.9%、50.0%)、“高级职称”(占21.6%、51.4%、25.7%、31.5%)对灾害救援认知度相对最低(P<0.05);文化程度与灾害救援认知度基本无关(P>0.05).结论 医疗救援队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配备不规范,需优化编组并强化“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5.12”大地震救治,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平时储备急救物资,培养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保证应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方法通过对本院“5.12”大地震伤员统计,分析伤员分区救治流程和救治方法。结果震后2天伤员最多,占68.80%,伤后12小时以后才得到救治伤员最多,占47.64。结论早期多部门联动专业救治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创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颅脑创伤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PIH与非PIH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CT检查表现、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的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98例患者,其中139例(27.9%)发生PIH.116例(83.5%)PIH在伤后2 h内行CT扫描.PIH组与非PIH组在年龄、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扫描时间、伤后首次CT表现为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挫裂伤、初发血肿、血浆PT、Fg、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IH组与非PIH组在伤后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以及D-D与PI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对于受伤后早期(2 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首次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合并D-D含量升高,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早期发现PIH.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急诊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探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合理急诊护理的措施。方法 本院急诊科接诊的86例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 按掷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2),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记录救护车到达时间(发病至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从救护车到达至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急救成功率(判断标准为经抢救后, 患者生命体征缓解, 转入住院或手术等治疗)及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率(恐惧、焦虑、烦躁为主),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27.7±4.4) min, 急救成功率95.5%, 负面情绪发生率13.6%;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34.6±4.1)min, 急救成功率80.9%, 负面情绪发生率28.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中脊柱脊髓损伤基本处理原则是抢救患者生命, 因多发伤患者中脊柱脊髓损伤早期诊断困难、易漏诊, 治疗上应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及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 更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